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華
摘? 要: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zhàn)和困難,在經濟全球化之后,金融危機給大學生就業(yè)帶來了難題,尤其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只有在大學生心理課程中充分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才能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本文立足于“大思政”教育背景,對現階段如何加強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出了一點建議,希望對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大思政”;高校心理;課程;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1)36-0073-03
在我國高校新出臺一系列的政策,鼓勵高校畢業(yè)生以創(chuàng)業(yè)帶動就業(yè)之后,高校在培養(yǎng)人才的過程中,注重促進大學生心理課程的建設就成為一種新的潮流。即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展開探討,發(fā)揮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一、“大思政”教育理念
“大思政”指的是高校在進行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時,利用校內外更多的資源開展教育工作,將針對學生進行的思政教育工作納入教學體系中,使學生的思政能力及水平得到一定提高。在實際工作中,主要以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為主,教師通過教學與學生成長實際相結合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使學生能夠樹立起正確的政治觀與思想觀。高校要想全面落實“大思政”教育活動,需要校內全部教職工都參與到教學實踐中,以輔導員、專業(yè)課教師和宿管等與學生常接觸的人員為主,對學生展開較為全面的思政教育工作[1]。
二、現階段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要掌握一定專業(yè)課的科學文化知識,還要掌握一定的非專業(yè)知識技能,對其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力和自我認識能力都可在思想政治教育下得到提升。在現階段,我國大學生面臨著嚴峻的心理問題,主要在于大學生心理嚴重失衡,有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存在心理健康問題。近幾年來,大學生創(chuàng)業(yè)率和就業(yè)率穩(wěn)步增長,但這些增長并沒有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有些單位嘗試著改變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但依然沒有改變現狀。因此,教師在培養(yǎng)大學生心理素質的過程中,學生的思想政治學習也相當困難,這種情況發(fā)生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高校片面追求學生的學習成績,忽略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綜合素質教育,導致學生在畢業(yè)后不能適應由校園到社會的變化。
三、“大思政”下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引導學生們合理的心理觀念
現階段,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出現偏差,主要表現為在日常生活中急功近利,奉行利己主義,只考慮自己的利益,不顧全大局和集體,生活物質化,只考慮金錢不考慮利弊。從根本上看,大學生們主觀上對思想政治的學習并不真誠,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受到了一定的約束和規(guī)范。高校應合理引導大學生們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良好、積極的觀念傳遞給他們,最終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培養(yǎng)良好的奮斗目標。學生應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用這些行為規(guī)范和理想信念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最終完成學習目標[2]。
(二)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質
大學生們的專業(yè)課學習與一定的心理素質緊密相連,所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業(yè)者的心理品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就目前情況來看,有些大學生在學習思想政治時,心理素質不行,表現得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旦理想與現實有出入,他們就會倍感自卑與焦慮。有的大學生過分擔憂自己能否學會知識,或者創(chuàng)業(yè)能否成功,一旦失業(yè)或者創(chuàng)業(yè)不成功就出現意志消沉、心神不寧等心理問題,這些都是因為心理素質不好造成的。針對這一情況,教師需要從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加強其學習,培養(yǎng)學生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面對學生無目標無方向的狀態(tài),一定要幫助學生克服這一困難,進一步消除學生的自卑、依賴等心理,避免有些大學生出現人格障礙問題。因此,培養(yǎng)大學生堅強、獨立、自信、頑強的學習能力和心理素質至關重要,這樣才能使大學生認同思想政治教育,實現更好的發(fā)展,以學業(yè)為前提,專業(yè)課成績才能直線上升[3]。
四、“大思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有效措施
(一)課程內容體系
“大思政”教育展現出主動性與預防性的特征,完美推動了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發(fā)展,從被動性與矯正性轉變?yōu)橹鲃有耘c預防性,集中展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標[4]。高校要利用“大思政”教育平臺,充分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不斷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與發(fā)展性。從這個角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應至少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必須囊括心理健康基本常識,比如心理健康概述、心理咨詢、心理困惑、異常心理現象等;第二,需囊括理解與發(fā)展自我的內容,比如自我意識、人格發(fā)展等;第三,需囊括有關大學生心理調整能力提升的專題討論,比如情緒管控、人際交往、生命教育等話題。
(二)實踐教學建設
高等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傳授不應局限于教室內,要讓大學生投入到更加廣闊的實踐領域來開展相關的教育教學活動。大學生可將在活動中學習與掌握的心理健康常識,用來處理實踐生活中遭遇的難題,進一步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此外,大學生也可積極參與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協會的心理志愿者服務、團體心理輔導等活動,采取各種各樣的方式提高自我心理素質。
(三)教學資源創(chuàng)建
“大思政”教育的出發(fā)點是教材,然而又打破了指定教材的界限,注重教材當中的疑難點,且結合當前社會熱議話題來展開教學內容,伴隨著現代科技水平的不斷發(fā)展,先進教育科技方法被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如多媒體、微信、微博等常見方式,可提高課堂教學的多樣性,從而推動課堂教學的課外延展。基于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務必總結經驗教訓,創(chuàng)建各種教學資源實施心理健康教育;高等院校務必營造優(yōu)良的教學環(huán)境,采購先進的教學設施,大力投入智慧講堂創(chuàng)建;教師隊伍應實施教學變革,探討不但能完成素養(yǎng)與能力培育的教學目的,而且能創(chuàng)建迎合大學生心理需求的課程體系,積極擬定教學大綱,設計形式多樣的課件,全力借助互聯網資源,主動制作微課與慕課,盡量借助校園智慧課堂推送的教學材料與作業(yè),展開課堂互動交流,形成各式各樣的教學資源,從而豐富高等院校大學生的學習要求。
