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小娜
小學統(tǒng)編教材的單元編排,注重雙主題教學。語文要素和人文要素這兩大主題進行整合教學,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也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會。這整合教學在課堂上的實際運用,則需要必要的方法和教學智慧。教無定法,在教學實踐中的不斷提煉,整合雙主題教學漸漸趨向成熟。
自2016年一年級學生開始使用統(tǒng)編教材,已是第六個學年了,而現(xiàn)在,小學各年級語文教材都統(tǒng)一使用統(tǒng)編教材。這就意味著原先我們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將退出歷史舞臺。而面對全新的統(tǒng)編教材,我們又將如何更好地發(fā)揮教材的作用呢?于是,我就統(tǒng)編教材每單元雙主題的要素入手,進行鉆研,以下是我對于雙主題教學的淺薄意見:
一、什么是雙主題
2011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語文課程的定位是:“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那么,教材當中的“雙主題”,指的就是“內容情感主題”和“語言文字運用主題”。一篇課文,我們一般要研究寫了什么,為什么寫,怎么寫三個問題。“寫了什么”“為什么寫”就屬于“內容情感主題”,而“怎么寫”就屬于“語言文字運用主題”。
二、如何確定單元雙主題
知道了何為單元雙主題,接下來教學前必須先確定每單元的雙主題是什么。統(tǒng)編教材的編寫直觀明了,在每單元的導讀頁面中,都有體現(xiàn)。以六年下冊第一單元為例,頁面中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說的就是內容情感主題,讓學生在本單元的學習中,了解民風民俗;而頁面中下方“分清內容的主次,體會作者是如何詳寫主要部分的”,這明顯要求學生在本單元中習得“詳略分明”的寫作方法。教學課文前了解單元的雙主題,在備課時方向了然于胸,教學時內容了如指掌。
三、如何整合雙主題教學
(一)雙主題并進
我覺得“內容情感主題”和“語言文字運用主題”這二者緊密聯(lián)系,密不可分。在教學中,只有讓兩者齊頭并進,語文教學才是完整的,才能很好地達到教學目標。山東省特級教師畢英春老師主張:讓學生在理解內容中,注重學會運用語言文字;在語言文字的運用中,加深對文章理解和體悟,才能提升學生運用語言文字和賞析作品的綜合素養(yǎng)。在實際課堂的教學時,我極力主張并踐行這一觀點。如教學六年級下冊的課文《那個星期天》,這篇課文是史鐵生的作品。文學大家的作品,有許多出類拔萃的寫法可以借鑒。課文描述的內容是一件很簡單常見的事情,但是在史鐵生的文筆下,卻描繪出了感人至深的畫面。學習課文時,我不僅讓學生從字里行間體會作者情感,更剖析作者寫法“融情于景”,讓學生能運用于自己的習作當中。
(二)在閱讀中領悟
讀,是學生學習課文的根本所在。只有會讀課文,讀好課文,才能透徹理解課文大意。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的廖先教授認為:“閱讀策略是指讀者為了篇章的理解而有意進行的思維活動。所謂的‘有意活動’,指讀者在使用閱讀策略時有明確的目的,并做出必要的努力,從而完成閱讀任務。”在教學中滲透“有意活動”,多讀無疑是應對小學階段學生的最好措施。在讀的同時,不但體會人物情感,還能自然而然地感知寫法,這就達到了雙主題教學的目的。比如:我在教學《盼》這篇課文時,人物的描寫生動形象,我先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體會情感,然后讓學生說說作者如何表達情感的,大多數(shù)的學生能準確無誤地說出人物描寫的方法。這可見多讀這種“有意活動”在不知不覺間,讓知識滲透其中。
(三)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
杜甫曾有詩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學生的閱讀量與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息息相關。我國被稱為“一代師表”“教育大家”的霍懋征老師在分析我國與發(fā)達國家的語文教學之所以“少、慢、差、費”,最重要的原因是教材閱讀量太少。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化素養(yǎng),小學語文應該拓寬教學面,拓展閱讀范圍。如教學《牛郞織女》這一文時,課上和課下我讓學生去閱讀《中國民間故事》,多讀讀與課文相似的神話故事。學生不僅豐富了對于神話故事的認識,更鍛煉了快速閱讀的能力。就是這樣,讓學生在教材中習得的方法應用于課外閱讀中,讓雙主題這一優(yōu)勢得以發(fā)揮。
四、語文雙主題整合教學的意義
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罢Z文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xiàn)出的“比較穩(wěn)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tǒng)一的豐富內涵,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個核心概念。語文雙主題的整合教學,在課堂上能完整體現(xiàn)這一概念,實踐與概念的相融合,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學科有別于其他學科的根本屬性是它的基礎工具性。因此,言語作品,絕不是內容與形式的簡單相加,它們是共生共滅的。我們語文教師出于培養(yǎng)學生理解與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這一目的,就必須關注課文的內容。但是在理解課文大意時,也應注意,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我想這個雙主題的教學理念,必將讓教學有更嶄新的面貌,讓語文課堂變得更加充實而富有意義。我相信,“雙主題“這一教學理念定能發(fā)揮重大的作用,并在教學質量方面取得實效。
(作者單位:汕尾市海豐縣海城鎮(zhèn)新園小學,廣東? ?汕尾? ?51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