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乾
“艾特瑪托夫主要依仗的是有底氣的抒情。那些大段大段的描寫、隨意摻雜滴灑著馬經(jīng)草經(jīng)的妙筆——真是太美了。那些享受無法忘懷,讀一遍像是洗了一場美的沐浴。他憑仗的是神奇天山的靈氣,所以他擁有無敵的藝術?!比绱松鷦痈行燥柡矏壑榈脑捳Z來自當代作家張承志,他以這樣一種極富抒情氣息的贊譽表白作家欽吉思·艾特瑪托夫,這位曾給予他關鍵影響和啟示的吉爾吉斯斯坦作家。
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中國文學迎來了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各種西方文學浪潮席卷而來,不同寫作面貌的作家迅速進入中國作家的視野,掀起一股文學旋風并收獲一大批文學擁躉。艾特瑪托夫彼時憑借其鮮明的寫作風格而風靡一時,除深受其影響的張承志外,王蒙、路遙等作家也毫不諱言自己從這位吉爾吉斯斯坦作家身上汲取的文學滋養(yǎng)以及對其作品的無上喜愛,談到對新時期文學的影響,王蒙將其與海明威、馬爾克斯、卡夫卡并列,路遙甚至直接宣稱喜歡艾特瑪托夫的全部作品。如若窺探一下這種“深情厚愛”背后的玄機,或許便是張承志所言“有底氣的抒情”。艾特瑪托夫的小說創(chuàng)作視野開闊,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浪漫詩意,可以說抒情性構成了艾特瑪托夫小說的最重要的質地,在這種基底之上,艾特瑪托夫一層層地添加了民族、神話、宗教、歷史、語言等眾多的質素,構筑起了艾特瑪托夫獨有的抒情美學。
欽吉思·艾特瑪托夫出生于蘇聯(lián)吉爾吉斯斯坦鄉(xiāng)村一個農牧民家庭,并在成長過程中多次回到故鄉(xiāng),在高山、草原、湖泊的自然浸潤下,在與祖母、牧民的親密相處中,艾特瑪托夫從火熱多姿的游牧民族生活中獲得了最鮮活、最豐富的第一手經(jīng)驗,以及美妙的民間審美體驗,他與故鄉(xiāng)無形之中形成了一種緊密、綿延、強韌的生活關聯(lián)和情感關聯(lián),那些有著強烈民族特色和地域風味的自然風物、史詩傳說、歷史記憶為艾特瑪托夫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最初的文學滋養(yǎng),他將其作為自己文學道路的第一道基石,并在之后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不斷加固,繼續(xù)鑿刻,使之成為艾特瑪托夫創(chuàng)作的最明顯和最重要的文學標志。因此,盡管艾特瑪托夫日后擔任了蘇聯(lián)作協(xié)書記和國家駐外大使,建構起了“全球思維”和宇宙觀念,成為世界聞名的作家,他的文學創(chuàng)作卻并不是一種“離鄉(xiāng)”式的創(chuàng)作,而是始終“在鄉(xiāng)”,與吉爾吉斯這片土地保持著永恒的深厚聯(lián)結,展現(xiàn)出一種堅不可摧的民間立場。
