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彥麗
確山縣職業(yè)教育中心
教師在展開音樂教學活動時,要重視音樂欣賞對學生音樂學習的影響。通過對音樂的欣賞學習,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音樂感知范圍。教師利用教育教學活動的便利,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在音樂欣賞過程中,帶動學生的思想感情變化。學生感受能力的提升,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修養(yǎng),還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水平。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發(fā)揮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用,采用合適教學方法展開系統(tǒng)的教學活動,培養(yǎng)高素質的音樂人才。根據我國音樂教育的普及要求,不斷提高對音樂教育的重視。因此在音樂的教學活動中,展開了積極的探索和嘗試。
針對音樂的教學活動,要根據學生的音樂需求,開展具體的教育教學。秉承音樂前輩的經驗,在進行音樂欣賞時,重視心理過程的活動變化。其主要是展開外部的感知體驗,并發(fā)揮思維意識的特點,進行進一步的理解和感受,獲得深層次的音樂共鳴,以此來增加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教師在展開音樂教學時,要帶領學生進行鑒賞,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情感氛圍,進行能力培養(yǎng)。針對心理活動特點,展開音樂感知。
另外,在音樂曲目的選擇和設置上,要根據學生的需求和發(fā)展特點,展開系統(tǒng)的教學。要注意從簡單到困難,促進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理解,提高學生的能力素養(yǎng)。我在曲目的選擇上一般是先今后古,先中后外,先歌曲后純音樂,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主,注重學生情感體驗和欣賞能力的提高,而不是單純的音樂作品評析。
根據音樂課程的教學特點和教學要求,對音樂的主題思想、藝術形式和核心內容等方面展開具體的教學。并使用對比的方式,展開相似音樂作品的對比,增加學生的理解和感悟,體驗到更深層的音樂情感,領悟音樂的主題。通過音樂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
根據作品的情感特點和內容,展開以音樂題材為主的教學,對音樂進行學習。例如,在學習贊美偉大的祖國課程時,利用題材的優(yōu)勢特點,選擇相同的帶有教育意義的題材進行教育教學。增加學生的音樂感受,領略到音樂的美,體會音樂作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
根據音樂演唱形式的不同,展開具體的音樂教學活動。例如,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使用齊唱和獨唱等方式進行音樂旋律的學習,以此在各個方面體會和感悟音樂。該教學設計的整體靈活性強,可以有效增加學生的表現力,并對音樂作品進行深入感受。
在開展音樂課堂教學時,將曲式與體裁進行充分的融合,展開教學活動。如學習“進行曲”時,在教學中,注意該歌曲的具體要求,增進學生對其的理解。掌握相關的音樂知識,了解到音樂的時代特點,對音樂的表現形式展開詳細的講解,使學生體會到該音樂題材的形式美。
展開對音樂的欣賞活動,通過多次的欣賞來增進對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首先,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通過能力的提升,為音樂的效果提供有效保證。然后,根據音樂作品的特點,帶領學生從不同的方面獲得較好的音樂體驗,通過感受來提高音樂鑒賞的能力。最后,教師在音樂課程欣賞教學開展時,要注意學生心理活動的變化對音樂欣賞教育教學方面的影響。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要嚴格遵守欣賞教學的教學要求,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展開系統(tǒng)的教學工作。注意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感,在欣賞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讓學生結合自身的主觀經驗,通過對音樂欣賞過程的感受,體會到音樂作品中更深層的含義。如:針對音樂《龜兔賽跑》的欣賞課上,大家對這一故事耳熟能詳,不需要對作品做過多的講解,而應把注意力放到學生身上,讓他們去傾聽和想象,各自感知烏龜和兔子的音樂特點,并用自己創(chuàng)編的游戲進行表現。這也是奧爾夫對音樂教育的主張:是“教育人”而不是“教音樂”。
針對音樂的想象主要是在音樂聆聽的基礎上,產生一系列心理感悟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主要是大腦對聽到的音樂進行處理和想象,從而獲得新的音樂感受。而在音樂的聯想方面,主要是受到主觀意識和主動性的影響,進行聯想的活動,帶有創(chuàng)造性的特點。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激發(fā)其學習音樂的興趣,并根據其喜愛的內容,進行系統(tǒng)的教學,培養(yǎng)其學習能力。
