繩會敏,周英姿
淮河文化在報紙報道中的呈現(xiàn)情況分析
繩會敏1,周英姿2
(1.蚌埠學院 圖書館,安徽 蚌埠 233030;2.淮南師范學院 法學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文章以488條關于淮河文化的報紙報道為樣本,利用統(tǒng)計分析、文本分析等方法,分析報道的概況及特點,發(fā)現(xiàn)報道集中于淮河流域地區(qū)的報紙上,年度數(shù)量波動度高,稿件來源和體裁多樣化,偏重于重大活動事件的宣傳報道,蚌埠、淮南、阜陽、淮濱和桐柏五處地名出現(xiàn)頻次較高,古淮河和雙墩遺址比較受關注。今后需要進一步改進完善淮河文化大眾傳播策略,拓寬傳播方式和渠道,以更好地提升淮河文化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淮河文化;報紙報道;大眾傳播;傳播策略
自20世紀90年代,受時代的呼喚,在文化研究熱的浪潮下,淮河文化作為一門學問開始被關注研究,學術界的專家學者、實際工作部門和黨政職能部門的工作人員紛紛參與進來[1]1,研究氛圍越來越濃厚,研究熱度持續(xù)升溫,研究成果迭現(xiàn),專門的研究機構逐步組建并發(fā)展壯大,研究會議長期堅持召開,淮河文化已經成為有影響力的地域文化之一。
淮河文化傳播路徑主要有兩條:一方面是一個在學術圈內打探井式逐步走向深入的研究過程,主要表現(xiàn)為大批學術論文發(fā)表和學術專著的出版等,學者們在學術探討與爭鳴中逐步建構和形成淮河文化研究的知識體系;另一方面也是一個大眾傳播的過程,主要表現(xiàn)為淮河文化在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tǒng)媒體和網絡視聽新媒體中持續(xù)呈現(xiàn),被大量提及、報道與解讀等,通過媒體載體的普及傳播,逐漸建構起大眾對于淮河文化的認知和體驗,贏得大眾的認同支持。相較于前一個學術研究過程,后一個大眾傳播過程的受眾面更廣,影響范圍更大,對淮河文化的傳遞和延續(xù)可能具有更為重要的作用。
報紙是大眾傳媒的主力軍之一,在傳媒業(yè)中占據(jù)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民眾心目中享有較高的信譽,所發(fā)布的信息具有較強的公信力、影響力和傳播力,引導輿論的方向,易贏得民眾的信任。在互聯(lián)網技術迅速發(fā)展的今天,除傳統(tǒng)的紙質發(fā)行渠道外,很多報社還增加了門戶網站、客戶端、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視頻號等傳播渠道,延續(xù)和提升了傳播能力。報紙報道以文字為主,易于計量分析,網絡報紙數(shù)據(jù)庫的出現(xiàn),又為搜集相關報道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故很多學者以報紙報道作為研究對象,客觀定量地探究報紙傳媒對某事件或某事物的傳播過程、路徑、態(tài)度和效果等[2-3]。本文在借鑒前人研究的基礎上,以報紙媒介有關淮河文化的報道為研究樣本,利用統(tǒng)計分析、文本分析、共詞分析等方法,系統(tǒng)分析既有報道的概況及特點,并提出改進和優(yōu)化淮河文化大眾傳播的建議。
淮河文化在媒體報道中所呈現(xiàn)的形象,或者說媒體報道所建構和形成的淮河文化形象,不僅會影響淮河文化的傳播度和認知度,而且可能會影響國家和地方政府打造淮河文化品牌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本研究有助于相關研究者和決策者了解淮河文化在報紙傳媒中傳播的脈絡和現(xiàn)狀,為今后宣傳和弘揚淮河文化提供一些思路和啟示,從而更好地建構淮河文化的公眾形象,進一步提升淮河文化的影響力和美譽度,為淮河文化發(fā)展贏取更多政府支持和社會輿論支持。