大地是艾特瑪托夫小說中最重要的文化意象之一,與現(xiàn)代文明的冷漠、自私、虛假和荒誕相比,遙遠而真實的吉爾吉斯大地為艾特瑪托夫提供了一種民間觀照的角度,為他的小說創(chuàng)作帶來了獨特的原始而清新的文學氣象。吉爾吉斯草原和伊塞克湖是小說中兩種最主要的大地意象,草原的遼闊自由和湖泊的綿柔深情共同構筑了吉爾吉斯人的精神根基,也為艾特瑪托夫的小說增加了一份情感重量。
從薩雷奧捷卡草原到莫云庫梅草原,艾特瑪托夫深情贊詠了它們的遼闊無垠、蒼茫自由,草原賜予他的子民寬廣的胸懷、奔放的豪情和熾熱的情感,同時也給了吉爾吉斯人不畏生死捍衛(wèi)家園的勇武之姿。在他的成名作《查密莉雅》中,美麗善良的查密莉雅和“我”被丹尼亞爾的歌聲深深打動,這位前線歸來的傷兵通過自己的歌唱,不僅帶“我”在往昔時光中恣意穿梭,還讓吉爾吉斯人與草原的同根共生、同頻共振響徹整個天空:
當一支歌子的余音似乎停息了時,一陣新的激蕩的浪潮,像是又把沉睡的草原驚醒。草原很感激地在傾聽歌手歌唱,那種親切的曲調使草原如癡如醉。等待收割的、已經(jīng)熟透的莊稼,像寬闊的河面似的起伏不定,黎明前的熹微在田野上游蕩。水磨旁雄偉的老柳樹颯颯地搖動著葉子,河那岸野營里的篝火已經(jīng)奄奄一息,有一個人,像影子一樣,無聲無息地在河岸上朝村子的方向縱馬飛奔,一會兒消失在果園里,一會兒重新出現(xiàn)。夜風從那送來蘋果的香氣,送來正在吐穗的玉米鮮牛奶般的甜味兒,以及尚未曬干的牛糞塊那種暖熏熏的氣息。
丹尼亞爾的歌聲搖身一變?yōu)橐恢Ю_紛畫筆,鄉(xiāng)村生活的日常煙火或動或靜,時明時暗,繪出了一幅幽香靜謐的生態(tài)畫卷,而其中深潛著的便是每一個吉爾吉斯人對大地的深情眷戀與無限懷念。對吉爾吉斯人而言,草原是力量的來源,大地是生命的見證,唯有熱愛是永恒不變的真理。與其說《查密莉雅》是一支對純潔愛情的熱情頌歌,毋寧說是艾特瑪托夫獻給自己故鄉(xiāng)那廣袤而純粹的大地的一支深情贊歌。
草原編織了大地的靜美,水流則復寫了大地的靈活與流動,靜與動、廣與深的對稱和互補才是大地的深邃之所在。河流正如大地之密密麻麻的血管,送去水分的滋養(yǎng),延續(xù)生命的血脈。在吉爾吉斯人看來,美麗的伊塞克湖是他們的凈土,是守護幸福的港灣,也是靈魂的依歸。在《白輪船》中,伊塞克湖是大地之上最后一方希望之地,是男孩全部和唯一的向往,用望遠鏡眺望那片清澈純凈的湖泊是他最大的幸福。當殘暴的奧羅茲庫爾劈碎了白色母鹿的頭,幻滅襲來,男孩說著“我要變魚,我要游走了”,毅然踏進了水中,“你好,白輪船,我來了”,伊塞克湖用它的寬厚柔情接納了這顆善良脆弱的心。男孩向水而歸的逃離是艾特瑪托夫對大地失落的痛心,同時也是一種對人類未來希望的喪失的隱喻,人類的自私、貪欲與殘暴終將導致大地的破碎與陷落,無所歸依將成為未來無可逃避的悲情結局?!栋纵喆分幸玫募獱柤构鸥杩梢哉f正是這部小說題旨的最好注解。
“有沒有比你更寬的河流,艾涅塞?
有沒有比你更親的土地,艾涅塞?
有沒有比你更深的苦難,艾涅塞?
有沒有比你更自由的心意,艾涅塞?”
