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延芳
新鄉(xiāng)市友誼小學
習作能力是小學生的基礎能力,是學生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的方式,體現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但是目前,在我國小學語文習作的課堂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習作基礎薄弱,容易緊張,在習作時普遍存在著理不清頭緒,抓不住文章中心,看見題目無從下筆,文章結構零散等問題,需要教師加以指導。網絡環(huán)境給小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提供幫助,網絡環(huán)境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讓學生積累更多的習作知識,還能夠提供一個交流平臺,讓學生沒有壓力的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因此,要注重在網絡環(huán)境下對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小學生的習作能力。
全國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注重跨學科的學習,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科內容中開拓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由此可見,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網絡資源是有章可循的,對學生是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的。在網絡環(huán)境下,利用好網絡資源能夠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加強學生的知識積累,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在明確習作題目時,有話可說,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網絡資源具有及時性、共享性、便捷性的特點,學生可以借助電腦、手機等設備就可以獲取寫作所需的海量資源,加深對題目的理解。且網絡資源非常龐大,匯集了世界各地、各個學科的知識和資源,能夠提供學生習作所需要的素材,豐富學生的習作內容。其次,網絡資源具有共享性,能夠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幫助。
比如,小學六年級要求同學們寫一篇《魯賓遜漂流記》的讀后感,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學校的資金有限,不能人手一本,那么幾個同學輪著看就會大大降低教師的講課進度,但是網絡資源可以提供學生書籍的電子版,學生可以自行下載,進行觀看,還可以用網絡資源搜索這本書的寫作背景等,豐富學生的習作素材,從而提高學生習作的質量,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1]
思維能力是學生進行習作的基礎,要想提高學生的習作能力就要重視對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小學生只有在腦海中理解習作題目,發(fā)散思維,在腦海中形成習作框架后,才能夠進行習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利用網絡資源,設計網絡概念圖,培養(yǎng)小學生的思維能力。目前,在我國部分城市,教師為了培養(yǎng)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借助多媒體等先進設備,鏈接互聯網,采用電視作文、圖畫作文、動畫作文的形式,將習作題目形象化,不僅能夠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的思路更清晰,提高小學生習作的質量。其次,教師要設計網絡概念圖,要提供給小學生習作框架,發(fā)散學生思維,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比如,教師可以布置題目為《我和我的朋友》的習作,讓小學生進行習作練習。在開始寫作之前,教師引導學生畫出網絡概念圖,比如我和我的朋友在哪里認識的、通過什么事認識的、我們有什么相同點、我們有什么不同點等,利用網絡概念圖讓小學生明確了習作的內容、細節(jié)、重點,提高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批判性思維,有利于小學生習作能力的提升。[2]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的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得到了空前的發(fā)展,并逐漸滲透到各個領域。在語文的教學過程中,建立網絡交流共享平臺是符合社會發(fā)展和時代的要求的。隨著語文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網絡交流平臺對我國習作的教學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幫助。首先,共享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師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分享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與其他老師進行溝通交流,搜集其他優(yōu)秀老師的教學視頻,并對自己的教學過程進行針對性地修改,從而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素質,提升教師習作課程的質量,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其次,設計習作評價修改環(huán)節(jié)。在網絡交流平臺,小學生在舒適自由的網絡環(huán)境中不再直接面對眾人,有更少的壓力,減少小學生的緊張感,充分發(fā)揮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小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根據習作題目進行創(chuàng)作,然后將自己的習作內容提交到網絡平臺,采取學生自評和學生互評以及教師評價的方式,修改學生的習作,并將結果反饋給學生,讓學生明確問題的出處,并及時加以改正。同時,在網絡平臺中學生還可以通過評論、留言板的方式進行溝通交流,探討習作的內容,讓學生協(xié)作學習,共同進步,提高學生的團隊意識,提高小學生的習作能力。
小學生習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它體現著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體現著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水平。在網絡環(huán)境下,開展小學習作的教學活動,能夠激發(fā)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拓寬小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小學生的素材積累,利用概念圖,理清小學生的習作思維,從而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習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