選定CNKI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和讀秀報紙數(shù)據(jù)庫為數(shù)據(jù)來源,CNKI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收錄了2000年以來國內公開發(fā)行的650余種重要報紙,累積報紙全文文獻2020余萬篇[4]。讀秀是由海量全文數(shù)據(jù)及資料基本信息組成的超大型數(shù)據(jù)庫,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學術搜索引擎及文獻資料服務平臺[5],其中的報紙子數(shù)據(jù)庫收錄的時間更長,范圍更廣。
檢索日期至2021年7月4日,以標題、副標題或關鍵詞中同時包含“淮河”與“文化”二詞為檢索條件,分別得到262條和579條報道,下載題錄信息,之后進行數(shù)據(jù)清洗,對雙收錄的文獻進行去重,刪除相關性較低的報道,最后得到488條有效報道,以此作為分析的樣本。需要指出的是,一些重要報道被其他報紙轉載,因而存在少量疊加報道,對這些疊加報道均予以保留。
年度報道數(shù)量呈現(xiàn)出明顯的波動特點(見圖1),2021年報道因為收錄不全,僅具有參考價值。在淮河文化提出的初期,媒體關注度較少,報道量很少,最早的一篇報道出現(xiàn)在1998年,《社會科學報》以短消息的形式刊登了在蚌埠舉行的首屆淮河文化研討會的基本情況[6]。這次會議是淮河文化研究起始性、界碑性、標志性的會議,淮河文化正式被推向理論舞臺和學術前臺[1]7,自此開始進入了大眾的視野。自2004年開始,隨著淮河文化關注度的提高,媒體報道數(shù)量明顯增加,淮河文化逐漸成為一個常規(guī)性的新聞領域,但報道年度分布很不均衡,在2005、2008、2011和2019四個年份節(jié)點上,報道的數(shù)量最多。經分析,這主要因為四個年份發(fā)生了一些比較重要的事件,引起了媒體的關注和興趣:2005年11月,由中國先秦史學會、安徽省文化廳、蚌埠市人民政府聯(lián)合舉辦的蚌埠雙墩遺址暨雙墩文化學術研討會召開,多家報紙進行了報道,《蚌埠日報》還進行了連續(xù)追蹤報道;2008年6月江蘇盱眙淮河文化博物館開建、首屆淮河文化精英論壇舉行,11月淮南淮河風情文化園開建,這三大事件被多家報紙報道;2011年7月淮河文化博物館建成并正式對外開放,10月河南省淮濱縣首屆淮河文化周開幕,形成了當年媒體的兩大關注點;2019年11月,由淮安發(fā)起的首屆淮河生態(tài)經濟帶文化旅游聯(lián)盟系列活動舉行,12月,安徽省壽縣舉行了首屆淮河文化論壇,這兩大事件被多家報紙報道。
圖1 報道年度分布
其他年度并非沒有重要事件發(fā)生,但對外聯(lián)絡和宣傳的力度可能不夠,導致報道數(shù)量偏少,如2013年第七屆淮河文化研討會在淮北召開,來自省內外的100多名專家學者圍繞淮河文化進行了多層面、多學科的探討,這場學術盛會原本可以如同以往,成為淮河文化在報紙呈現(xiàn)的良好時機,讓大眾更多地了解淮河文化的研究進展,但最終只有《淮北日報》刊發(fā)了一則500余字的消息,簡要介紹了會議基本情況[7]。
在讀秀報紙數(shù)據(jù)庫僅用標題進行簡單檢索,與徽州文化(887篇)、泰山文化(1162篇)、吳文化(1386篇)和中原文化(4228篇)這些周邊地域文化相比,淮河文化報道數(shù)量少(同等檢索條件下的數(shù)量為295篇),呈現(xiàn)頻次明顯偏低,宣傳度不高,在媒體上話語權偏小。大眾在各種文化不同出現(xiàn)頻次的比照中,可能不自覺地形成對其重要性的判斷,故這種差異性很可能會影響淮河文化在大眾傳媒中的形象塑造,也將影響其被社會關注的程度。
488條報道出現(xiàn)在97種報紙中,從發(fā)行范圍來看,主要分為全國性報紙和地方性報紙,其中,出現(xiàn)在全國性報紙上的報道共有112條,占22.95%,分布在35種報紙上,主要有《中國水利報》《中國文物報》《光明日報》《中國旅游報》《中國社會科學報》《農民日報》和《人民政協(xié)報》。在中國第一大報《人民日報》上出現(xiàn)3條[8-10],2則消息1則通訊。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出現(xiàn)2條[11-12]。