閆晉池 蔣紅艷
《平凡的世界》講述了主人公孫少安與孫少平兄弟二人用各自的方式脫離貧困、改變命運的故事。本文在儒家文化視野下從孝悌仁愛的家庭觀、堅韌自強的入世觀、溫良純善的人性觀三個方面,淺析《平凡的世界》中蘊含的思想意蘊,希望當代大學生能在儒家文化的啟發(fā)下有所感悟、有所思考,能踐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加強思想修養(yǎng),提升道德境界。
《平凡的世界》是路遙經(jīng)過三年又三年,整整六年時間創(chuàng)作的百萬字小說,是茅盾文學獎皇冠上璀璨的明珠,是激勵著萬千青年不朽的經(jīng)典,這是一幅生活的畫卷,不精致卻厚重。雖然小說描繪的是平凡的人與事,但卻需要認真回味、細細品讀其中的韻味。世界上沒有許多經(jīng)天緯地的大英雄,沒有許多一往無前的勇士,有的只是廣袤的黃土與不斷前行的人們,這個世界是平凡的。
一、孝悌仁愛—家庭
《平凡的世界》體現(xiàn)著濃厚的“家本位”思想,而家庭觀正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之一,無論是婚姻關系還是血緣關系,家庭倫理思想在整個儒家思想體系中占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禮記·禮運》有云:“父子篤,兄弟睦,夫婦和,家之肥也。”從中可以看出家庭和睦才是家庭興旺發(fā)展的基礎。在《平凡的世界》中,無論是父子情、兄弟情還是夫妻情,甚至連妯娌情都將孝悌仁愛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孫玉厚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民,一生都在與土地打交道,大半輩子都是貧窮的,但即使是這樣,他也把家看作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借錢也要為弟弟娶媳婦,把自己的窯洞讓給新人。后來又為孩子忙碌,哪怕借錢也不能苦了孩子,他時常說兩句話是“我借怕了”和“放心,我還有把子力氣,骨頭還硬朗,還能多干幾年”。我不知道一個年邁的父親身子骨到底有多少力氣,能有多硬朗,但我為父母之愛子而動容。
十三歲年少的長子孫少安,從小便知道家里貧窮,在念過高小后,雖然以中考第三的成績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但不得不放棄求學的機會,回到家中幫父親支撐起這個家,將家庭的重擔挑在肩上。雖然貧窮,但是少安的孝悌之情絲毫不減,照顧年邁的祖母,幫助父親干農(nóng)活,幫母親做家事,關心年幼的少平和蘭香。他將一大家子作為自己畢生的責任,里里外外一把抓,將自己的青春和一把子力氣全都奉獻給這個家。后來,秀蓮在日子紅火時提出分家,給少安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在妻子和家庭之間兩難抉擇,孫少安悲痛萬分。分家后也不止一次向少平提出合干磚窯,一家人觀念體現(xiàn)了家庭在少安的心中是多么的重要。
家貧早立世,這句話在《平凡的世界》中體現(xiàn)得格外明顯。少平和蘭香在上學的時候,從不向家里要多余的錢財,只要解決基礎溫飽就好,甚至正在長身體的少平連溫飽也成了困難,一頓飯只有兩個“非洲票”換來的黑饅頭,連最便宜的丙菜也吃不起。賺錢以后他堅持每個月給妹妹寄10元錢,為妹妹蘭香準備上大學的用品,甚至貼心地想到了私物,這是在家的父親與兄長想不到的。在少平掙得多些的時候,他每個月都往家里寄錢,他希望給父母箍一個嶄新的漂亮的窯洞,即使他不會回去住,他也要靠自己的雙手為父母營造一個漂亮的地方,這是他和少安多年的愿望。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青磚高瓦的大窯洞,是為孫家在雙水村立了一塊“紀念碑”!孫家再也不是過去的孫家了。
而蘭香從小便幫襯著母親打掃家里,幫父親和哥哥縫補衣物,和幼年的少平上山采藥換錢補貼家用,在少安去城里打工的時候,每日都去破窯洞為兄長做飯照顧起居。長大后,別的女同學要么涂脂抹粉,要么想找個好人家戀愛結(jié)婚生子,但蘭香一心只想讀書,她想用自己的方式改變家里的命運,她知道全家供她讀書是多么不容易。少平和蘭香懂得家里的艱難,懂得父親與哥哥的艱辛,努力讀書是他們給父親與兄長、給這個家最大的回報??梢?,家,在他們心中的分量!家由人組成,由老幼組成,每個人默默踐行著孝悌與仁愛。每個人都將家視為生命最重要的東西,他們奮斗,他們掙扎,不僅是為了自己,更是為了這個家,他們想改變這個家的窮命!想讓其他人過上好日子!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去頑強活著!
二、堅韌自強—入世
《大學》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庇纱丝梢?,積極入世正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
少安將一腔熱血灑在他的土地上,他作為農(nóng)民,一生的詩情都在這塊土地上!但是少安也并沒有止步于此,他深知農(nóng)民的命根子是土地,但土地并不能讓他們這個家庭脫離貧困,改革后的土地只能為他們解決溫飽問題。所以他抓住命運的機會,建立磚窯,每當看到他的磚窯洞冒著青煙,他都干勁十足,這是他的心血,是他苦心經(jīng)營的翻身仗!經(jīng)過重重困難,經(jīng)過起起落落,世俗的困難雖然一度擊敗他,但是并沒有打倒他!哪怕一切從零開始,他也不怕苦不怕難,最終使這個家在雙水村揚眉吐氣,摘掉了貧窮的帽子,少安也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農(nóng)民企業(yè)家”,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確實是孫少安的人生寫照。
少平在高中畢業(yè)之后,沒有考上大學,在那個特殊的時代,他沒有灰心和悲傷,仿佛一早就料到了。但是他也沒有放棄,無論是在村里當初中老師,還是回家種田當農(nóng)民,他都沒有放棄學習,書是他最后的精神食糧。他不斷與自己、與命運掙扎著,他是痛苦的,最終離開了故土,想去外面的世界掙一掙!他不是玩,不是逛,不是一時興起,而是深思熟慮過,他有手有腳不怕吃苦。進了黃原,在大橋下的“勞力市場”等著包工頭將他帶走,無論是當小工背石頭,當老師帶夏令營,還是在大牙灣當煤礦工人,他都干著最苦最累的活兒,想著多掙一分也好!但也都不忘記讀書,每天讀書時是他最幸福的時刻,他想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但是他不忘本,他不做白日夢,他在自己的能力之內(nèi)掙出自己的一片天!他也實現(xiàn)了從農(nóng)民到工人的階級跨越,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位置,他不認命,他掙扎著!奮進著!他在這塵世飄零,卻又徜徉在精神充實的海洋中。
《中庸》有云:“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币苍S是知識讓少平離開了故土,但是又是知識讓他得到靈魂的升華。哪怕只有一根蠟燭,哪怕身體已經(jīng)傷痕累累,也擋不住他對知識的渴求,對精神的向往,他以一種積極的態(tài)度入世,艱難而又有盼頭地奔活著,去奮斗,去拼搏,哪怕經(jīng)歷挫折,卻也永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