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燕
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與傳播專業(yè)
《舌尖上的中國》(以下簡稱《舌尖》)是一部家喻戶曉的優(yōu)質紀錄片,其在美食制作中宣傳的文化內涵也可以豐富對外漢語教學課堂,讓學生們寓教于樂,了解更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現(xiàn)階段許多漢語教師和漢語教師志愿者嘗試著將其作為文化教學資源應用于課堂實踐中。本人曾作為孔子學院漢語教師志愿者,在蒙古國承擔了兩年的對外漢語教學工作,教學對象主要為當?shù)刂袑W生。得益于《舌尖》這樣內容豐富且易懂的文化素材,我的教學形式得到了極大的豐富。有一次,發(fā)生這樣一個小插曲:“老師鹽掉在地上為什么還要撿起來用,不臟嗎?”,我也明顯察覺到同樣的疑惑也掛在其他同學的臉上。本以為美食無國界而能夠引起受眾的共鳴,我卻被這個意想不到小細節(jié)給問住了。向她們解釋以前的鹽是很珍貴的調味品,更重要的是勤儉節(jié)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她們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又似乎想不通的搖了搖頭,一種更深的思考縈繞在心頭:如何能更好的講解現(xiàn)象背后的文化內涵,并在日常學習中讓漢語學習者理解我們的文化呢?
在進行漢語的跨文化傳播時,因雙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帶來的傳播沖突和誤解屢見不鮮的。當我們以文化作為講授點,或者以中華文化作為一個宣傳對象時則顯得文化傳播過于集中和直白,雖然我們是在自愿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進行文化交流,具有不良用心的人仍會借此扭曲事實,誣陷我們在進行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借漢語教學進行文化滲透。因此,在進行跨文化傳播時,應當試著以一種“彌漫”的方式,將漢語所代表的中華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中從漢語中發(fā)散出去,像空氣一樣讓學習者以身臨其境地切身感受到,把文化氛圍傳遞給漢語學習者。這不僅可以緩和漢語的傳播和交流對本土人民帶來的緊張感,同時學習者在學習語言的基礎上,加深了對漢語根基和中國人行為方式的認知而進入深層次的漢語學習中,大大提升自身的學習效率。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認識到:將漢語所代表的中華文化傳承以一種便捷的方式傳遞出來是一個艱難但又必須解決的工作。它的困難在于我們中華文明是追求心靈和道義的內在文明,漢字則是傳承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涵的重要載體。但在進行跨文化傳播時,這樣的文化內涵被弱化,原因在于學生對中華文化的學習和了解大多數(shù)還停留在具體可感的層次,而深層抽象的部分不容易被學生理解。而正是這些不易被理解的,不易言說的,乃至我們無言的文化部分,構成了我們的行為基礎和語言根基,是幫助學習和理解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
我所在的旅蒙華僑友誼學校是蒙古國一所華僑學校,漢語課堂的“主力軍”是本土漢語教師,老師們多喜歡用舉辦單獨的文化體驗課的形式來讓學生感悟中國文化。比如:春節(jié)文化體驗課,首先會利用多媒體等向同學們介紹春節(jié)文化習俗,如貼對聯(lián)、吃餃子、放煙花等等,然后會讓學生親手制作對聯(lián)、寫“?!弊?,包餃子等等。再比如端午文化體驗課,會講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的來歷,并讓同學們一起吃粽子,包香囊等等。雖然學生了解到了傳統(tǒng)習俗,也切身參與到節(jié)日的慶祝過程中,但更多的學生則是把文化體驗課當作娛樂放松,或者“手工課”,并不能深刻理解這背后的意義,這些表象沒有在學生中產生深層次的文化共鳴。
遵循前輩們的教學經驗,尋找一種簡單、“彌漫”的方式將漢語所代表的中華文化傳承傳遞出來并非無跡可尋:作為全球使用時間最長且沒有出現(xiàn)斷層的文字,漢字自身就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承載者,已然成為中華文化的標志性的符號。漢字的彌漫性文化傳播當以漢字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中華文化為出發(fā)點,結合心理學和傳播學中的無意識傳播的方式,探索一種更為柔和,更容易被漢語學習者接受的教學方式,把語言教學置于它所屬文化背景下以期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在漢語講授過程中,當以漢字為講授對象,運用聽覺、視覺、觸覺等多種感覺,通過語言、圖像、聲音、動作等多種手段和符號資源實現(xiàn)多模態(tài)話語的漢字教學,這不僅可以優(yōu)化課堂學習范圍,同時可極大地引發(fā)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們對中華文化的自主學習能力,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彌漫”性教學。