對于這一聲聲哀切的追問,沒有是唯一的答案,古歌的詠嘆和往復將吉爾吉斯人對河流與大地的深刻而堅定的信念展露無遺,可見,大地不僅是吉爾吉斯人的生存之本,更是他們的共同依戀,在艾特瑪托夫筆下,大地是生發(fā)者、負載者,同時又是傾聽者、守護者,對大地的眷戀與深情厚愛成為吉爾吉斯人最牢不可破的信仰,并且上升為一種具有精神力量和神性意義的本源性存在。正如赫爾岑所說,“我們思念的東西不是自由,而是一根堅固的根基,那就是我們安寧的家園,我們的靈魂不是尋找無意義的空間,而是尋找能使靈魂充實的俄羅斯大地?!?/p>
在艾特瑪托夫的小說中,這種精神本源的大地最耀眼的體現(xiàn)便是一系列“母親”形象的塑造。《母親——大地》以年邁的母親托爾戈娜依與田地的對話展開,在娓娓道來的話語中,托爾戈娜依回憶了自己短暫又綿長、幸福又悲苦的一生,她熱愛大地,熱愛勞作,熱愛家人,全身心地經(jīng)營著自己平凡的生活,但是卻先后收到了丈夫和三個兒子在戰(zhàn)爭中犧牲的噩耗,隨后相依為命的兒媳又因為分娩去世,面對大地,托爾戈娜依曾激動地控訴,“大地母親啊,像蘇萬庫爾和卡塞姆這樣的人犧牲的時候,為什么不天地變色,為什么不山崩湖傾呢?”,也曾無助地傾吐,“那天早晨我走的那條路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道路,我覺得,與其這樣活著,倒不如死了的好……”,但是艾特瑪托夫借助大地之語向我們展示了母親的力量,
喂,天涯海角的人們??!喂,生活在世界上的人們啊,你們需要什么呀——土地嗎?我——土地就在這兒!我對你們大家都是一視同仁,你們大家對我也沒有親疏之分。我不需要你們爭執(zhí)吵鬧,我需要你們和睦友愛,需要你們勤勉勞動!你們在犁溝里撒上一粒種子,我就給你們成堆的糧食;你們插上一顆小樹枝,我就給你們長出一顆梧桐樹;你們培植一座果園,我就給你們結滿累累的果實;你們要繁殖牲畜,我就是碧綠的青草;你們要蓋房子,我就是墻壁;你們要生兒育女,兒孫滿堂,我就是你們大家的漂亮的住宅。
在《母親——大地》中,艾特瑪托夫巧妙地采用了一種對話體的文本結構,將大地人化的同時與母親建立起了一種同構互喻,大地有著同母親一樣的包容、勤勞、善良與堅韌,大地就是創(chuàng)生者,是生命本源,是歸宿,也是信仰。
除了人類母親,艾特瑪托夫在他的小說中傾注了大量筆墨刻畫了眾多的動物母親形象,如《白輪船》中的長角鹿母、《花狗崖》中的野鴨魯弗爾、《斷頭臺》中的母狼阿克巴拉,而且這些母親大多帶有始祖色彩,她們兼具母性與神性,她們的拯救與庇護、哺育與賜予同貪婪、自私、暴烈的現(xiàn)代人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艾特瑪托夫將吉爾吉斯族神話融入小說中,以擬人化手法使動物獲得一種人性化特征,通過大量細膩的肖像描寫、動作描寫和心理描寫豐富了這些動物母親形象的層次,借此將神性賦予母親,傳達出他的自然崇拜與母親崇拜的觀念。
以上,通過對艾特瑪托夫小說中大地和母親形象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一種民本創(chuàng)作理念,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民間立場的形成雖然有生活經(jīng)歷的客觀影響,但毋寧說是艾特瑪托夫在沉思后的主動藝術選擇,他曾多次表明自己對本民族歷史、神話、傳說、記憶的看重以及傳承的責任,可以說民間視角是艾特瑪托夫從走上文學之路之初便樹立起來的最重要的文學標準,也是他長久文學生命力得以一直延續(xù)的根本源泉。
