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古明
通化師范學院海龍分校
語文課程是貫穿基礎教育階段乃至高等教育階段的一門主要重點學科。通過系統(tǒng)學習,可以對培養(yǎng)生的語言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寫作能力等伴隨一生的能力,而且對文化的傳承、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都有重要作用。特別是高中學段的學生,不僅面臨高考,更要逐步開始走向成熟、面向社會,更應該在語文素養(yǎng)方面有所加深,以便更好適應后續(xù)的學習和工作需要。鑒于此,高中語文教師要在新課改背景下,著力構建起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具體分析如下:
在高考依舊“橫”在高中教學實踐面前的當下,高中語文教學在一定程度上依舊存在諸如以教師的大面積“輸入”為主的滿堂灌教學方式盛行、以大量練習和資料代替正常課文講解、知識梳理的功利化教學模式盛行、以考試代替基礎知識掌握的模式盛行。在這種或這些問題的背后,造成了學生的基礎知識未能得到鞏固、語文學習成為沉重負擔、學習成績“全靠天意”的尷尬局面。加上語文學科本身需要時間消化積累的特點,使語文學科成了“高投入、低產(chǎn)出”的代表,導致一部分學生干脆放棄語文學科。學生認為,反正怎么學都是固定的那些分數(shù),不如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更能迅速見效的學科之上。但如前文所述,語文學科又特別重要,不但關系到個人的素質發(fā)展,還關系國民整體素質的發(fā)展,這就造成了學科地位與重視程度、學科投入與產(chǎn)出之間的矛盾。為切實解決這些矛盾,作為高中語文教師,必須轉變教學理念,加強教學方式方法的更新,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實現(xiàn)教學全過程的“閉環(huán)”管理,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和成績,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奠定較好的人文基礎。
1.強化備課環(huán)節(jié),增強學生的學習預期。
就目前高中教學來看,不少教師存在簡單講講課本,然后就開始做習題、發(fā)卷子的教學模式,符合教學“主流”,而且教學的“成本”最低,因為直接指向的是語文成績。在這樣的模式下,很多學生就失去了對語文學習的期待,不用想就知道語文課堂的“節(jié)奏”,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提升。為構建高中語文高效課堂,教師要重視備課環(huán)節(jié),將此作為提高課堂效率、提升學習效果的有效“抓手”。教師備課可以抓好以下三點:
一是打通知識聯(lián)系,簡稱聯(lián)。教師在備課時,要真正從課本出發(fā),力爭在課文講解中穿插文化性和趣味性,例如文言實詞,就可以聯(lián)系古今,聯(lián)系生活,生動講解,例如文言課文,可以嘗試用生活化的語言來翻譯,也是“別有一番風味”。語文教師要盡量讓語文課堂的格調(diào)“大”一些,也就是立足課本,有效拓展。例如在講授類似人物傳記的課文時,就可以總結出來古人寫傳記的一些模式:何方人士、生平成長歷程、仕途或因嫉惡如仇、或因耿直進言而得罪權貴不得志、后流放,到地方、做點實事,最終獲得官方肯定,流芳千古。大致是這樣的“套路”,學生興趣很濃,對接續(xù)的類似練習也會基本做到心中有數(shù)。
二是切實做好準備,簡稱備。教師還要準備好諸如課件、教具等,適當?shù)臅r候,給學生換一下學習語文的“口味”,由此提高課堂的“黏合度”。
三是真正布置預習,簡稱預。教師還要真正與學生形成良好互動,給學生布置好適當?shù)念A習任務,讓學生對即將講授的內(nèi)容初步有所了解,掃清字、詞等障礙,便于教師及時切入正題。正是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的用心,才能換來學生對語文課堂的期待,學生才有了學習的興趣,這一點對構建高中階段的高效語文課堂具有基礎性的作用。
2.轉變教學理念,增強學生的學習參與熱情。
在對高中語文教學高效性問題進行研究的時候,筆者在廣泛吸收現(xiàn)代教育思想營養(yǎng)的前提下,還向傳統(tǒng)語文教學方法進行了“回溯”。陶行知先生曾經(jīng)說過:“教育中要防止兩種不同的傾向:一種是將教與學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師主導作用的錯誤傾向;另一種是只管教,不問學生興趣,不注重學生所提出問題的錯誤傾向。前一種傾向必然是無計劃,隨著生活打滾;后一種傾向必然把學生灌輸成燒鴨?!边@給了筆者很大的啟發(fā),例如,在深刻研究傳統(tǒng)語文教法的基礎上,筆者深刻認識到,語文是富有情感和生命的學科,必須要把朗讀這一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精髓引入課堂之中。這絕對是教學理念上的巨大變化。根據(jù)實際教學實踐來看,效果也不錯。其一,是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通過朗讀,對課文的內(nèi)容和情感有了更真實的體會,而不是緊靠老師的講解去被動接受課文,學生的能動性提高;其二,是通過朗讀過程的體驗,學生的“代入感”也會更強,能夠找到文章當中所蘊含著的審美元素,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梢姡m時地轉變教學理念,通過調(diào)整課堂教學的方式,可以調(diào)動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投入到高中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來。