要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彌漫性傳播,首先應建立起以漢語教師與漢語教師志愿者為代表的漢語跨文化傳播工作者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源自教師內心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對中華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對中華文化的生命力時刻持有堅定的信心。只有這樣才能在進行跨文化傳播時,逐漸拔除在跨文化傳播時交流雙方不同的歷史文化所帶來的彷徨和迷思,越發(fā)的以自身的包容性平和的接納對方文化,理清產生文化沖突的原因,在中華文化體系在不斷探索中增強文化認同,獲得高效的解決方法。
其次,在具體的教學策略上,于教學課堂中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彌漫性傳播,應將更多的課堂設計融入課堂。從傳播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彌漫”性無意識傳播主要體現(xiàn)在課堂的整體架構與教學技巧上:在課堂架構上,不能僅將學生作為文化傳播的對象,當作可以不停接受知識的“海綿”,而應以豐富的課堂教學方式,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性接受和記憶的機會;從教學技巧上,可以讓學生更多地參與到漢字自主學習中,比如將漢字按其構成方式拆分成不同的漢字部件,在中華文化的歷史長河中講解不同部件的演變,從而使學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參與到漢字的成形創(chuàng)作中,潛移默化地接收漢字的構字理據(jù),重走漢字發(fā)展之路,從而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彌漫性無意識傳播。
最后在教學實踐中,結合當下的多媒體技術手段,將漢字的發(fā)展理據(jù)栩栩如生地展示出來,更加生動形象,如身臨其境般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和參與感。以“子”這個部件為例,講授“字”,我們可將“字”拆開來看,是一個小兒醒目地站在象征宗祠的屋頂下,用圖片或動畫的形式將人的形象化成“子”的漢字,“宀”化為象征家族的宗祠,“字”顯然代表著中華文化中供奉血源綿長,預示著宗族的興旺;再比如,講授“孝”,一個孩子的形象,攙扶著一個拄拐杖的老人,這就是中國人提倡的“孝”文化的精髓,也可以讓學生們感同身受地理解人類文明中共同的尊老愛親,喚起他們對自己父母的真摯情感,并拓展至理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文化。
回到課堂上,我試著將“節(jié)儉”的含義,以漢字講解的方式融入課堂。首先用翻譯的方式請同學們理解節(jié)儉的含義,然后提前準備好自己所知道的節(jié)儉的故事,通過互動的方式分享理解節(jié)儉的含義。講解漢語中節(jié)儉“節(jié)”的本義是“竹約”,即竹子關節(jié)發(fā)芽處,由圖片引導學生理解“節(jié)”像是一根竹子到了一個節(jié)點就要停止一樣,代表著一種克制,“節(jié),止也”。此外,“節(jié)”也有“界限”的含義,結合他們的零花錢是有限的,我們的水資源是有限的,食物是有限的,讓他們理解這就是“節(jié)”的含義。孩子們紛紛發(fā)出理解的聲音,小腦袋上下點著,露出愉快的笑容?!皟€”的含義為“約”(《說文解字》)、“約者,儉也”(《廣雅·釋言》)。因此,“節(jié)”、“儉”、“約”基本同義,意為節(jié)制、克制。在古代物資匱乏、生產力低下的社會中,為后續(xù)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證,因此成為每一個人應當遵循的良好品德。同時“食”的含義為“用良心做人們放心、滿意的食物”,“人”字頭同時也代表了“民以食為天”的中華文化內涵,所以《舌尖》中展示的火腿的加工是意在體現(xiàn)為家人團圓而制作的人情味兒,展現(xiàn)對生活的美好希冀以及體恤糧食來之不易的珍惜之情,而現(xiàn)在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火腿,生產的均是在無菌、無塵的環(huán)境中進行,美味的同時也更衛(wèi)生。在真正理解了“撿鹽”所代表的“節(jié)儉”和“民以食為天”的文化內涵之后,孩子們露出了笑容,我也感到無比輕松。因為這在進行跨文化傳播時,我們著實愿意看到學習者因文化共鳴而釋放的會心微笑,因為那代表著中華民族對世界“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美好希冀,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那份笑容能始終漾在每一位漢語學習者的臉上。
對外漢語教學是目前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在中國“一帶一路”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實踐下,作為承載中華燦爛文明的漢字無疑就是讓其他文化的學習者了解中國文化的一把隱形的鑰匙,把握好這把鑰匙,就一定能夠幫助學習者打開中國文化的大門,讓更多的海外人士喜歡上中國文化,感悟到中國文化,并產生深切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