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燕
[摘 要]藝術通感是一種感覺反應到另一種感覺反應的直接轉移,可以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接收到的藝術感受進行自我融合并轉換,可以說藝術通感是形成并傳達自身審美能力的途徑之一。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古詩詞很有魅力,但是體會古詩詞的意境卻還存在著相應的難度。如果能在古詩詞教學中結合藝術通感體驗,通過顏色激發(fā)想象,通過音樂感知情緒,就可以讓學生的多元感官聯(lián)動起來,形成一把古詩詞欣賞的“扶梯”,幫助學生更精準地感受到古詩詞的節(jié)奏美和情境美。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藝術通感;意境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28-0048-03
一、通感與藝術通感
通感又被稱為“聯(lián)覺”或“感覺移借”,原本是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感覺相互作用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后被移借到修辭學中,稱為“通感”“移覺”。人們在感知某一對象的過程中把各種感官的感覺互相聯(lián)通,用以表情達意或描摹事物,表達自己的主觀感覺,這就是通感。有時它是一種感官的感覺,能喚起另一種或幾種感官的感覺;有時它又是一種感官的感覺借助另一種或其他幾種感官的感覺而得到加強。錢鐘書先生在《舊文四篇》這本書中提到:“在日常經驗里,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氣味似乎會有體質。”通感往往隨感而發(fā),隨意偶然。
藝術通感和通感有顯著區(qū)別,藝術通感是一種感覺反應到另一種感覺反應的直接轉移,可以將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接收到的藝術感受進行自我融合并轉換,可以說藝術通感是形成并傳達自身審美能力的途徑之一。藝術通感作為一種審美途徑,在日常藝術教學活動中十分普遍,是各種各樣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互融互通的橋梁,能給學生帶來獲得藝術共鳴的體驗感受。不過,很多時候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已經運用了藝術通感卻不自知。比如,組織學生在朗誦《少年中國說》時,會想到用慷慨激昂的音樂伴奏;在用輕柔鋼琴曲做背景音樂的時候,會把說話語調放得很輕;在看到春天滿眼新綠的畫作時會感覺到舒適,學生會說仿佛自己已經觸摸到春芽的柔軟嬌嫩了……
二、藝術通感提升古詩詞意境感知度的實踐
藝術通感既是一種藝術現(xiàn)象,也是一種可運用于教學的心理學現(xiàn)象。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藝術通感主要包括感覺轉移、表象聯(lián)想和表象轉化的過程。德國美學家費歇爾在《美的主觀印象》中指出:“各個感官不是孤立的,它們是感覺的分支,多少能夠互相替代,一個感官響了,另一個感官作為回憶,作為和聲,作為看不見的象征,也就起了共鳴。”
據此,把藝術通感運用于小學高年級古詩詞教學中,以具有視覺沖擊力的色彩和具備聽覺刺激的音樂呈現(xiàn)為載體去渲染意境,開展創(chuàng)意教學,就能調動學生主體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
古詩詞常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古代文人墨客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以有限的文字來表達無限的意境,通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同的藝術門類創(chuàng)造出的藝術作品給予人的感覺是不同的,音樂是聽覺藝術,而繪畫和書法則是視覺藝術,藝術通感在這些不同的藝術門類之間架起了互通的橋梁。
筆者在高年級古詩詞教學中發(fā)現(xiàn),當以音樂藝術通過聲音作用于學生的聽覺,用繪畫的形式通過單純的顏色刺激作用于學生的視覺,或是以物體接觸直接作用于學生的觸覺時,學生在親身參與這些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就能夠獲得對古詩詞情境相對直接的感知和情感體驗。學生的審美經驗在藝術通感所帶來的感官刺激下得以擴展提升,情境想象也得到了激發(fā)和調動。由此可見,藝術通感在小學高年級古詩詞教學中具有很強的實踐性。