前者是消息,后者是兩會特刊中蚌埠市長王誠對蚌埠建設區(qū)域旅游中心城市的簡要介紹。全國性報紙以全國為報道范圍,面向全國發(fā)行[13],具有廣闊的市場,發(fā)行量高,傳播渠道多,受眾范圍廣,較地方性報紙更有威信,因而這類報紙上的報道影響廣泛深遠,更有助于提升淮河文化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出現(xiàn)在地方性報紙上報道共有376條,占77.05%,分布在62種報紙上,主要有《蚌埠日報》《安徽日報》《淮南日報》《信陽日報》《淮安日報》《淮河晨刊》《河南日報》《江淮時報》和《阜陽日報》,以淮河流域地區(qū)的報紙為主,這些報紙具有較為濃厚的地方特色,主要在淮河文化圈范圍內發(fā)行,定位更加明確,相關報道更容易調動起當?shù)孛癖姷拈喿x興趣,引發(fā)其關注。其他地區(qū)的報紙上偶爾也會出現(xiàn)關于淮河文化的報道,如《貴陽日報》[14]《蘭州日報》[15]《香港文匯報》[16]等,但因為淮河文化與這些報紙發(fā)行范圍內的民眾相關性不大,為迎合市場需求,講求可讀性,這類報道零星而分散,篇幅較短,數(shù)量很少。
稿件來源廣泛,呈現(xiàn)多樣化,撰稿者有記者、通訊員、專家學者、領導干部等,從題錄信息中的作者和內容提要著錄項中,可以明確為記者采寫報道至少有284條,占據(jù)大多數(shù),少量報道有通訊員參與其中;高校和科研文化機構的專家學者、領導干部等撰寫的署名理論文章,至少有95篇;另有109篇報道無法判斷撰稿者的身份。因創(chuàng)作者身份的差異和創(chuàng)作目的的不同,報道體裁也隨之不同,有消息、通訊、深度報道、理論文章等。
記者是供職于媒體的專業(yè)新聞工作者,在研究樣本中,記者撰寫的報道以消息居多。消息時效性較強,快速準確報道新近發(fā)生的事件,以呈現(xiàn)基本信息為目標,用簡單明了的方式進行客觀的報道。如《淮河文化博物館在江蘇開建》[17]《〈長淮尋夢〉淮河文化探源采訪圓滿結束》[18],全篇分別只有111字和335字,但信息量十分豐富,以最直接、最簡練的方式迅速傳達了基本事實,讓大眾了解了有關淮河文化的最新新聞。這類報道以“新”和“快”為特點,簡短精悍,傳遞新鮮信息,不追求深度,很少夾雜本人的評價和分析。
通訊或深度報道多為中長篇,其中的優(yōu)秀稿件可以對抗時間的流逝,具有長期的價值。如《花鼓燈——淮河兩岸的奇葩》是一篇4000余字的長篇報道,記者深入“中國民間藝術之鄉(xiāng)(花鼓燈)”的兩個縣——鳳臺縣、懷遠縣,深入報道了花鼓燈藝術在兩地的發(fā)展狀況,剖析了其精神內涵和特點[19];《垓下史前城址:一座神秘的遠古城市》是一篇5900余字長篇報道,較詳盡地介紹了疊壓在秦漢垓下古城之下的史前古城遺址[20]。這類報道對記者要求較高,需具備較強的觀察能力、發(fā)現(xiàn)能力、判斷能力和寫作能力等,采訪必須深入細致,對素材要有深入的把握,對事件和問題要有敏銳的思考,才能創(chuàng)作出一篇佳作。一般字數(shù)較多,較為生動詳細深入,有助于大眾了解有關淮河文化的深層次信息。
署名理論文章大多以論著文體的形式出現(xiàn),少量以會議文件、講話稿形式發(fā)表,其中《安徽日報》刊發(fā)最多。高校和科研文化機構的專家學者大多為淮河文化研究方面的權威,在研究中處于領先地位,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和修養(yǎng),站得高看得遠,以理性思維和理論歸納對淮河文化相關問題展開深度分析,予以闡述解讀,文章篇幅較長,學術性較強,莊重嚴肅,透徹深刻,有很強的預見性、創(chuàng)造性和指導性,質量較高。如《安徽淮河流域文化的形成、演變與省思》系統(tǒng)闡述了安徽淮河流域歷史文化的孕育與形成期、繁盛期和衰落變異期三個時期,提出充分重視歷史文化因素對淮河流域人文環(huán)境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調整發(fā)展對策與方向,為本地區(qū)進一步發(fā)展找到新的突破口[21]?!痘春游幕臍v史特色與創(chuàng)新》一文指出,淮河文化在安徽地域文化乃至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具有歷史悠久、農業(yè)發(fā)達,民性質直、行為好義,生命茁壯、英雄輩出的歷史特色,指出發(fā)展淮河文化的三條對策:建設文化淮河,促進文質統(tǒng)一;提煉文化精神,弘揚正直正義;堅定文化自信,鑄就新的輝煌[22]。專家學者的這些理論文章承擔起宣傳淮河文化和把脈引導發(fā)展的重任,有助于大眾和相關領導關注和重視淮河文化。