(四)教學方法與手段
“大思政”教育主張教育方法多樣化,重點以理論、輿論、情操、作品來教育大學生,進而改變其內心世界,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中,教師不僅是組織者,也是輔導者;而大學生作為實踐的行動者,需要通過自身實踐行動來改變自我內心世界,以自我能動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整體成效。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突出能力教學目標,注重培養(yǎng)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運用能力,課程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將理論與任務教學相結合、講授與訓練相結合的教學方法靈活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心理測試、團體訓練、情境表演、角色扮演、體驗活動等,讓學生親身感受和體會。
(五)課程考核評估體系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核需將大學生處置實際問題的能力作為關鍵點?;诖耍己藰藴市柙O定為是否實現大學生的自我發(fā)展,把平時課程表現與考查成績所占比例大體按6:4設定,重點關注過程性評估,把大學生日常課堂展現當作考核關鍵點;考查內容把知識、能力與素養(yǎng)考核相結合,重點關注大學生能力提高與素養(yǎng)培育。
五、基于“大思政”而提出的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三大路徑
(一)思政主渠道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
首先,輔導員自身的心理素質需要不斷提高,輔導員在充分了解學生心理想法的基礎上,才能夠結合學生實際開展思政教育。并且,輔導員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更能夠提出較為科學的學生教育方案,實現嚴謹化的思政教學[5]。
其次,高校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習是提升學生知識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思想高度的有力方式。因此,思政輔導員要通過各種手段讓學生了解學習知識的重要性。特別是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輔導員要與學生做朋友,可通過組織與開展課外活動的形式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并在融入學生群體的基礎上進行教育實踐。
最后,對于面向校內大學生開展的行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為了更加方便管理教育信息,院校內需要建立起一個完善的信息庫。信息庫的作用是保存學生的信息,并能夠對學生的信息起到保護與保密作用。只有身份得到認證的教職工才可以查閱信息庫,提高資料的安全性。
(二)課堂教學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首先,將任課教師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結合“大思政”教育理念,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一定的授課重點放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上。為了提高任課教師的心理教學技能,學校還可以通過給予這些任課教師專業(yè)培訓來提高其專業(yè)技能,幫助教師實現對學生的全面教學。
其次,拉進與學生的距離。任課教師需要盡可能地提前到達教室和推遲離開教室,將這些時間用到與學生相處上,在課余時間拉近自己與學生的距離。同時,教師在拉近自身與學生的距離中,還需要打破教師身份的限制,使自己能夠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和學生實現心靈上的交流。
最后,改變教學模式。大學任課教師在上課模式上存在一定的趨同性,大多數教師會結合課本,把課本上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但是這種教學模式在當前階段存在一定的滯后性,很容易引起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厭煩,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因此,教師在展開實際教學工作的過程中,需要不斷調整自身的教學模式,找到屬于自身特色的教學方式展開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宿舍管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促進
首先,發(fā)展“以人為本”的宿管模式。比如,我國高校的宿管模式基本以輕服務為中心,因此,在“大思政”教育理念下,除了在學習方面給予學生較大的關注以外,為了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高校宿舍管理模式也需要進行一定的改善,通過踐行“以人為本”的方式實現人性化宿舍管理[6]。
其次,豐富宿舍文化。宿管工作人員,是大學生在生活中的教師,學生的日常生活情況都在宿管工作人員管理范圍內。因此,宿管工作人員在進行宿舍管理與學生生活管理的過程中,可以適當拓展管理范圍,改變管理模式,將學生的課余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實現對學生生活的科學化管理。例如,宿管工作人員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的喜好與專業(yè)課程開展一些繪畫比賽、書法比賽、詩詞創(chuàng)作比賽、數學競賽等賽項,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另外,在宿舍區(qū)內,還可以增設一些自習室,為學生提供學習場所,并由宿管工作人員進行管理,在服務學生的同時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最后,建立學生心理服務中心。高??梢越M織班級心理委員參加宿舍心理服務中心管理員的評選,讓班級內的學生進行心理教育與服務工作,全角度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六、總結
綜上所述,高校在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一定要發(fā)揮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作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們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進行指導,使其樹立明確的專業(yè)課學習方向,提高大學生們的專業(yè)課綜合能力,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品質,從而促進我國大學生實現更好地成長,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參考文獻:
[1] 王帥. 大課程觀視閾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課程化研究[J]. 農村經濟與科技,2017,28(23):267-268.
[2] 顧海星. “大思政”格局下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路徑研究[J]. 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20(01):116-117.
[3] 張志芳.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現狀及對策分析[J]. 知識經濟,2019(08):169.
[4] 張學浪. “大思政”教育視域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實效性探索[J]. 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7,29(07):62-65+72.
[5] 羅美琪. “大思政”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的路徑探究[J]. 數碼設計,2018,7(15):58.
[6] 楊磊.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面臨的困境及出路[J]. 智庫時代,2019(37):85.
(薦稿人:王丹,重慶能源職業(yè)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