下面結合相應教學實例,談一談運用色彩與情緒的聯(lián)感作用在小學高年級開展古詩詞教學的實踐。
(一)妙用藝術通感,顏色激發(fā)想象,感受情緒
教學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王昌齡的《從軍行》前兩句“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時,為了讓學生循序漸進地體會到詩人當時的心情,在了解了這是一幅壯闊蒼涼的邊塞風景圖后,筆者提出了深入學習的問題。
師:這兩句詩歌的景物讓你聯(lián)想到什么顏色?閉眼假設自己籠罩在所想象的顏色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猜想一下將士們心情如何。
生1:這兩句詩讓我想到了灰色,灰蒙蒙的一片,沒有太陽的光澤,雪山也暗淡無光,將士們感到保家衛(wèi)國的責任很重,可是環(huán)境惡劣讓人忍不住想家,內心矛盾又壓抑。
生2:這兩句詩讓我想到了咖啡色,聯(lián)想到云層十分厚重,空氣中塵土飛揚,空氣可能像咖啡一樣是苦的,就像將士們煎熬的內心。
生3:這兩句詩讓我想到黑色,想到烏云籠罩著天空,讓將士們感覺透不過氣來,他們覺得很悲涼。
……
從課堂呈現(xiàn)可以看出,通過藝術通感的色彩聯(lián)想體驗,學生都能聯(lián)想到符合情境的冷色系。這樣的課堂體驗激發(fā)了學生的想象力,在不知不覺中使學生體會到了這兩句詩中包含著的豐富情感,有保家衛(wèi)國的責任,有邊疆環(huán)境的惡劣,有戍守邊疆的孤苦等。
小學高年級是學生想象力發(fā)展的最佳期。課堂中運用藝術通感激發(fā)學生的各種感官相互遷移,抓住這個最佳機會從景物到色彩再到情緒進行聯(lián)感,讓情感回環(huán)交融,能夠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藝術通感能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為古詩詞鑒賞打下良好基礎。
(二)妙用藝術通感,音樂感知情緒
在教學《從軍行》中最后兩句“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知本詩由前兩句情景交融的環(huán)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的寫法,在交流本詩背景和詩句文意后,筆者運用了音樂藝術通感體驗引導學生去感知情緒。
師:1.請你聽賞4首曲子,選出適合最后兩句詩的歌曲。
(A春江花月夜? B高山流水? C滿江紅? D水調歌頭)
2.你覺得這種節(jié)奏的歌曲表達了廣大將士怎樣的心情?
學生一致選擇C,并分析了其他選項的曲調或輕快,或柔緩,不適合表達本詩后兩句保家衛(wèi)國的決心,而選項C的歌曲《滿江紅》節(jié)奏鏗鏘有力,給人一種豪壯堅決的感受,比較符合詩句意境。
《滿江紅》既有敵軍入侵的憤慨,又有浴血奮戰(zhàn)的蒼涼,還有勢必捍衛(wèi)疆土的豪壯,節(jié)奏慷慨激昂、擲地有聲,將最后兩句詩的鏗鏘意境展現(xiàn)無虞。本環(huán)節(jié)運用藝術通感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非常巧妙而直接地渲染了教學氛圍,使得學生在課堂中產生了身臨其境之感。
從教學案例中可以得出這樣的信息:藝術通感的運用不僅能夠引發(fā)聯(lián)想和想象,還能喚醒學生的情緒情感,提升學生古詩詞情景感知的能力。此外,就長遠的學習成長而言,藝術通感還可以推動學生潛在學習智能的發(fā)展,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藝術通感在古詩詞教學中的作用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
對于兒童的學習而言,受到刺激的感官越多,越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學習起來越有成效。有藝術通感體驗的課堂更加生動活潑,能夠提升學生古詩詞的學習興趣。藝術通感體驗把“好動”的學生的各種感官調動起來,能夠引導他們去發(fā)現(xiàn)古詩詞的美。
在以往的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學生會陷入機械記憶、單一讀背的“泥潭”中,禁錮了感受、直覺、形象思維、個性表達等。而藝術通感無疑在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由于是多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學生在古詩詞課堂中獲得的感受是立體的,他們不再覺得古詩詞枯燥無味,反而是興味盎然。通過感官體驗教學,古詩詞欲說還休的情境之美會傳達到學生的腦神經網絡中,古詩詞之美會走進他們心中,從而為學生的古詩詞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藝術通感在古詩詞課堂教學中還發(fā)揮著多種作用