領導干部在黨報黨刊等媒體上發(fā)表署名文章是我國政治傳統(tǒng),部門領導一般主管一個部門或分管一項工作,自然對這些“分內之事”有一番深入的研究,時常將這些思考或工作成效通過文字加以總結,在報刊雜志上發(fā)表。這不僅宣傳了自己和單位,還搭建了一個交流平臺,大家共同探討,展開學習交流,形成“百家爭鳴”之勢,促進該項工作深入開展。這類報道普遍強調重視和推進淮河文化的研究,對淮河文化研究和傳播路徑展開頂層規(guī)劃設計,如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陸勤毅在《淮河文化研究的意義》一文中指出,研究淮河文化能夠明確對中華文明起源以及早期文明交流與發(fā)展狀況的認識,能夠增強對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認同感和自信心,能夠提高建設文化強省的自覺性和主動性[23]。安徽省委宣傳部部長虞愛華在《弘揚好淮河文化的當代價值》一文中提出,“開展淮河文化的研究,必須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把淮河文化的當代價值發(fā)掘和提煉好、宣傳和運用好,讓淮河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生機活力、發(fā)揮獨特作用。”[24]領導干部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由他們撰寫的報道非常有助于提高大眾對淮河文化重要性的認識,還可以從中了解、預測地方政府關于淮河文化的方針政策。
標題是報道的眉眼,高度濃縮報道的關鍵信息,以幫助讀者快速了解報道的基本內容。通過對報道標題進行文本分析和共詞網絡分析,可以了解報道涉及的地域、內容等重要信息,進而了解媒體主要關注點。除主標題外,68條報道還含有副標題,對這些報道主副標題一并進行分析。對標題中出現(xiàn)的“我省”“我市”“我縣”等模糊地名,根據(jù)報道內容統(tǒng)一明確為具體的地名;對于因簡稱引起的地名不同表達方式,如“阜”與“阜陽”、“蚌”與“蚌埠”等,用全稱進行了統(tǒng)一。處理完成后用ROST CM軟件進行分詞,經人工干預糾錯后,進行詞頻統(tǒng)計。分詞后的單詞總數(shù)為1285個,頻次共計3882次,其中出現(xiàn)10次及以上的高頻詞有51個,除檢索詞“淮河”“文化”與“的”“與”“之”“和”“讓”等助詞、連詞、介詞等單音節(jié)詞匯外,雙音節(jié)、三音節(jié)和四音節(jié)詞匯有41個,累積出現(xiàn)了783次,個數(shù)僅占3.19%,頻次卻占20.17%,這些詞匯不僅在表義上意義明確,而且呈現(xiàn)度高,比較具有典型性。綜合運用EXCEL、UCINET、NetDraw等軟件,構建41個高頻特征詞的共詞矩陣,形成共詞網絡圖(見圖2),節(jié)點的大小由詞匯頻次的高低決定,連線粗細由詞匯間共現(xiàn)關系的強弱決定。
圖2 高頻詞共現(xiàn)網絡
從圖2可以看出,安徽及其省域內淮河流域重要城市蚌埠、淮南、阜陽在報道中出現(xiàn)頻次較高,這主要是因為安徽北部位于淮河流域中段,沿線蚌埠、淮南、阜陽等城市的研究人員較多[25],研究氛圍比較濃厚,舉辦過的學術研討會、文化論壇等學術會議次數(shù)較多,相關的文化活動開展得較多,地方政府也重視和支持淮河文化研究,積極從淮河文化里挖掘素材,推進和打造淮河文化旅游。河南的淮濱縣和桐柏縣出現(xiàn)頻次也較高,這主要是因為淮濱縣縣委、縣政府提出過“讓淮河文化鑄就淮濱”的理念[26],注重挖掘淮河文化這一寶貴的文化資源,提升地方軟實力,在2011年和2012年曾舉辦過兩屆淮濱淮河文化周;河南省桐柏縣地處淮河源頭,提出并積極創(chuàng)建淮河源文化品牌[27],在2003年和2005年曾舉辦過兩屆淮河源文化旅游節(jié),被媒體多次報道。