首先需要指出,這里所說的空間并不是狹隘和普遍意義上的空間,而是一個包孕更多內容、涵蓋更廣范圍的豐富意蘊層次。艾特瑪托夫的空間構成是立體的,多元的,是物理的,也是文化的。除了通常意義上的指代地點、地域的含義,空間還包括了由民族、神話等帶來的拉伸性與延展性,這大大地開拓了艾特瑪托夫小說的內蘊廣度和思想深度,使其帶有一種大氣磅礴、宏闊遼遠的藝術氣象。
讀艾特瑪托夫的小說,最先吸引人們眼球的便是作品呈現(xiàn)出來的異域風情。他的小說有著極強的地域性,被雪山、草原、湖泊包圍的吉爾吉斯展現(xiàn)出一種天然的美感,冷冽雄壯而又寬厚柔美,熱情奔放而又坦誠質樸:
冬天遷移到山隘后面去了。天空漂浮著朵朵春天的藍云。一股股溫暖的氣流,從已經(jīng)解了凍的、脹膨膨的平原上飄進山里,帶來了大地回春的氣息和鮮牛奶的香味。雪堆已經(jīng)融化,山中的冰塊也開始解凍,溪水在淙淙地歡唱,一路拍濺著,迸涌出無數(shù)疾遽的、有摧毀一切能力的支流,在被沖毀了的峽谷里喧鬧不休。
吉爾吉斯獨特的自然風物滋養(yǎng)了艾特瑪托夫的文學感覺,為他的創(chuàng)作帶來了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和族群文化特性。由氣候、土壤等構成的地理環(huán)境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地域特色成為了這種族群文化最顯性的體現(xiàn),于是,體現(xiàn)在文學表達上,便是如上這種對山區(qū)景色白描式的書寫與激情洋溢的直接歌頌。
族群文化離不開民族,在艾特瑪托夫這里,民族卻并不是單一的吉爾吉斯族,俄羅斯文化包括兄弟民族哈薩克族文化都是他所仰仗和崇敬的文化來源。“每一種當代蘇聯(lián)民族文學,都有兩個起源:一個是本民族的傳統(tǒng),一個是俄羅斯文化的傳統(tǒng),對后者我們從童年時代起就開始了了解。因此,兩股流水,兩道河床匯合到一處了。這是一個極為復雜、形式極其多樣、內容極其豐富的過程,毫無疑問,這會促進新型作家脫穎而出。”“俄羅斯的藝術傳統(tǒng)當然有著巨大的意義,也只有俄羅斯的藝術傳統(tǒng)才具有最廣泛的范圍和條件。”“生活已經(jīng)給我們蘇聯(lián)作家鑄就了一個很有意義的命運:從兩種民族文化中汲取養(yǎng)分,拜倒在兩種民族文化的源泉的面前?!边@種融合的民族觀和民族認同感開拓了艾特瑪托夫的文學創(chuàng)作,《斷頭臺》中阿夫季從一個神學院的退學生到一心想在現(xiàn)代社會尋找一個新基督,從而找到一條通向人的道路而獻出生命的青年,書中大段大段的對宗教問題的思索以及勸誡式的語言,可以清楚地看出俄羅斯文學傳統(tǒng)的影響,而長篇小說《一日長于百年》體現(xiàn)出來的全球思想和宇宙觀念更是體現(xiàn)了艾特瑪托夫的一種整體思維以及試圖更加宏闊地解決深層問題的現(xiàn)代路徑,有著很強的現(xiàn)代性和隱喻性??梢哉f,艾特瑪托夫在文學傳統(tǒng)的吸收和文學營養(yǎng)的借鑒上有著強烈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并且能夠自由游走在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之中,加以甄別與選擇,加以思考與融匯,為自己的文學創(chuàng)作帶來了多元的視角和多維的角度。
