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水意,唐 剛,吳書德,劉浩林,吳顥林,彭友貴
(1. 廣東連南板洞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管理處,廣東 連南 513300; 2. 華南農業(yè)大學林學與風景園林學院,廣東 廣州 510642)
水庫消漲帶是指因水庫水位反復周期性變化而在庫區(qū)周圍形成的干濕交替區(qū),即最高水位與最低水位間的庫岸區(qū)域,也稱為消落區(qū)、消落帶、漲落帶等[1]。水庫蓄水受人為干預,水位高差較大,造成消漲帶高差也大,少則幾米,多則二三十米,如廣東新豐江水庫消漲帶23 m,三峽庫區(qū)30 m。由于水淹和裸露交替出現(xiàn),水庫消漲帶生境變化極端,土壤貧瘠,一般植物難以生長,常呈裸露狀態(tài),隨著降雨的沖刷和水位的消漲起落,水土流失嚴重。淹露交替造成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極端變化,使水庫消漲帶植被恢復成為世界性的難題[2]。消漲帶植被恢復重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針對不同水庫的立地條件和水庫運行特點,確定植物種類及其配置、營造方式以及輔助工程措施等。本研究通過粵北連南縣板洞水庫消漲帶植被生態(tài)修復實踐,探索華南高海拔地區(qū)水庫消漲帶植被恢復技術,以期為構建水庫庫岸帶生態(tài)安全屏障提供參考。
板洞水庫位于廣東清遠市連南瑤族自治縣最南端,東經(jīng)112°13′36″~112°25′13″,北緯24°18′24″~24°26′06″,處于南亞熱帶向中亞熱帶的過渡地帶,屬典型的亞熱帶溫濕氣候,年均溫15.9 ℃,最熱月(7月)均溫24.6 ℃,最冷月(1月)均溫5.9 ℃;年均無霜期303.6 d;年均日照時數(shù)1 515 h;雨量充沛,雨熱同季,年均降雨量2 597.9 mm,雨季在4—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3%。
板洞水庫是廣東省海拔最高的中型水庫,壩頂海拔875 m,庫容3 640萬m3,是一座集發(fā)電、飲水、灌溉于一體的多功能水庫,擔負2個鄉(xiāng)鎮(zhèn)4萬人飲用水和4 000 hm2農田灌溉的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和經(jīng)濟效益。由于板洞水庫的供水量大,在雨季大量蓄水,水位可達866 m以上,歷年最高水位867.64 m;少雨季節(jié)大量排泄供水,水位可低至855 m以下,歷年最低水位853.74 m。正常年份水位高差達11~12 m,每年高水位運行期有5~7個月,消漲帶面積約58.9 hm2。板洞水庫湖面寬廣,海拔高,風浪大,加劇了湖水對岸邊的土壤侵蝕,嚴重影響水庫水質和庫區(qū)景觀效果。
1)植物適應性與生態(tài)安全性
根據(jù)庫區(qū)氣候、庫岸立地條件和水位周期性變化,選擇抗旱耐淹、速生耐瘠、適應當?shù)貧夂驐l件的耐水植物,引入?yún)^(qū)外植物應考慮生態(tài)安全問題,避免造成生物入侵和生態(tài)破壞,植物種植后不影響水庫水質。
2)生態(tài)功能為主與兼顧景觀效果
植物配置首要考慮固岸護坡、防止水土流失的生態(tài)綠化功能,同時考慮景觀效果,注重植物種類的多樣性,為庫區(qū)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營造良好環(huán)境。
3)先易后難與分批實施
在華南高海拔地區(qū)水庫消漲帶林草植被恢復的實踐未見相關報道。鑒于連南板洞水庫海拔較高、消漲帶高差較大、連續(xù)淹水時間長等特點,先選取部分立地條件相對較好的消漲帶進行植被恢復試驗,篩選出適應性強的植物種類以及適宜的種植技術,由易到難,分批實施。
板洞水庫濕地植被恢復第一期規(guī)劃范圍為水庫北部的庫尾諾灣和石門井灣沿岸消漲帶,坡度25°以下,立地條件相對較好。在規(guī)劃期近5年,水庫最高水位866.2 m,最低水位854.1 m,其中865、864、863和862 m水位線的淹水時長分別超過1、3、4和5個月,淹水時間在6—12月,各年視雨季到來的早晚和降雨量大小而有一定差異;而在862 m水位線以下,早的年份在5月就進入水淹狀態(tài),且淹水時間更長。根據(jù)消漲帶淹水深度和淹水時長,將862 m水位線以上劃為林草結合的植被修復區(qū),面積約11.8 hm2。
