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明慧
在我成為記者的第四年,趕上了建黨百年這一重大時刻。能夠成為遼寧日報獻禮建黨百年主題策劃《人民至上》報道團隊的一員,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
和我一樣幸運的還有另外九位年輕記者。但幸運歸幸運,既然把這么重要的選題交給了我們,我們就要用年輕人的視角去看黨史,把最真實的感受呈現(xiàn)出來。于是,在《人民至上》的產(chǎn)品中,就有了為我們十位90后記者量身打造的系列Vlog《請回答1921-2021》。
今年3月初,我們正式出發(fā)。
近百天時間,逾十萬公里,我們馬不停蹄,在全國17個省市,帶著思考和一肚子的問號,尋找答案。
我的同事金珂含的提問來自1927年的江西興國縣。興國縣是著名的蘇區(qū)模范縣、將軍縣、紅軍縣、烈士縣。蘇區(qū)時期,全縣23萬人口中,參軍參戰(zhàn)達9.3萬人,占青壯年的80%,而捐軀的烈士有5萬多人,其中,有12000多位戰(zhàn)士犧牲在了長征途中。在肅穆的興國烈士陵園里,有一個一眼看不到邊的英名碑廊,金珂含發(fā)現(xiàn),謝長玖、謝長洪、謝茂傳、謝茂祿、謝茂澄……上面有很多這樣相似的名字,那不是簡單的姓氏筆劃的排序,他們很可能就是一家人啊!看到這兒,她特別想問問當年謝家的母親和妻子:送他們上戰(zhàn)場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他們再也回不來了?她更想問問那幾位長眠在地下的謝家兄弟:你們?yōu)槭裁磿伯a(chǎn)黨走?
我的同事陳博雅用1934年的湖南沙洲村回答了這個問題。在紅軍長征時期,有3位女紅軍借宿在沙洲村村民徐解秀的家中。見到徐解秀家家境貧寒,家里連床御寒的被子都沒有,臨走時,女紅軍用剪刀把自己僅有的一條行軍被剪開,將半條被子留給了徐解秀。這半條被子,徐解秀老人珍藏了一輩子。采訪期間,徐解秀老人的孫子朱分永說,奶奶生前總是念叨,什么是共產(chǎn)黨?共產(chǎn)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
離開了沙洲村,陳博雅想提問的還有1947年的陜西佳縣。當年,在解放戰(zhàn)爭進行到最困難的時候,部隊由于極度缺糧根本無法打仗。毛澤東同志請來了佳縣縣委書記張俊賢,讓他想想辦法,能不能提供三天的糧食。張俊賢說:“把全縣堅壁的糧食挖出來,夠部隊吃一天;把全縣地里的青玉米和谷子收割了,還可以吃一天;剩下的一天,就把全縣的羊和驢都殺了!”戰(zhàn)斗打響了,佳縣百姓的支前隊伍扛著拉著從各家各戶湊來的糧食、驢和羊,人民軍隊打到哪里,他們就送到哪里。采訪中,在佳縣文化和旅游文物廣電局工作的作家劉亞蓮說:“在那個年代,佳縣人民把最后一尺布送去做了軍裝,最后一碗米做了軍糧,把最后一個兒子送上了戰(zhàn)場。”
采訪結(jié)束后,陳博雅說,到過頌歌《東方紅》的故鄉(xiāng)佳縣,經(jīng)過這一系列的采訪,她讀懂了毛澤東題字的“站在最大多數(shù)勞動人民的一面”這句話的意義。
我的同事趙婷婷的提問來自于1958年的安徽蚌埠。從1958年起,轟轟烈烈的治理淮河工程在水害成災的淮河兩岸興起。采訪前,趙婷婷知道大禹治水、西門豹治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但是,治淮英雄具體是哪個人,她卻沒有查到名字。采訪歸來,趙婷婷給我看了兩張照片,照片里是中國水利博物館的陳列品。一件是肋木填砂石滾筒,在那個只能靠人力完成治淮大部分工程的年代,人們在一個大滾筒里裝滿沙石,就有了一個1.5噸重的碾子。另一件看起來像蹺蹺板的工具,叫做自動前進打夯機,一邊是巨大的石頭,由壯小伙輪流把它壓起來,再放下,石頭就能自動往前壓一步。趙婷婷說,聽了太多這樣的故事之后,她懂了,治理淮河是為了人民,治淮的英雄也是人民。