“古淮河”和“雙墩”兩個帶有濃厚歷史色彩的地名出現(xiàn)頻次較高,這主要是因為江蘇淮安深入挖掘古淮河文化這座富礦,依托古淮河岸線原生態(tài)資源,突出其蘊含的深厚的淮水、淮人、淮史文化,建成了古淮河文化生態(tài)景區(qū),2011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28];蚌埠雙墩遺址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區(qū)已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透出了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曙光,為淮河中游地區(qū)史前文化增添了光彩[29],有的還直接將其譽為“淮水之光”[30]。正是因為這兩處地點在淮河文化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所以媒體多次報道。
“舉行”“開幕”等動詞詞匯和“首屆”“第二屆”“文化周”“論壇”“研討會”“文化節(jié)”等名詞詞匯間的連線密集且粗,經常同時呈現(xiàn),從中可以看出媒體偏重于重大的活動及事件的宣傳報道,如《第二屆中國·淮濱淮河文化周隆重開幕》[31]《首屆淮河文化論壇在安徽淮南舉行》[32]等?!拔幕糜巍焙汀吧鷳B(tài)”“經濟帶”經常同時高頻呈現(xiàn),這是因為媒體多次報道淮河生態(tài)經濟帶文化旅游聯(lián)盟的有關活動,該聯(lián)盟目標是“探索和推動沿淮城市文旅資源互換、優(yōu)勢互補、客源互送,合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文旅品牌,助推淮河生態(tài)經濟帶經濟高質量發(fā)展”[33],目前已召開了兩屆年會?!鞍l(fā)展”和“旅游”“產業(yè)”同時高頻呈現(xiàn),這是因為多篇報道強調要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推進旅游產業(yè)發(fā)展,指出淮河文化應與淮河流域旅游融合發(fā)展?!皞鞒小焙汀昂霌P”“保護”“文明”高頻呈現(xiàn)是因為經常有報道強調弘揚淮河文化,保護淮河文化遺產,傳承淮河文明?!皻v史”“博物館”等詞匯高頻呈現(xiàn)是因為淮河文化的歷史特色比較受關注,基于這種歷史特色催生了一批以淮河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如桐柏縣的中國淮河源民俗博物館、淮濱縣淮河博物館、盱眙縣淮河文化博物館、鳳臺縣淮河民俗風情博物館等,有關這些博物館開建及開放的消息經常出現(xiàn)在報紙上。
本文梳理了24年來報紙媒介關于淮河文化的報道,發(fā)現(xiàn)媒體為展示和推介淮河文化提供了一定的機會和空間,報道數(shù)量在波動中顯著增加,先后出現(xiàn)在97種報紙中,稿件來源和體裁多樣化,偏重于對重大的活動及事件的宣傳報道。這些報道有助于民眾了解和關注淮河文化,推動淮河文化的發(fā)展,但報道數(shù)量穩(wěn)定性不夠,淮河文化未能保持常規(guī)的“出席”,很多重要事件被忽略,傳播力是有限和不足的。專家學者更傾向于在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研究成果,撰寫報紙理論文章的積極性不高,數(shù)量不多,影響了普通民眾對淮河文化及其研究進展的了解。
文化認知是文化認同的前提,淮河文化元素雖然存在于日常環(huán)境和生活中,但淮河文化理論體系超出了大多數(shù)普通民眾自身經驗的范圍,他們的認知依賴于媒體所營造的擬態(tài)環(huán)境。為進一步提升淮河文化的影響力和美譽度,需要重視大眾傳播,改進傳播策略,創(chuàng)新傳播手段,主動推廣和建構豐滿立體和深入人心的淮河文化形象,真正展現(xiàn)這一地域文化的魅力,以魅力征服人心,引起情感共鳴,凝聚成為社會共識,為普通大眾所理解、認可和推崇,形成從學界政界到普通民眾,均重視、參與、支持的社會輿論氛圍,這必將更有助于淮河文化的繁榮發(fā)展。
