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琴/咸陽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
學生人數(shù)方面:二外法語教學以合班教學為主,學生人數(shù)偏多,普遍在40人左右。
教學課時方面:多數(shù)高校二外課時普遍偏少(約200課時左右),以筆者所在學校為例:二外課程共計192課時,這些課時只夠教師完成《簡明法語教程》上冊的講授,這些內容距離《大學法語教學大綱》所規(guī)定的教學目標甚遠,與研究生考試中二外試題所要求的范圍還有很大差距。
思想觀念方面:二外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多以考試為目的,片面重視詞匯、語法方面的書面應試技能,忽視語言的聽說交際。
教材內容方面:傳統(tǒng)的二外法語教材側重語法詞匯,普遍存在著語言交際性不明顯、內容主題性不突出這些特點,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提高,也不能滿足信息化時代學生的多元化學習需求。
教學環(huán)境:普通教室,只有粉筆和黑板,缺乏現(xiàn)代化的網(wǎng)絡多媒體等設備。
教學管理:課堂上必須嚴格按照課程教學大綱和授課教材進行授課,全程禁用手機等移動網(wǎng)絡設備。
在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制約下,教師開展的法語教學多為傳統(tǒng)教學模式,即程序化的、純語言理論知識的灌輸性教學。課堂上教師需要時刻緊跟大綱,嚴格對照進度表和教材,按部就班,默守陳規(guī),反復進行教讀和講解,反復進行機械性訓練,一味強調死記硬背,這樣的教學模式難免單調乏味,課堂氣氛緊張沉悶;作為學生在課堂上只能被動參與,機械式地記錄筆記,學習興趣需求均得不到滿足,在學習過程中普遍帶有畏難情緒,學習積極性降低,學習動力缺乏,學習收效甚微。為此,教師應適時更新教育理念,響應教育部本科教育會議號召,緊跟“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的步伐,及時開展以學生為主體、以金課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和現(xiàn)代教育理念、人才培養(yǎng)目標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比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這句話中“領”就是引領,引導的意思,“行”就是踐行,實踐,這句話對應現(xiàn)代教育理念所倡導的“在教學上,教師為主導;在學習上,學生為主體?!痹俦热纭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本句話關于“魚或漁”的論述,我認為“魚”解決的是當前急需,而“漁”可以解決長遠需求。對于一個學習者來講,課堂上的“魚”好比教師傳授的知識,“漁”則是教師教授的學習研究的方法,“魚”可以應對短期目標“考試”,“漁”卻可以實現(xiàn)個人發(fā)展的長遠目標。從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看,顯然“漁”的重要性更突出一些。從國家當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改革目標來看,提出要把教育教學的重點從傳授知識轉向能力培養(yǎng),把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中心調整到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和終生發(fā)展上來。
如果把以上教育思想應用在課程教學上來,那么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怎么做呢?大家一定知道:課堂上教師的角色就是啟發(fā)引導,學習主體一定是獲取知識的學生;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研究遠比單純灌輸知識重要的多。然而,現(xiàn)實教學中卻普遍存在著“教師為主體的、純理論灌輸式教學”,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具有絕對的權威,課堂上教師負責把知識歸納總結提煉加工成“魚”直接進行“知識輸出”交給學生,作為學生只管“拿來主義”,也就是“知識輸入”。結果是學生只知“吃魚”,不懂“打漁”。事實證明在缺乏互動的、教師一言堂式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為迎合學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教師往往把課程設計的較為通俗易懂,往往呈現(xiàn)低階性、陳舊性、無互動特點。學生隨便聽聽就可以通過考試。為此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提出:教師要淘汰“水課”,打造“金課”,對大學生要有效“增負”,切實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二外法語教學改革的兩大核心:(1)以學生為主體;(2)以金課為目標。