而我的提問來自于1998年的黑龍江省泰來縣。1998年,嫩江流域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受災人數(shù)之多,歷時之長,世所罕見。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lǐng)導下,泰來境內(nèi)抗洪軍民與驚濤駭浪展開搏斗,創(chuàng)造安全轉(zhuǎn)移20萬群眾無一傷亡的奇跡。我成長在信息飛速發(fā)展的年代,聽到這個故事感到非常震驚,在那個沒有微博,多少人家還沒有手機、汽車的年代里,這樣的奇跡是怎么創(chuàng)造的?我采訪了幾位經(jīng)歷過當年洪水的村民,走進了泰來九八抗洪紀念館,看到了館里復原的帳篷和地窨子,以及無數(shù)救災戰(zhàn)士們合力疊壩子、打樁子的照片。身臨其境,我感受到了他們“洪水不退,堅決不走”的決心。
今年河南發(fā)生的水災再次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我們看到全國的救援隊伍趕往災區(qū),也看到了無數(shù)愛心在網(wǎng)上傳遞。我像往常一樣刷著微博,卻沒有以往看到災難事件的那種恐懼,因為從泰來縣采訪回來,我的內(nèi)心就有了一種力量,就像微博上的那句話:一個能出動十萬軍隊救援的國家,一個因為民眾爭相獻血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國家,永遠不會被打垮!
這只是我們十位遼寧日報90后記者采訪故事的一部分。也許我們采訪的視角和提問不夠成熟,可能我們的爺爺會非常淡然地告訴我們:孩子,那時,大家這樣做,都很平常!
平常,卻不平凡!人心是永遠向前的力量。
一路上的采訪,我們與無數(shù)的青年相遇,他們來自浴血戰(zhàn)斗、激情建設、奮進改革和偉大的新時代,他們追求的道理如果是不對的,他們又怎會為之付出青春和熱血!
今天,賡續(xù)紅色血脈的接力棒傳到了我們這一代人的手里。四川森林火災中犧牲的年輕消防員,2020年奔赴武漢的90后逆行者,還有今年河南水災,被泡腫了腳的救災戰(zhàn)士們,他們也都給出了相同的答案:跟著黨!
我,也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腳步堅毅,內(nèi)心充滿了力量。我知道了那些藏在百年厚重黨史中的答案,是無數(shù)人用汗水、淚水、鮮血甚至生命告訴我們的。我明白了什么是人民子弟兵,什么是干群魚水情,為什么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更讀懂了人民至上的深意。
采訪結(jié)束,我們帶著自己的感悟和《請回答1921-2021》系列Vlog走進高校、廠礦、社區(qū),這期間,我們收到了大量來自青年學生的反饋。有很多同學表示,我們的Vlog激發(fā)了他們學習黨史的興趣,他們也想用這種提問、回答的方式,拍攝屬于自己的Vlog,去探尋黨史中的光和熱。
每每聽到這樣的聲音,我都會非常欣慰。因為,即便已走過百年路,但一代代的青年從未忘記那些為民族、國家奉獻青春、生命的共產(chǎn)黨員們。
如果真的有一次提問的機會,我想問問1921年上海望志路和嘉興南湖紅船上的那些青年,還想問問陳延年、陳喬年、蔣先云以及所有犧牲在那個時代的青年人,你們想過2021年的中國是什么樣子嗎?那個覺醒年代的續(xù)集是什么樣子?
我想告訴他們的是: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續(xù)集。每個人都有青春的激揚,強國路上有我們的夢想,我們會沿著你們的足跡,永遠奮斗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