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
近期,新聞報道中與家委會有關的熱點話題還真不少。“之前教師節(jié),家委會說給老師們買禮物,每個人收了200 塊”,在部分家委會里,“眾籌”已然成為標配。而眾籌來的資金除了用于購買孩子們的學習用品外,還被用來支付各種活動費用等。另據網友介紹,部分家委會還存在“控評”現象,某家長對家委會統(tǒng)一購買的書籍的質量提出了質疑,馬上就會在群里遭到眾多家長的質問……人們困惑:眾籌、送禮、控評……現在家委會莫非成“后援會”了嗎?
(9 月18 日《南方都市報》)
不能忘了建設家委會的“初心”。推動家庭教育的發(fā)展,做學校教育活動的監(jiān)督者和護航者,在家校之間發(fā)揮溝通紐帶作用,理應是家委會的基本功能。但現實生活中的一些亂象顯示,家委會在實際運作中常常違背了初衷。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尷尬?一方面,“參與學校管理”“參與教育工作”等職責缺乏清晰定義;另一方面,建設家委會的流程比較隨意。特別是在家委會成員的遴選中,看重的不是家長的整體素質和道德水平,而是家長的所謂“資源”和“人脈”,相關制度建設也往往流于形式,導致家委會在履職過程中無法可依,也無據可查。
正是基于上述原因,目前家委會往往呈現出兩個極端:要么形同虛設,要么就像媒體所披露的那樣,名為家委會,實際成為了“后援會”。
如何讓家委會回歸初心?
清晰界定職責至關重要。據專家介紹,國外的家委會作用很大,不僅能增進學校與學生、家長之間溝通,還有權對學校的教學和管理進行監(jiān)督和評議。遇上重大問題,如果學校的做法是錯誤的,家委會也能夠大膽提出反對意見。這些做法是否可以借鑒?
其次,還要注意通過制定家委會章程,讓家委會遴選成員、履行職責以及監(jiān)督主要負責人等工作制度化,從而防止家委會的職能發(fā)生異化。
學校和教育部門也要對家委會的工作真正重視起來。為此需要建立常態(tài)化的家校溝通機制,通過各種形式,增強各方的交流互信,讓家委會的紐帶作用完全發(fā)揮出來,以此幫助學校發(fā)展和促進學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