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勇
上海公路橋梁(集團)有限公司 上海 200433
隨著海洋資源開發(fā)的逐漸深入,作為海洋空間資源利用的基礎手段之一,圍海造地成為了拓展陸地資源、外擴海岸線的一種重要舉措。在此基礎上,大量濱海新城、沿海經濟區(qū)開始投入不同規(guī)模的建設,各類市政道路工程、橋梁工程,乃至機場都在這類區(qū)域內有所涉及。然而海涂區(qū)因其地質條件的特殊性,在其上實施鉆孔灌注樁時存在諸多難題[1-3]。
本文通過剖析海涂區(qū)地質特點、施工難點,結合某項目系統(tǒng)地闡述了海涂區(qū)地質條件下的鉆孔灌注樁施工工藝,為類似工程提供借鑒。
近期由吹砂填海形成的陸地稱之為海涂區(qū)。該類區(qū)域原為海洋范圍,后經設置圩堤吹砂填筑再實施地基處理,形成可供工程實施的場地。基于形成的方式,該類區(qū)域表層均覆蓋有不同厚度的雜填土、沖填土,且以砂為主。因海涂區(qū)一般普遍存在面積大、地勢起伏小等特點,且均為排水的入海口,為保證后期排水的通暢,海涂區(qū)均設有縱橫向的河道,河床底部設置拋石鎮(zhèn)腳以滿足抗隆起要求,致使河床影響范圍內均會存在厚度不一的拋石層。
同時,因該區(qū)域長期處于海洋環(huán)境,在一定深度的地層中以砂性土為主,土體含砂率較高,局部地層存在中砂層等不利地層。
背景工程位于杭州灣畔,為2000年以后吹填形成的海涂區(qū),該項目需要建設1座跨越排水河道的橋梁,水中墩臺位于河床中心位置,樁基采用鉆孔灌注樁,樁徑1.2 m,有效樁長70 m,鉆進孔深82 m。以該項目水中墩位置的地勘報告為例,地質情況如下:①4雜填土,層厚10.1 m,為拋石層;②2粉土,層厚1.4 m;③1粉砂夾粉土,層厚12.4 m;④2粉砂夾粉土,層厚16.5 m;⑤1中砂,層厚4.4 m,為流砂層;⑥粉質黏土,層厚12.1 m。
根據(jù)地勘報告顯示,海涂區(qū)水中墩鉆孔灌注施工時需要面臨的不良地層主要包括拋石層、流砂層以及砂性土等。同時,水上墩臺樁基施工因考慮平臺搭設的安全性與經濟性,對成樁機械選型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通過該項目的實施驗證,最終優(yōu)化確定了海涂區(qū)地質條件下的沖擊鉆進結合回旋鉆進的鉆孔灌注樁施工工藝,具體為采用沖擊鉆進穿越拋石層后素土回填樁孔,沖擊鉆機移位回旋鉆機就位,回旋鉆進剩余土層,通過采取控制泥漿性能、優(yōu)化成孔工藝、縮短施工工期等措施完成鉆孔灌注樁施工。
該項目拋石層位于河床頂面,層厚較大。根據(jù)現(xiàn)場觀測,拋石層平均粒徑在60 cm,最大可視粒徑達2 m以上,質地堅硬,結構松散,同時拋石深度10 m左右不具備挖除的施工條件。該項目選用了打設長護筒的形式穿越拋石層形成樁孔,選用的鋼護筒內徑比樁基直徑大20 cm,打設深度以穿越拋石層5 m為控制標準,上口標高以高出常水位50 cm為控制標準。鋼護筒打設時,垂直度利用定位導向架進行控制。定位導向架采用型鋼制作,豎向采用雙拼20b#工字鋼,橫向連系采用10#工字鋼制作。頂部定位主橫梁采用32b#工字鋼(圖1)。定位導向架通過主橫梁擱置于鉆孔平臺上,利用千斤頂進行精確定位,通過臨時焊接與鉆孔平臺進行固定。
圖1 定位導向架設計
海涂區(qū)因拋石層的存在,護筒埋設時下沉難度較大,垂直度較難控制。施工時,首先將鋼護筒吊裝至定位導向架內,利用履帶吊結合振動錘振動下沉鋼護筒至無法下沉為止,然后利用沖擊鉆機在鋼護筒內進行沖擊鉆進,配合泥漿循環(huán)排出經沖擊破碎后的石渣,每鉆進1 m隨即利用振動錘振動下沉鋼護筒1 m,直至穿越拋石層后,利用振動錘下沉鋼護筒至拋石層底5 m位置。下沉鋼護筒的過程中需嚴格控制護筒的垂直度,以確保護筒壁不侵入樁孔部位且垂直度變化以不大于1%為控制標準。
鋼護筒埋設到位后,因拋石層結構松散、透水性強,護筒外壓力較小,極易發(fā)生護筒內泥漿外泄,造成成孔失敗。為解決此難題,在鋼護筒沉放到位后,護筒內采用素土回填至護筒頂部,利用素土的自重及自密實來充填護筒周邊的空隙,增加護筒外壓力,其間護筒內素土下沉后及時向護筒內補充素土,保證素土充滿護筒,直至靜置不小于3 d且素土標高不再下沉為止,方可進入下道工序。
