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華干
我出生在一個很偏遠的小山村。9歲那年的一天,我非要和父親去另一個村的集市趕集,那個村離我家大約30里路,沒有車路,只有一條曲曲折折的山路。
那天天剛蒙蒙亮,我和父親就出發(fā)了。父親趕著一匹老馬,老馬背上馱著兩袋沉甸甸的大米,那是要馱到集市上去賣了換錢的。
接近中午的時候,我們終于來到了集市。集市非常熱鬧,街上的東西琳瑯滿目,賣貨的店家和商販不停地叫賣著。當走到一家小飯店的門口時,里面飄來一陣濃郁的飯菜的香味,讓我不由得停下了腳步,我直愣愣地望過去,喉頭上下滑動著。父親見狀,二話沒說拉著我的手走了進去。
我們找了一處角落坐了下來。父親點了一份肉丁炒絲瓜和一份青菜湯。旁邊的那桌,有四五個人在喝酒,他們的桌上擺滿了豐富的菜肴。不一會兒,我們的飯菜都上來了。“兒子,吃得飽飽的才有力氣走路?!备赣H一邊說,一邊把盛得滿滿的一碗飯放到了我面前。我顧不上回父親的話,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
當我們吃到一半時,旁邊喝酒的那桌人已經(jīng)吃飽喝足,大搖大擺地朝門外走去。這時,父親突然站起身,環(huán)顧了一下左右,走到了那張桌子旁,又望了一眼門外,但他遲疑了一下,退了回來。剛退回來又折返了回去,回來時,手里端著一盤紅燒魚。那是一條被剛剛離開的那撥人吃剩的魚。
我望了望父親,又望了望旁邊的人們,只見父親把頭埋得低低的,旁邊的人們紛紛投來異樣的目光。那一刻,我感覺到自己的臉頰發(fā)燙,我也把頭埋得低低的?!皟鹤?,吃吧,這魚扔了多浪費……以后爸會讓你吃上一條完整的魚的……”父親想方設(shè)法地勸慰我吃,他一邊說著,一邊把魚肉放到我的碗里。我想,要是我不吃,他更難為情吧!于是,我用魚肉拌著米飯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父親看著我,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父親自幼生活窮困,成家后為了讓我們兄妹吃飽穿暖、供我們上學,和母親起早貪黑,開墾了幾畝荒田,種上了稻米,秋收后拿到集市上去賣,換一點生活急需的錢……即使這樣,家中仍然拮據(jù)。因而父親才會在我9歲那年,在那個集市、那個飯店里,為了讓我吃上一點好的而端起了那盤被別人吃剩的魚。
自那以后,無論求學還是步入社會,每當我面臨困難、遇到挫折、遭到失敗時,只要想起那條被別人吃剩的魚,我就會感覺到有一種聲音在喚醒著我、有一種力量在推動著我、有一種精神在牽引著我……
木樨摘自《新三農(nó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