在華南地區(qū)水庫消漲帶植被修復研究中,修復效果好的草本植物有李氏禾(Leersiahexandra)[2-3]和鋪地黍(Panicumrepens)[4]等。試驗研究發(fā)現(xiàn),香根草(Vetiveriazizanioides)既耐旱又耐澇,可在河岸、庫岸等水位波動地區(qū)種植[5]。蘆竹(Arundodonax)、蘆葦(Phragmitescommunis)和千屈菜 (Lythrumsalicaria) 等也可用于水庫消漲帶植被恢復[6]。適應水淹能力較好的木本植物有水榕(Ficusspp.)[7-8]、水翁(Cleistocalyxoperculatus)[9]、白千層(Melaleucaleucadendron)[10]、赤桉(Eucalyptuscamaldulensis)[11]等。
落羽杉(Taxodiumdistichum)、水松(Glyptostrobuspensilis)、池杉(Taxodiumdistichumvar.imbricatum)是華南地區(qū)具有廣泛適應性的濕生喬木,樹形高大、優(yōu)美,多生長在河岸、池塘岸邊或地下水位較高的地方,在淺水淤泥質灘涂也適宜生長,并被推薦應用于水庫消漲帶生態(tài)恢復[10-14],但實際應用的研究成果還未見報道。
連南板洞水庫地處粵北山區(qū),海拔較高,冬季氣溫較低,消漲帶高差大,木本植物選擇能適應較低氣溫條件的落羽杉、水松、池杉、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以及試引種在湖南益陽洞庭湖灘地生長良好的旱柳(Salixmatsudana)。在水位862 m以上庫岸,有自然分布的草本植物千金子(Leptochloachinensis)、水虱草(Fimbristylismiliaceae)、紫馬唐(Digitariaviolascens)、 地耳草(Hypericumjaponicum)、蛇含委陵菜(Potentillakleiniana)等,覆蓋度為20%~100%,為提升草本植物的多樣性與觀賞性,增植蘆葦。
在上述選取的木本植物中,水杉耐水淹的能力相對較弱,規(guī)劃種植在水位線864 m以上,其他樹種種植在862 m以上,株間混交,行距2 m,株距2.5 m,“品”字型種植。在864 m水位線以上以及土坎和溪流入庫兩岸坡度較大地段,點綴種植蘆葦。
采用穴植方式,種植樹苗的穴規(guī)格為50 cm × 50 cm × 40 cm(深),種植蘆葦?shù)难ㄒ?guī)格為20 cm × 20 cm × 20 cm,挖穴時將表土歸集,種植時回填。2014年3月種植,樹苗高1.8~2.5 m,高苗種植在低水位帶,矮苗種植在高水位帶。2015年1月補植一次。
苗木種植后兩三年,由于根系尚未完全生長開來,受水庫蓄水長時間的浸泡和沖刷,有的苗木出現(xiàn)傾斜、倒伏,退水后及時培土扶正。為監(jiān)測苗木生長狀況,設置3個面積為800 m2的固定監(jiān)測樣地,每個樣地從種植的最低水位線延伸到最高水位線。
種植后的次月,全部苗木萌發(fā)、長出新葉;種植2個月后,隨著水庫的蓄水和浸泡,部分苗木開始死亡。2015年1月調查顯示,苗木成活率沿水位高程的降低而下降,沒有被水浸泡的苗木成活率達100%,蘆葦為98.2%;864~865 m消漲帶種植的水杉全部死亡,低水位帶862~863 m種植的水松和落羽杉成活率分別只有60.2%和62.3%。整體來看,旱柳成活率最高,達80%以上,其次是落羽杉,水杉成活率最低(表1)。
表1 種植10個月苗木成活率Tab.1 Survival rate after 10 months of planting %
低水位帶苗木存活率低主要是受水淹影響。2014年板洞水庫降雨相對歷年來得早、雨量大,5月21—24日連降暴雨,水庫水位迅速從860.32 m上升到864.78 m,7月上旬達當年最高水位865.97 m,一直運行到11月10日水位才降至862 m以下,期間862~863 m、 863~864 m、 864~865 m和865~866 m消漲帶的淹沒時間分別為196 d、155 d、137 d和81 d。整個植被恢復區(qū)除866 m以上的少數(shù)苗木外,其余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水淹,特別是低水位帶苗木僅種植2個月就連續(xù)浸泡達半年以上,植株全淹2~3個月,對苗木存活造成嚴重影響。此外,由于種植時間短,根系生長未穩(wěn)定,有的苗木被洪水沖走。2015年1月對低水位帶死亡苗木補植了池杉、水松和落羽杉。
2015年和2016年是近十多年來板洞地區(qū)降雨量第一和第三多的年份,年降雨量分別達3 347 mm和3 085 mm,其中2015年水庫水位從5月20日的860.75 m快速上升到6月10日的當年最高水位866.50 m,2016年的最高水位也達到了866.31 m,除處于高水位的極少數(shù)植株外,其他均受到長時間浸泡,導致低水位帶苗木死亡增加,862~865 m的旱柳全部死亡,水松、落羽杉和池杉在862~863 m的成活率降至50%~55.4%(表2)。
表2 種植3 a苗木成活率Tab.2 Survival rate after 3 years of planting %