一要改進完善在傳統(tǒng)大眾媒體中的傳播策略,更加緊密地與大眾傳媒相結合,增進相互了解,讓更多的記者和學者加入進來,構建更暢通傳媒界學界合作機制。與傳媒界經常保持接觸,及時主動向傳媒界介紹情況,提供消息源,通知記者采訪重大事件,投寄新聞稿件,幫助記者編輯了解專業(yè)性較強的問題等。學者也要勤撰寫報紙理論文章,以通俗簡明的語言介紹最新研究進展,提出對策建議等,增加報道的數(shù)量和質量,以多角度自塑與展現(xiàn)豐滿立體的淮河文化形象,持續(xù)推進淮河文化大眾化的過程。
二要拓寬傳播的方式和渠道,主動迎合大眾碎片化媒介接觸習慣和喜好,結合新媒體形成宣傳合力,擴大宣傳平臺和陣地,在微信公眾號、微博、B站及抖音等新媒體上加強宣傳。以微博微信體和短視頻傳播形態(tài)進行視覺呈現(xiàn),關注普通大眾的興趣點、情感共鳴點和娛樂化的內容偏好,以輕松有趣的風格為主,淡化宣傳色彩和說服動機,展現(xiàn)淮河文化的閃光點,增強淮河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擴展傳播的范圍,滿足了受眾多樣化的信息需求。通過留言和評論開展互動,調動淮河文化區(qū)域內普通大眾的創(chuàng)作熱情,引導他們在自媒體等平臺上展示、參與和表達對淮河文化認知,營造人人都是淮河文化宣傳者和研究者的輿論氛圍。
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報道選擇標準可能略顯狹窄?;春游幕x目前尚不明確,依然在探討中,廣義的淮河文化被認為是淮河流域人民長期從事的生產與實踐活動及其在生產實踐中創(chuàng)造的全部成果[34],淮河流域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藝術、歷史等都是研究對象,研究范圍非常廣泛,如果以此為標準和準則,將難以確定報道是否符合研究要求。故本論文采取了狹義的處理方式,只選定標題、副標題或關鍵詞中同時包含“淮河”與“文化”二詞的報道,這在保證研究精度的同時,難免會遺漏一部分報道,可能對研究結論有一定的影響,但目前分析和結論依然對指導淮河文化大眾傳播具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1]曹天生,朱光耀,主編.淮河文化導論[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1.
[2]周宏剛.從國際輿論的形成機制看“一帶一路”的傳播策略——以印度主流英文報紙的報道為例[J].新聞知識, 2017(03):7-11.
[3]張廣法,文軍.媒體對翻譯議題報道的現(xiàn)狀考察——基于“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2000—2017)的研究[J].上海翻譯,2018(03):20-26+51.
[4]《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出版說明[EB/OL].[2021- 07-04].https://kns.cnki.net/kns8?dbcode=CCND.
[5]關于讀秀[EB/OL].[2021-07-04].https://www. duxiu. com/bottom/about.html.
[6]關賀杰.中華文明發(fā)展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首屆淮河文化研討會在蚌埠舉行[N].社會科學報,1998-12-24(01).
[7]趙斌.第七屆淮河文化研討會在淮召開[N].淮北日報,2013-11-04(02).
[8]何聰.“東方芭蕾”成民間文化保護試點[N].人民日報,2004-11-03(文化).
[9]劉玉琴.千里淮河花鼓風[N].人民日報,2006-11-16(文藝縱橫).