如果說不同的民族傳統(tǒng)為艾特瑪托夫帶來的主要是一種視角的拓寬,那么本民族的神話、傳說等具體文學遺產為他帶來的則是一種思想的深鑿。在各種民族傳統(tǒng)中,神話、史詩無疑是最重要的。作為中亞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吉爾吉斯族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有著燦爛的史詩傳統(tǒng),他們將自己全部的情感世界、民族榮辱、抗爭與追求用口頭史詩的形式記錄與流傳下來,創(chuàng)造了藝術典范的史詩文化。在他們最重要最杰出的史詩《瑪納斯》中,對關乎民族命運的各個要素如日常生活、軍事活動、社會習俗、家庭生計等都進行了廣泛而完整的展現(xiàn),這種展現(xiàn)是歷史的,更是審美的,是時間的,更是空間的,是明晰的,更是深刻的,艾特瑪托夫正是在這種優(yōu)秀文化的汲養(yǎng)中不斷地向內拓展加深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思想邊界,不斷充盈其文學表現(xiàn)的意義空間,使他的小說更加宏闊更加厚重,也更加具有哲思氣質。
艾特瑪托夫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可以發(fā)現(xiàn)神話、傳說的身影,這些神話與傳說或是來自民族的流傳,或是來自他本人的編創(chuàng),都傳達著一個有著強烈民族責任心和自豪感的作家對人類與社會命運和走向的哲學思考與文學理解。長篇小說《一日長于百年》中,關于卡贊加普安葬的阿納貝特墓地,有一個“曼庫特”的傳說,柔然人侵占了薩雷-奧捷卡,對戰(zhàn)俘施以酷刑,將剛剛剝下的駱駝皮套在他們被剃得精光的頭皮上,然后將他們手腳捆住扔在曠野中,沒有水喝,沒有東西吃,讓太陽猛曬,這樣他們就會變成一個曼庫特奴隸,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人,叫什么名字,是哪個部族,不記得自己的童年,也不認識自己的父母,一句話,他們不知道自己是“人”。而他們的族人甚至自己最親近的人在知道被俘的人變成曼庫特后也不想搭救或贖回了,只有一位乃曼族母親名叫乃曼-阿納想方設法搭救自己的兒子。
當混沌、昏黑吞沒了你那被酷刑所傷害的理智,當你那被暴力奪走的記憶喪失了過去的聯(lián)系;當你在籠中野性地掙扎,慢慢忘記母親的眼光,忘記你夏日常常在那里游玩的山腳下的小溪;當你的意識被摧毀,忘記了自己的名字和你父親的名字;當你在他們中間長大的那些人的面孔變模糊了,當那曾羞澀地向你投過秋波的少女你也記不清了,——難道你在落進無記憶的深淵之際,沒有憤怒地詛咒你的母親,她怎么敢在腹中懷著你,把你生下來遭受這非人的折磨?
借助乃曼-阿納這段悲痛的控訴,艾特瑪托夫想要申明的是,沒有自我,沒有身份,沒有民族,便沒有記憶,而被剝奪了記憶,也便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生存的空間,只能是一個工具,一個沒有思想的奴隸,這無疑是人類犯下的所有可以想象與不可想象的罪行中最為嚴重的一種。艾特瑪托夫在傳說中隱喻現(xiàn)實,在亦真亦幻中實現(xiàn)了傳說與現(xiàn)實的互相映照,使作品擺脫了單一的時空構架,呈現(xiàn)出多層次的時空觀。
正是民族、神話、傳說等因素的介入與作用的發(fā)揮,艾特瑪托夫的小說容量不斷擴充,空間不斷拉伸,同時又因為這些因素本身承載著作者和整個吉爾吉斯族強烈的民族情感,使得艾特瑪托夫的小說創(chuàng)作在立體化的空間構成中獲得了一種抒情的升華。