小學生的說、唱、跳、畫等經常會自然而然地融為一體,因為他們的思維是具體且形象的。因此,通感對小學生的藝術發(fā)展有著重要價值,藝術通感體驗有利于他們對事物甚至情緒的整體把握。下面以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古詩詞三首》中的五言詩《山居秋暝》為例進行分析。
《山居秋暝》旨在通過通感體驗式教學引領學生走進這首詩的情境里。筆者在教學《山居秋暝》時,為了讓學生能真正了解這首詩的意境,便將作用于聽覺的音樂元素遷移到了課堂上。學生在聽覺的作用下學習了《山居秋暝》這首詩的節(jié)奏韻味和詩人想要表達的情境,從而感受到了王維恬靜淡泊、寄情山水的情感。
1.借助音樂通感藝術創(chuàng)設學習氛圍。
從課堂導入開始,筆者就運用中央電視臺《經典詠流傳》欄目中《山居秋暝》的演唱視頻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視覺、聽覺的融合把學生帶入秋天雨后黃昏的空靈情境中。
在誦讀環(huán)節(jié),在學生自主感受到這首五言詩的誦讀節(jié)奏后,筆者繼續(xù)播放《山居秋暝》的演唱視頻,讓學生認真傾聽詩歌在音樂中的鼓點節(jié)奏,然后趁熱打鐵,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剛剛聽到的演唱節(jié)奏,和著伴奏再一次誦讀這首詩。學生經過這樣的聽覺通感體驗學習,就能比較扎實地把握本詩的誦讀節(jié)奏:“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p>
2.借助樂曲通感藝術悟情達境。
有了樂曲旋律的鋪墊助攻,利用聽覺通感藝術體驗了這首詩的情境后,還想要讀出詩歌的情感,就需要結合想象進入詩的意境中。五年級的學生還不能憑借誦讀節(jié)奏和字面意思就完全準確地想象并感知詩歌的意境,還需要教師在課堂里搭建一把“扶梯”,為其指引感知的方向。這把“扶梯”還是上一個環(huán)節(jié)運用到的通感體驗式教學。
日常學習生活中不難發(fā)現(xiàn),課堂活躍度高的學生普遍具有較強的聽唱和模仿能力,很多唱起來有一定難度的通俗歌曲,因為媒體的不斷熱播,他們不知不覺中就記下了歌詞且隨口就能唱了,這說明了多聽的重要性。為了深化學生的情感,在這首詩歌悟情達境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筆者充分利用音樂需要多聽的特點,以整體聽賞的方式,通過提問創(chuàng)設不同情境讓學生聆聽《山居秋暝》的樂曲。
比如,筆者讓學生結合王維的經歷去思考:王孫究竟可不可留?學生通過微課了解了詩人的際遇和寫作背景后,筆者趁熱打鐵地引導他們跟隨《山居秋暝》的樂曲視頻唱響這首詩,讓學生在音樂的通感作用下去感知“王孫自可留”,音樂的旋律給學生留下了無窮的回味和豐富的想象。至此,學生已經領會到詩中悠遠空靈、澄澈明凈的意境。此時的學生在真切的情緒感受與體驗中輕松愉快地學習了古詩。為了進一步加深這首詩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象,筆者在課堂尾聲鼓勵學生以歌唱的方式試背古詩,讓他們在吟唱中將王維的雨后空山圖留在自己心里,讓教學水到渠成。
3.色彩通感體驗,為悟情達境錦上添花。
筆者的課堂悟情達境環(huán)節(jié)中還有這樣一幕:讓學生根據詩歌的表面意思初步想象畫面,追問學生《山居秋暝》這首詩讓他們想象到了怎樣的畫面,仿佛看到了什么。課堂中指名不同學生回答后,筆者出示四幅色彩不一樣的初秋山景圖,讓學生選擇切合詩意的那一幅圖。學生最后選擇了沒有春天百花的鮮艷,但是彰顯了秋天的層林盡染、掛著雨滴的秋日野果、地面百草稍顯枯黃的那幅畫作。整幅畫有黃色的漸變和暈染,既給人秋雨后的清涼之感,又給人別樣的秋收溫暖。有了這樣的視覺沖擊,再引領學生去感知詩歌其實就是一幅恬靜空靈又悠然自在的“山居秋暝圖”就十分輕松了。這一環(huán)節(jié),筆者讓色彩作用于學生的情感,結合樂曲的聽覺刺激,為學生悟情達境錦上添花,又一次展現(xiàn)了通感體驗的“扶梯”作用。
總之,藝術通感運用于小學高年段的古詩詞教學中,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發(fā)聯(lián)想和想象,喚起學生與所學古詩詞相吻合的情緒情感,還能提升學生對古詩詞情境的主觀性見解。結合小學高年段學生的心理發(fā)展傾向于打破各個器官的局限性,利用通感去感知對象的特點,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運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古詩詞,巧用藝術通感,讓學生從不同視角去感受古詩詞的意境,領略古詩詞的魅力,能夠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