[10]淮河文化周舉行[N].人民日報,2012-12-10(14).
[11]淮河文化博物館建成對外開放[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1-07-22(01).
[12]王誠,趙勇.激活文化基因 發(fā)展全域旅游[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9-03-14(006).
[13]宮承波.現(xiàn)代報刊概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2010:22.
[14]“淮河文化博物館”在江蘇開建[N].貴陽日報,2008- 06-17(B08).
[15]淮河流域文化不姓“黃河”也不姓“長江”[N].蘭州日報,2004-10-24.
[16]蚌埠藉淮河文化拓旅游[N].香港文匯報,2006-07- 14(05).
[17]孫彬.淮河文化博物館在江蘇開建[N].蚌埠日報, 2008-06-17(A4).
[18]張建平.《長淮尋夢》淮河文化探源采訪圓滿結束[N].蚌埠日報,2008-11-03(A1).
[19]李攬月.花鼓燈——淮河兩岸的奇葩[N].安徽日報, 2002-02-06(B01).
[20]陳維祝,李敬,杜會軍.垓下史前城址:一座神秘的遠古城市[N].蚌埠日報,2010-02-26(A07).
[21]陳立柱.安徽淮河流域文化的形成、演變與省思[N].安徽日報,2014-09-15(007).
[22]史向前.淮河文化的歷史特色與創(chuàng)新[N].安徽日報,2018-11-20(006).
[23]陸勤毅.淮河文化研究的意義[N].安徽日報,2014-09- 15(007).
[24]虞愛華.弘揚好淮河文化的當代價值[N].光明日報, 2020-01-02(06).
[25]繩會敏.2001-2018年社會科學領域“淮河”主題研究論文的態(tài)勢分析[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9-13.
[26]讓淮河文化鑄就淮濱——首屆中國·淮濱淮河文化周活動綜述[N].信陽日報,2011-11-01(01).
[27]苑海震,丁嚴冰.淮河源文化展現(xiàn)桐柏魅力[N].河南日報,2005-08-14.
[28]祁安,詩文,修勝.四年書寫“無中生有”傳奇[N].淮安日報,2011-02-15(A01).
[29]張建平.雙墩遺址歷史悠久 淮河文明燦爛輝煌[N].蚌埠日報,2005-11-11(001).
[30]婁山.雙墩文化淮水之光[N].蚌埠日報,2005-11- 14(001).
[31]唐耀兵,趙剛,韓浩.第二屆中國·淮濱淮河文化周隆重開幕[N].信陽日報,2012-11-17(01,04).
[32]戶華為,常河.首屆淮河文化論壇在安徽淮南舉行[N].光明日報,2019-12-16(04).
[33]何沛.淮河生態(tài)經濟帶文化旅游聯(lián)盟第二屆年會開幕[N].蚌埠日報,2020-10-29(01).
[34]房正宏.淮河文化內涵與特征探討[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4):12-16.
Analysis of the Presentation of Huaihe Culture in Newspaper Reports
SHENG Hui-min1, ZHOU Ying-zi2
(1.Library, Bengbu University, Bengbu, 233030, Anhui; 2. Law School, 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uainan, 232038, Anhui)
Taking 488 newspaper reports about Huaihe River culture as a sample, the paper analyz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ports by means of statistical analysis and text analysis, and finds that the reports are concentrated on the newspapers in the Huaihe River Basin, with high annual fluctuation, diversified sources and genres, and more emphasis on the publicity and reporting of major events. The names of Bengbu, Huainan, Fuyang, Huaibin and Tongbai appeared more frequently, and the ancient Huaihe River and Shuangdun site attracted more attention. In the future,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mass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Huaihe River culture, broaden the ways and channels of communication, so as to better enhance the influence and reputation of Huaihe river culture.
Huaihe culture; newspaper reports; mas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strategy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1.05.03
G353
A
2096-9333(2021)05-0012-07
2021-08-25
安徽省高校協(xié)同創(chuàng)新項目“‘淮河文化論壇’特色欄目可持續(xù)發(fā)展與集成傳播研究”(GXXT-2020-039)。
繩會敏(1981- ),女,山東濰坊人,碩士,講師,館員,主要從事文獻計量研究;周英姿(1982- ),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文化資源開發(f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