毋庸置疑,艾特瑪托夫是一位現(xiàn)實主義作家,對人類的生存與命運有著極強的觀照與探索之心;毫無疑問,艾特瑪托夫有著鮮明的浪漫主義氣質,是一位情感豐沛、激情洋溢的當代詩人。讀他的小說,尤其是前期的中短篇小說如《查密莉雅》《我的包著紅頭巾的小白楊》《第一位老師》《白雨》《修筑攔河壩的人》《母親——大地》《白輪船》《花狗崖》等,首先撲面而來的便是混合著雪山、草原、湖泊的自然氣息和地域風情,它們帶來了新鮮與靈動,清澈與深情,如同清晨天山上的朝陽,亦如黃昏湖面上的日落,給人以美之享受。鏡頭隨著艾特瑪托夫詩意優(yōu)美的語言悠然流轉,一股股浪漫主義的激情充盈其中,吉爾吉斯人的生活就在此緩緩展開,故事慢慢步入正局。
語言是一道裝飾精美、華麗考究的門簾,艾特瑪托夫吸引我們掀開它的面紗,進入并徜徉在他的文學世界里。在描繪草原、日出日落等自然風景時,他的語言仿若一架攝像機,直接將畫面呈現(xiàn)在眼前,查密莉雅在草原勞作時,作者的焦點在遠近之間來回切換,聲音、色彩、氣味統(tǒng)統(tǒng)化作人物的服化道,勤勞善良的查密莉雅在畫面中心閃耀著光芒。在艾特瑪托夫筆下,一幅秋日落日圖緩緩呈現(xiàn),在紅、紫、藍灰等色彩的裝點下,鄉(xiāng)村生活的平和安詳靜靜鋪開,就如同此刻查密莉雅的心境。
除了自然風景的客觀描寫,艾特瑪托夫還著意在人物語言與敘述語言上下功夫,以展現(xiàn)一種浪漫主義的抒情情調。艾特瑪托夫大量運用了第二人稱寫作,營造一種對話感,既有通篇以母親和大地的對話寫就的《母親——大地》,也有在人物對話或人物獨白中大量采用第二人稱和排比段落來增加傾訴感,比如《一日長于百年》中乃曼-阿納的哭訴,這種表達方式拉近了和讀者的距離,增強了交流的直接感和融入感,加之排比句式的使用,使得情感的表達飽滿而有力,情緒銜接緊密,并一層一層不斷疊加,形成一種排山倒海的抒情攻勢,帶給讀者強烈的情感沖擊。
描寫動物時將其人格化,賦予它們人的特征、人的動作、人的情感,以此形成一種情感共鳴,也是一種重要的表現(xiàn)手法?!稊囝^臺》中艾特瑪托夫從母狼阿克巴拉與阿夫季兩條線來展開故事,在母狼這條線中他時時從敘述中跳將出來以阿克巴拉的視角進行描述,
于是它又嗥叫起來,可憐巴巴地尖聲吠叫,探尋并聞遍了所有保留著小狼崽氣味的東西:“你們在哪兒,怎么樣啦?你們在哪兒,我的小寶貝,四只還要吃奶的小東西?但愿你們快快長大,但愿你們的牙齒快快長牢,但愿你們早日回到我的身旁,但愿我的腰長結實,但愿我的腿不知疲勞。”
通過人與動物視角的切換,達到了一種“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互動與補充,更加真切動人,更加豐沛充盈,情感的張力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釋放。
在語言的運用上,無論是客觀描述還是人物對話,無論情感是克制的或是張揚的,但艾特瑪托夫的表達永遠是直接的,濃烈的,真摯的,是一擊即中的,它給讀者的是一種直觀、切膚、沁入身心的閱讀體驗,這也是他作品的情感力量的最重要的來源。
象征也是艾特瑪托夫小說的重要特征,這里既有具體的意象,比如象征善良女性的紅頭巾,象征堅韌正直的白楊樹,象征美好理想的白輪船,也有經(jīng)由神話、傳說來完成的寓言式的象征,比如《白輪船》中長角鹿母的傳說,《一日長于百年》中曼庫特的傳說,《永別了,古利薩雷》中獵人卡拉古爾的傳說等。神話、傳說被艾特瑪托夫巧妙靈活地嵌入當代敘事之中,使其獲得了現(xiàn)代象征意義,神話傳說的新的生命力得到延展,同時又依靠這種象征力量強化了小說的抒情力,提升了小說的浪漫色彩。