該項目流砂層位于標高-40 m左右位置,層厚不深。流砂層中施工的控制重點為避免頸縮、糊鉆、埋鉆、坍孔等質量事故的發(fā)生。糊鉆的具體表現(xiàn)為砂土或其他膠泥吸附于鉆頭之上,導致鉆進異常緩慢,甚至出現(xiàn)無法鉆進、憋泵現(xiàn)象,最后造成鉆頭被埋的埋鉆現(xiàn)象。此類地層中鉆進時,應選用扭矩較高、鉆桿剛度較大的樁機型號,同時加大泥漿泵的泵送出漿量,提高泥漿置換速率。流砂層中鉆進時采用回旋鉆進,適當提高泥漿密度、黏度,并快速鉆進穿越流砂層后反復上下掃孔,確保在流砂層形成較為致密的泥皮護壁。經過試驗驗證,流砂層中鉆進時泥漿相對密度控制在1.4~1.5較為合適。
為防止成孔后流砂層處泥漿護壁破壞,應在施工中盡可能降低泥漿靜置時間,加快施工速度。根據(jù)實施情況,自清孔開始至混凝土澆筑完成,時長應控制在3 h以內。具體做法包括提高單次鉆桿拆除、鋼筋籠安裝、導管安裝的長度,具體為2節(jié)鉆桿1次拆除、2節(jié)長12 m的鋼筋籠連接完成后1次安裝、2~3節(jié)導管1次安拆等;清孔采用反循環(huán)清孔工藝,提高清孔速度,清孔以降低孔底沉渣厚度作為主控項目,泥漿性能指標可適當放寬,泥漿相對密度控制在1.2左右時即可灌注水下混凝土。
該項目鉆孔灌注樁實施范圍內主要土層為粉土、粉砂夾粉土、中砂、粉質黏土等,土體含砂率較高,導致泥漿循環(huán)中砂率將持續(xù)提高,若處理不到位將影響泥漿壁的形成與穩(wěn)定,極易導致頸縮、穿孔等質量問題,嚴重的將發(fā)生坍孔等致使成孔失敗。
鉆進過程中泥漿穿孔外泄主要是因為樁孔內壓力大于孔外壓力,泥漿壁強度不足以承受該部分不平衡壓力,導致樁孔內泥漿外泄至孔外,具體表現(xiàn)為孔內泥漿液位突然迅速下降。為有效解決泥漿外泄問題,考慮現(xiàn)場以砂性土為主,開孔時采用外購膨潤土造漿,嚴禁采用原土造漿。同時對循環(huán)的泥漿嚴格進行沉淀處理,通過沉淀池沉淀過濾樁孔內置換出來的泥砂并及時清運,將含砂率符合要求的泥漿排放至循環(huán)池,同時根據(jù)檢測指標及時向循環(huán)池內投遞膨潤土并攪拌均勻,以滿足循環(huán)泥漿相對密度指標要求,一般地層鉆進時控制在1.3~1.4,中砂層中鉆進時提高至1.4~1.5,實時監(jiān)測泥漿黏度。同時,護筒底部為剛性護壁與泥漿護壁的交界處,是穿孔現(xiàn)象防治的重點部位。該部位鉆進時應緩慢進尺并反復掃孔,以確保泥漿壁的形成及泥漿壁與護筒壁之間的連接質量。
因泥漿中含砂率較高,混凝土灌注時,泥漿中的懸浮物在混凝土頂面形成了沉積,為保證樁身質量,避免斷樁事故的發(fā)生,導管埋深應比規(guī)范要求超深2 m以上,即埋深按4~6 m控制?;炷撩鏈y量時,測繩觸碰沉積懸浮物表面容易產生已到混凝土表面的錯覺,故超灌高度應相應提高。承臺開挖后的數(shù)據(jù)顯示,懸浮物沉積厚度在2 m左右,即灌注時控制超灌高度應不小于4 m,方可保證混凝土面超出設計標高2 m以上的設計要求。
本文通過某項目鉆孔灌注樁實例,系統(tǒng)闡述了海涂區(qū)地質條件下的鉆孔灌注樁施工工藝的重難點及對策,并得到了以下結論:
1)利用沖擊鉆進工藝完成拋石層中的成孔鉆進及護筒下沉,利用回旋鉆進工藝完成剩余土層的成孔作業(yè)。
2)一般土層中鉆進時泥漿相對密度控制在1.3~1.4,流砂層中鉆進時控制在1.4~1.5,清孔以降低孔底沉渣為控制項目,泥漿相對密度要求可適當放寬,控制在1.2即可。
3)鉆進過程中應盡可能降低成孔時間,尤其是泥漿靜置時間,可通過提高單次鉆桿拆除、鋼筋籠安裝、導管安拆的長度來提高施工效率。
4)混凝土灌注時應保證導管的有效埋深,以4~6 m為控制標準,超灌高度應不小于4 m。
5)本文主要描述膨潤土泥漿護壁下的沖擊鉆結合回旋鉆施工,未對化學泥漿、旋挖鉆等其他工藝進行研究驗證,在后續(xù)工程實施中,可根據(jù)具體情況補充該方面的研究內容。
[1] 姚明鑫,婁勇,周濤.不同地質下鉆孔灌注樁泥漿性能及鉆機效率的指標探究[J].公路,2020,65(6):33-36.
[2] 陳緒義,管先祥,何純橋.臨江穿越拋石層的鉆孔灌注樁施工方法研究[J].中國水運:航道科技,2017(1):9-11.
[3] 秦濤濤.水上鉆孔灌注樁護筒穿孔漏漿的預防與處理[J].四川建筑,2020,40(5):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