種植3 a后,苗木保存率基本穩(wěn)定,2020年5月調查結果顯示,水松、落羽杉、池杉和水杉在865 m以上的保存率仍達88.7%以上,與2017年3月調查結果相比只降低了0.4%~1.6%,在862~864 m的低水位帶減少了1.5%~4.3%(表3)。
表3 種植6 a苗木保存率Tab.3 Survival rate after 6 years of planting %
保存率下降的原因主要是在雨季易受洪水沖刷的地方,由于土壤長時間的浸泡和沖刷,有的苗木倒伏或被沖走;另外,有的生長不良的苗木也由于長時間沒頂浸泡而死亡。
從種植以來苗木成活率與保存率的變化來看,落羽杉的保存率最高,在低水位帶也有50%以上,平均達82.1%;其次是水松和池杉;水杉在種植后受到長時間浸泡會死亡;旱柳在種植當年雖然低水位帶水淹達半年,且大部分苗木處于全淹狀態(tài),其成活率仍在80%以上,可能部分旱柳存在假活現(xiàn)象,即樹干死亡,但樹梢有萌芽,但經(jīng)過第二年更長時間水淹后則全部死亡,只有種植在高水位帶的部分苗木成活;蘆葦在高水位帶保存率較高,部分植株全淹2個月仍成活,全淹后葉會被魚啃食。
種植6 a植株高生長量與胸徑生長量見表4。
表4 植株高生長量與胸徑生長量Tab.4 Plant height growth and DBH growth
各水位帶平均樹高生長量為池杉 > 水松 > 水杉 > 落羽杉 > 旱柳,平均胸徑生長量為池杉 > 落羽杉 > 水松 > 水杉 > 旱柳。水松和池杉在864~865 m消漲帶的樹高和胸徑生長量最大,落羽杉的最大生長量位于864~866 m,而水杉則是高水位帶生長量大;旱柳的生長狀況極差,樹高和胸徑幾乎沒有變化,蟲害嚴重,枝條易枯死,來年又長出新枝。
從不同水位帶的生長狀況來看,水松、落羽杉和池杉在一定條件的水淹狀態(tài)下生長最好。在862~863 m低水位帶,年均淹水時間達6個月,其中水深2 m以上達4個月,植物生長狀況最差;而在866 m以上高水位帶,平均每年只有17 d水位超過該水位線,水松和池杉的生長狀況差于863~864 m水位帶。
2014—2019年經(jīng)歷了降雨量大的2015年和2016年以及干旱的2018年(水庫最高水位862.56 m,只有37 d超過862 m水位線)。從植物成活率、保存率和生長狀況綜合來看,落羽杉、水松、池杉具有較強的耐水性、一定的抗旱性和對當?shù)貧夂虻倪m應性,適宜在板洞水庫862 m以上消漲帶種植,在降雨量大的年份,可忍受連續(xù)淹水272~309 d,其中水深4 m以上達28~47 d,最大水深4.5 m;水杉的耐水性相對較弱,可以在865 m以上消漲帶種植,可忍受連續(xù)淹水47~137 d,水深1.5 m以下;旱柳不管是耐水性還是氣候適應性都不適合在板洞庫區(qū)種植;蘆葦適合在865 m以上消漲帶種植,在864~865 m水位帶雖有生長,但保存率低,長勢差,退水后葉片基本被魚吃光。
植物的耐水淹能力不僅與種類有關,亦與個體高度、生長狀況有關。 同一種植物,不同的生長期耐水深度不一[11],苗木種植初期根未長牢,抗淹能力弱[10]。由于在2014年剛種植2個月雨季就提早到來而且降雨量大,水位快速上升,苗木在生長的最佳季節(jié)進入水淹狀態(tài),第二、三年又是降雨量更大的年份,水庫長時間在高水位運行,低水位帶苗木死亡較多,水杉、旱柳在865 m水位線以下全部死亡。潘林等[15]研究發(fā)現(xiàn),在太湖灘地造林第二年,淹水深度30~50 cm,淹水時間超過40 d,落羽杉、池杉、水杉的成活率分別下降12.8%、12.1%和31.6%,也反映出造林初期淹水對成活率的影響大,水杉抗水淹能力顯著弱于落羽杉和池杉。因此進行消漲帶植被恢復,應充分研究所在地區(qū)的水文變化規(guī)律,選擇降水量偏少的年份種植,提高苗木成活率和植被恢復效果。旱柳為楊柳科柳屬喬木,高達18 m,胸徑達80 cm,耐干旱、水濕、寒冷,根系發(fā)達,抗風能力強,生長快,在我國生長于東北、華北平原、西北黃土高原,南至淮河流域以及浙江、江蘇等地。據(jù)實地考察,旱柳在湖南益陽市洞庭湖灘地生長良好,高達10 m多,洪水季節(jié)可以在湖水中浸泡3~4個月,有的甚至常年生長在湖水邊。當?shù)貧夂驐l件與連南板洞地區(qū)相比,氣溫相差不大,但日照時數(shù)偏多,降雨量只有后者的一半,可能連南板洞的多雨溫濕氣候不適于旱柳生長。
板洞水庫消漲帶植被生態(tài)修復實踐表明,隨著植物的生長,其對水淹、干旱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會增強,種植3 a后保存率趨于穩(wěn)定。在種植后的6 a中,經(jīng)歷了豐水期和干旱期,水松、落羽杉和池杉均適應在862 m以上消漲帶生長,水杉、蘆葦適宜生長在高水位帶,旱柳不適合在板洞地區(qū)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