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我國越來越重視教育事業(yè),并對教育事業(yè)不斷做出創(chuàng)新改革。語文教學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語感教學則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具體含義,更好地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文章簡單闡述了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培養(yǎng)語感
一、 引言
小學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重要階段,也是奠定學生語言能力的基礎階段。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但是,大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語文的分析能力和語法邏輯能力作為主要教學內容,往往忽視了知覺思維能力對語文教學的重要性,因此沒有對學生進行有效語感培養(yǎng)。語感的培養(yǎng)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語文知識積累,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通過在讀、寫、聯(lián)想等方面進行訓練,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所以,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將培養(yǎng)學生語感為重點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感。
二、 朗讀訓練,培養(yǎng)學生語感
通過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能夠使學生親身感受語言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感能力。因此,為了使學生從小具備較好的語感能力,并使學生具有扎實的語言文化基礎,首先需要從朗讀訓練開始。
教師是語文教學的領導者,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需要使教學語言具有豐富多彩性,使語文知識內容能夠形象生動地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將學生帶入到所描述的語言情境之中。而且教師在朗讀教學過程中,需要將自身融入課文情境中,并對自身情緒進行調節(jié),從而帶動學生的朗讀情緒,使學生能夠置身于教師所朗讀的情境中。比如,在對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浪淘沙》進行教學時,教師需要應用豐富飽滿的語氣朗讀,以此來帶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意境、感受黃河磅礴的氣勢,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使學生更加富有激情的進行朗讀,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其次,教師在語文教學課堂中,需要對學生進行正確朗讀引導,使學生掌握朗讀技巧,通過科學的朗讀方法提高朗讀能力。在對學生進行朗讀技巧教學時,教師需要從語音輕重、語速快慢、停頓規(guī)律和語氣把握等方面進行教學,同時還需要對課文的感情特點進行深入研究,通過多種朗讀方式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如果課文表達的感情較為奔放且有氣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集體進行朗讀;如果課本內容分為多個角色,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可以采用學生分角色朗讀的方式進行訓練。另外,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過程中,還需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課文內容所表達的情境,使學生能夠融入情境中進行朗讀,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方式,使學生能夠親身感受課文所表達的情感。而且在朗讀過程中,需要讓學生調整心態(tài),以課文角色的心態(tài)進行朗讀,這樣能夠更快進入情感氛圍之中。
三、 聯(lián)系生活,培養(yǎng)學生語感
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如果想語感具有敏銳性,不能將語言文字作為重點揣摩對象,需要將生活和語言文字進行融合,從而有效提高語感的敏銳性。因此,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過程中,需要引導學生對生活進行仔細的觀察,并對生活的體驗和語言文字進行有效的結合。另外,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在正確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同時,要讓學生回想自己生活中和課文有關的事件。比如在對人教版二年級上冊《小馬過河》進行講解時,教師需要讓學生思考,從老馬和小馬的對話中知道了什么?學生需要對第一、二自然段進行思考,從“小馬連蹦帶跳地說”,學生可以聯(lián)想到自己連蹦帶跳的樣子,并想象自己連蹦帶跳時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得知小馬樂于幫媽媽做事情。教師讓學生自由讀第三到第六自然段,并讓學生思考:小馬馱著麥子到磨坊去,遇到了什么困難?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學生閱讀“一條小河擋住了去路,河水嘩嘩地流著”得知,小馬遇到了過河的困難,此時學生可以聯(lián)想當自己遇到困難時,也會像小馬想的一樣“如果媽媽在身邊,問問她該怎么辦,那多好啊”!學生可以將自己融入小馬的角色中,想象如果是自己過河,應該怎么做,是不是也要和小馬一樣,先尋求幫助再下河實踐呢?課文中媽媽親切地對小馬說:“孩子,光聽別人說,自己不動腦筋,不去試試,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淺,你去試一試就知道了?!睂W生要充分理解媽媽對小馬說的話,知道遇事不能光聽別人說,要動腦筋敢做敢試,這樣才能把事情做好。通過教師正確的引導,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聯(lián)想自己的生活,能夠更加輕松的理解課文語言文字的含義,對語文的情感表達理解得更為透徹,從而提高語感。
四、 比較詞句,培養(yǎng)學生語感
根據筆者語文教學的實際經驗可知,在對小學生培養(yǎng)語感過程之,需要將詞語作為首要培養(yǎng)內容,重點講解詞語所表達的意思和情感,并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詞語含義、充分體會詞語的情感。但是在學生理解詞語含義的過程中,不能只是單純對詞語進行查詢了解,需要聯(lián)系課文的上下文去理解詞語的具體含義,并聯(lián)想生活中和詞語有關的事物或者事件。部分教師在對詞語教學時,覺得教學內容沒有頭緒,不知道從何處下手,其實可以通過對詞語進行比較來進行詞語教學。比如在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下冊《戰(zhàn)爭與和平》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戰(zhàn)爭”一詞進行詞語講解,把“戰(zhàn)爭”與“打仗”“戰(zhàn)役”等近義詞進行比較,或者將這些近義詞放到課文中進行比較,從而讓學生更深刻的理解不同詞語在不同的環(huán)境表達的不同含義。
除了對學生進行詞語比較教學,還需要對學生進行語句比較教學,在低年級學生在對語句進行誦讀時,教師要求學生發(fā)音準確、精準誦讀、聲音洪亮,能夠將語句連貫的讀下來。比如學生誦讀“鳥兒天上飛”時,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講解,使學生理解主語是誰,地點是哪里,又在干什么,然后按照這三部分讓學生進行停頓式誦讀。學生通過誦讀和理解,可以學會如何對語句進行停頓。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語句中停頓的部分標記出來,不僅能充分理解語句所表達的意思,明白了語句的構成部分,還能在無形當中鍛煉了語感能力。比如在對人教版語文一年級下冊《我多想去看看》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齊讀題目,讓學生思考:“我”指的是誰?“我”想去哪兒看看,想去看什么?“我”為什么想去看看呢?接著教師讓學生帶著問題誦讀課文,并在課文中尋找答案。通過誦讀并思考,學生理解到“我是一個山村孩子”,“我”所向往的地方是北京,想去北京看升國旗。通過學生誦讀并比較語句,使學生深刻了解語句的具體含義和所表達的情感,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語感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