重視學生的發(fā)展,在音樂欣賞課程課堂學習中,引導學生描繪出在音樂欣賞情境中收獲的視覺感悟和情感體驗,可以通過語言進行描述,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增加學生對音樂感悟內容的理解和認識,從而提升學生的空間想想能力,形成獨特的意識思維體系。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fā)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悟,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對音樂欣賞課程產生興趣。在音樂想象和聯想方面,教師應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自主性,由學生組織展開對音樂作品的互動和探討,教師在旁邊進行輔導,一旦發(fā)現有問題情況,在旁邊給予及時的提醒,增加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和認識,真正的描述出內心深處的感受,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引導學生發(fā)展音樂的內在美,激勵學生進行學習,形成健康、正確的音樂個性,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和效率。
傾聽音樂,是對學生的傾聽能力進行培養(yǎng),主要通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來感受音樂作品中的深刻內涵。在音樂教學欣賞過程中,利用多種方式來展開對音樂的理解和感悟,通過聽覺來感受音樂。因此,在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根據音樂的特點,主要采用的就是通過傾聽來展開具體的音樂教育過程。
音樂與國家精神和民族文化息息相關,文化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在健康的社會風氣下,引導著音樂的選擇和發(fā)展。重視音樂的社會功能和教育功能,在發(fā)展過程中,利用音樂作品來充實心靈,滿足社會的精神需求。感受著音樂的本質,充分發(fā)揮其作用。在音樂教育中,要開展教育教學的培養(yǎng)工作,在道德、精神和情操等方面帶來積極影響。在音樂中,給予精神上的鼓舞和激勵,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感受到音樂的魅力。
因此,在培養(yǎng)學生傾聽音樂能力方面,注意學習習慣的訓練并形成習慣。我常用的方法有:
如下節(jié)課要欣賞歌曲《走西口》,我先問學生喜歡不喜歡聽情歌?青春期的孩子情緒一下子調動起來了,我再問情歌長什么樣子?《走西口》是不是情歌?然后推薦學生課下傾聽并百度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一書中《抱愧山西》中對該歌曲的理解。目的是讓學生對該曲有一個正確的認知而不是單純依靠歌詞字面去理解歌曲,從而讓學生對經典歌曲因好奇而漸漸喜好。
職業(yè)學校的學生欣賞能力有限,平時多在抖音等平臺上聽一些時下流行的歌曲,所以教師可選擇一些有趣的音樂劇慢慢滲透。
利用音樂的特點和優(yōu)勢展開治療,并展開具體使用方法的研究。音樂欣賞不僅僅是情感體驗,更是治療疾病的一種手段,我從失眠適合聽什么樣的音樂開始,給學生推薦傾聽中國古典十大名曲,并讓學生了解其音樂治療作用。
利用奧爾夫教學法的律動教學,讓學生用手腳配合作出音樂中的動感節(jié)奏,如讓他們用雙手擊掌、在課桌上單雙手分別敲節(jié)奏來配合《拉德斯基進行曲》(注意:要截取片段,用簡單的重復律動即可,目的是吸引學生去聽完全曲。)
較高的音樂傾聽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良好的音樂傾聽習慣也不是短期就能培養(yǎng)好的,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下,音樂曲目的選擇品味和音樂鑒賞能力一定會越來越高。
學生有了一定的傾聽能力還不夠,還要進一步提高他們欣賞音樂的感受與審美能力。我在音樂欣賞教學時,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同樣一段音樂,對一部分學生來說美妙無比,對另一部分學生則是完全不想聽的“噪音”。這就說明一個道理:人們對身邊的音樂有著各種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在具體的欣賞過程中,學生可以播放音樂,進行感受和欣賞,產生想象和聯想,也可以傾聽內心深處的感受,對音樂作品進行評價,進行享受。
而職業(yè)學校的學生,正因為缺乏生活經驗、文化基礎薄弱、受周圍環(huán)境影響而制約著音樂欣賞的審美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時根據音樂教學規(guī)律,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展開具體的教學工作。如:讓學生了解并接受交響樂這一音樂體裁,我從交響童話《彼得與狼》入手,以故事的形式,把音樂中涉及到的各種角色繪聲繪色的朗誦出來,再向學生介紹各個角色的樂器音色,聆聽兩三遍后,再讓學生給聽到的每段音樂配解說詞……該欣賞課要力求形象鮮明、淺顯生動,富于戲劇性,這樣學生對交響樂就有了一定的接受能力,教師再進一步引導介紹其他類似的音樂讓學生試聽,學生從單純的流行音樂欣賞很容易就過渡到了古典音樂。在音樂欣賞時,其感情與音樂表現的情感相互交融,產生共鳴后,教師也要及時地運用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交流情感體驗,根據自身真實的音樂感受,展開相互間的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
音樂欣賞的聆聽—感受—審美是一個整體的審美實踐過程。它們緊密結合、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教師在音樂欣賞教學中要有“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貴在得法”的靈活教學方法,發(fā)揮創(chuàng)新思維,完善音樂課堂教學。在此過程中,注意學生在教學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保證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感,并自主展開對音樂的學習,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