3.豐富教學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樂趣。
在新課改的理念下,在語文教學中,一直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具體運用什么樣的方法來達成,卻一直未能實現(xiàn)有效突破,更多的是一種熱鬧后的無奈:課堂很活躍,但是學生的實際所得不多。在高中階段,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語文水平,教師可以在教學方法上,適當?shù)夭捎米灾鲗W習、小組合作學習等方式,促進語文的理論知識與現(xiàn)實運用之間的有機結合,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參與實踐的機會,構建一個可以運用語文知識進行自我展示的平臺,例如可以運用社會熱點話題的設置來進行探討,這是其一。其二是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自主地演一演、說一說課文的內(nèi)容。例如高中經(jīng)典課文《林黛玉進賈府》,就是不錯的課本劇素材,可以抽出一點時間來分角色演一演,不要怕耽誤的那些時間,學生一旦有了學語文的興趣和樂趣,他們自己就會從主動閱讀中把時間和經(jīng)歷彌補回來,并且在有了學習興趣之后,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也會提高。
4.借助教學工具,提高學生的學習刺激。
為什么現(xiàn)在小視頻、短視頻這么“火”?因為它符合人們的接受期待,符合視覺沖擊的要求,符合人的需要。既然小視頻在日常生活中已經(jīng)廣泛應用,技術也已經(jīng)發(fā)展成熟,那么為什么不能將其作為輔助工具,運用到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來?而且既然要用輔助工具,就要膽子大一些,不要僅僅運用多媒體技術,要將已經(jīng)成熟的VR、AR等人工智能技術與語文知識融合,增加語文的趣味性、直觀性。這不但符合學生的學習需要,也符合教師的教學需要。例如在講授涉及古典文化的課文,典型的如《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林黛玉進賈府》,就可以剪輯影視作品中的片段,組織學生觀看。帶學生進入類似真實場景的學習氛圍之中,有視覺的滿足,有“真實”的體驗,省去了教師用語言來描述語言所描述的場景的“周折”,對學生的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刺激。值得注意的是,教學輔助工具的使用上,必須做到有節(jié)制、有效果,切不可泛濫。
5.精準課后復習,確保學生學習的延續(xù)。
課后復習也是整體語文教學的一個必要環(huán)節(jié),教師也要“抓住”。在進行課后復習的時候,與教師備課是一樣的,也要打開思路,不要總是給學生安排抄寫字詞等簡單重復的“機械勞動”。要根據(jù)講述的課程,給學生來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作業(yè)。還是以《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為例,課后作業(yè)可以布置諸如“林沖的性格分析、林沖的結局說明了什么”等帶有思辨性質的話題,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大膽寫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同時也是運用語文、加強閱讀的一種促進手段。葉圣陶的《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中曾經(jīng)提到過:“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因此,教師就要朝著促使學生‘反三’這個標的精要地‘講’,務必啟發(fā)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盡可能自己去探索。”可見,在語文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的講只是一個引導,而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十分重要的。除此之外,還可以對一些課文進行續(xù)寫、改寫等活動,促進學生對作業(yè)的重視和興趣,保證語文學習的延續(xù)性。
除上述策略之外,高中語文教師還要加強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修煉,諸如多讀書、勤練字、給報刊投稿爭取在刊物上多發(fā)表文章,等等。高中語文教師要通過自身的“魅力”引導和帶領學生更喜歡閱讀、更開闊眼界,感受祖國文字的魅力,享受到學語文和運用語文給自己所帶來的各種成就感。綜觀整個高中語文教學的增效提質過程中,在強化備課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開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科學運用各種教學工具,搞好課后復習等方面,都要有細心的投入、研究,把每一節(jié)語文課當做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來完成,用科學的形式展現(xiàn)語文學科的魅力。由此才能更好地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育人效果,從而實現(xiàn)高中語文教學的高效性,讓學生的語文成績獲得面的拓展、量的積累和質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