語言、象征等表現(xiàn)手法的使用為艾特瑪托夫小說創(chuàng)作的浪漫精神提供了一種外在表現(xiàn),但僅有此是不夠的,正如茅盾所說,“單有了特殊的風土人情的描寫,只不過像一幅異域的圖畫,雖能引起我們的驚異,然而給我們的,只是好奇心的饜足。因此,在特殊的風土人情之外,應當還有普遍性的與我們共同的對于命運的掙扎?!卑噩斖蟹驅Υ擞兄逍训恼J知,對作家的責任,對自己的文學追求,他有自己的深刻理解,并設立了很高的標準:“當然不能否認,和不斷發(fā)生變化的生活一起,文學的功能和形式也在不斷變化,但是文學的最初源泉,還是人所創(chuàng)造的故事,這種故事是講人的,講人的精神和道德的本質,講人的敗落和升騰,講人對美和人生的真諦百折不撓的探索,講他對真理的強烈渴望和永遠維護公理的決心——在各個時代這個最初源泉是不會變化的,因為這里面蘊含有人的本質。”
艾特瑪托夫的全部小說創(chuàng)作都是他文學觀的堅定實踐,他的幾乎所有的作品都寫著一個大大的“人”,早期他描繪普通人的平凡生活,歌頌他們不為壓迫、悲苦和世俗偏見屈服的美好品質和高貴心靈,查密莉雅、丹尼亞爾(《查密莉雅》),玖依申(《第一位老師》),阿謝麗(《我的包著紅頭巾的小白楊》)成為艾特瑪托夫心目中“人”的最佳代表,有著明顯的理想主義色彩。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對文學理解的加深,艾特瑪托夫后期的作品漸漸褪去了這種理想色彩,轉而描寫人的復雜性和多面性,《永別了,古利薩雷》刻畫了被時代、被同志、被親人拋棄后痛心絕望、苦苦掙扎的老黨員塔納巴伊,《崩塌的山岳》講述阿爾森·薩曼欽為了保護雪豹不被滅絕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作者將重點放在了薩曼欽在正義與生存之間的心理徘徊與糾結。艾特瑪托夫看到了時代對人性的挑戰(zhàn),生動描摹了被社會前進洪流裹挾而不愿隨波逐流,倔強地堅守故去傳統(tǒng)的高貴又失落的人們,他懷著一顆體諒的心試圖為這些良善找到一條出路,于是在《斷頭臺》和《一日長于百年》中希冀通過宗教和全球思想、宇宙觀念來找到一條通向“人”的道路。不論這種探索是否成功,它實實在在地展現(xiàn)了艾特瑪托夫的人道主義創(chuàng)作觀,“要知道人道主義,絕不是經(jīng)常重復高尚的思想和偉大的言辭,它的本性就是要真誠而熱忱地去理解人,就是要熱愛人。要承受痛苦,要仇恨惡,并且崇拜善,要讓讀者全面具備這些感情,要讓他們自己變得更好,更高尚,更人道?!薄爸挥凶骷椰F(xiàn)實而充分地寫出人的性格,作品才會出現(xiàn)當代精神的氣氛。”艾特瑪托夫的這些人道主義和人本觀念正是張揚人性的浪漫主義精神的延續(xù)和繼承,也是其浪漫精神的內核所在。
“有底氣的抒情”是艾特瑪托夫小說創(chuàng)作最鮮明的特征之一,他的抒情美學是獨特的,既有客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更是作家本人深刻思索的結果。民間立場、空間構成與浪漫精神是艾特瑪托夫抒情美學的構成要件,它們?yōu)榘噩斖蟹虻淖髌诽峁┝饲楦辛α亢退枷胫亓?,而二者結合構筑起了其文學創(chuàng)作的審美質量,形成了他個性鮮明的文學氣象和文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