過去的“一言堂”式課堂教學常常把學生單純地視為教育對象,教師不僅是教學內容的主導者,還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站在講臺“自編自演”“自問自答”,口干舌燥講一節(jié)課往往只能感動到自己,而“安靜聽講”的學生能接受理解多少內容,恐怕就是因人而異,千差萬別了。教學改革一定要扭轉這種現(xiàn)狀,教師不應該忽視學生對知識的直接體驗,不能代替學生去完成認識過程,再把知識強加給學生,而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學生才是課堂學習的主人,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這個主體地位的實現(xiàn),一定要將部分課堂時間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打造“金課”是當前眾多課程教學改革共同努力的方向。什么是“金課”?“金課”可以歸納為具有“兩性一度”:高階性、創(chuàng)新性和挑戰(zhàn)度的課。其中“高階性”中強調課程教學要將知識、能力、素質有機融合,要提高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強化學生高級思維的訓練?!皠?chuàng)新性”中要突出課程內容的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形式的先進性和互動性,學習結果的探究性和個性化。“挑戰(zhàn)度”是指課程要有一定深度和難度,學生課上課下要花費較多的學習時間去探索和思考。
二外法語課程教學改革往什么方向去改?這個問題還是要在兩大核心的論述中尋找答案。兩大核心中有幾個關鍵詞非常重要:主動學習、課堂參與、綜合能力、思維訓練、前沿性、時代性、先進性、互動性和探究性。我們的課程教學一定要圍繞這幾個關鍵詞進行調整和改革。筆者認為自己的二外法語課程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進行教學改革:
1、滿足多元需求,提升學習興趣
二外學生之所以選擇某種語言來學習,個人需求不盡相同:有考試需要,也有交際需求。傳統(tǒng)的教師“一言堂”式教學多以考試為目的,重點講授詞匯和語法,對聽說交際的訓練比較欠缺。對非考試需要的學生來說,這樣的“啞巴式”課程教學不能培養(yǎng)他們的語言聽說應用能力,滿足不了他們的交際需求。這就很大程度上導致相當多的學生缺乏法語學習的興趣。所以,“聽說讀寫譯”全面發(fā)展的立體化教學新模式勢在必行,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保持他們主動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2、優(yōu)化課程教學,提升教學成效
高校二外教學“主戰(zhàn)場”常見的就是缺乏網(wǎng)絡多媒體的普通教室,學生的課程學習的主要空間就是課堂。這種現(xiàn)狀極大地限制了立體化課程教學的發(fā)展。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多種教學平臺、QQ或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輔助課堂教學,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彌補當前課堂教學在空間和時間上的不足,使課程教學更具有時代性和先進性。線上教學的融入,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接觸到前沿的網(wǎng)絡學習資源,從而提升課程內容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另一方面可以將學生的課前預習,課堂練習以及課后復習轉移至線上進行,以此種方式拓展教學空間和延長教學時間,最終實現(xiàn)課程教學成效的有效提升。
3、突出課堂精講,加強師生互動
傳統(tǒng)的“教師一言堂”單一教學模式下,學生往往缺乏課堂參與意識,缺乏探究思考質疑的能力,課堂上表現(xiàn)過于安靜,學習的結果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故課堂上作為教師需要精講內容,加強師生互動。筆者認為“精講”可以通過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來實現(xiàn):線上教師負責給出預習任務,布置相關預習作業(yè),由學生自主學習課程基本知識點并完成提交預習作業(yè);線下,即課堂上,教師負責講授課程的重點,并通過“互動”,例如課堂討論形式,強化學生對難點問題和疑點問題的思考和理解;“精講+互動”式課堂不僅可以高效利用課堂時間,使學生迅速掌握當堂課的主要內容,而且可以提高學生課堂活動的參與度,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訓練。
4、強化同步練習,做好答疑反饋
古人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造就了今天的“學習”二字。所謂“學習”,即先學后習,“習”緊隨“學”后,要想“學好”必得“習好”。如何“習好”,就要求教師根據(jù)所授知識內容做好難易度分級練習,把控好練習的數(shù)量和質量,以興趣為先采用多樣化的練習方式。教師務必利用好各種網(wǎng)絡教學平臺,借助網(wǎng)絡投票,隨堂測試/練習,線上作業(yè)等功能實現(xiàn)“聽說讀寫譯”等全方位語言訓練,快速答疑糾錯,一鍵匯總分享,以此方式切實保證學生的學習成效。
總的來說,二外法語教學改革勢在必行,任重道遠。課程教學改革依賴于學校和教師的通力合作,不僅需要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對線上線下教學模式的認可以及在網(wǎng)絡技術上的支持,還需要任課教師及時轉變教學觀念,認準以學生為主體,以金課為目標這兩大核心,堅持教學創(chuàng)新和實踐,最大程度提升教學效果,促進學生語言綜合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