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雅 陳健 李婷婷 劉德星 岳巧云
(中山海關技術中心 廣東中山 528403)
動物源性食品與人類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是民生的重要消費品。各國政府都針對動物源性食品安全監(jiān)管制定了嚴厲的政策法規(guī),但仍有少數不法分子在利益驅動下,通過各種手段進行摻雜造假,如2013年席卷歐洲的“馬肉事件”、明星火鍋店“牛血冒充鴨血”事件、“淡水虹鱒魚冒充三文魚”事件等,給食品安全的監(jiān)管工作帶來巨大挑戰(zhàn),也對動物源性食品的種類鑒別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對深加工食品的成分準確和快速鑒定方法提出了迫切需求。
在深加工食品的加工過程中,切割、攪拌,食品添加劑、防腐劑,高溫高壓等處理都會改變原材料的形態(tài)、味道和口感,這導致深加工食品原材料的物種鑒別變得非常困難。目前國內外對深加工食品物種鑒別的常見方法有:顯微觀察法、光譜分析法、質譜分析法、免疫分析法、電泳分析法等,這些方法因假陽性率高、性價比低、特異性差、靈敏度低等不能廣泛應用,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檢測技術的發(fā)展,DNA條形碼技術在深加工食品的物種鑒定工作中具有更廣闊的的前景[1]。
DNA條形碼(DNA barcoding)是利用生物本身所具有的一段或幾段易擴增的、標準的、有足夠變異的、相對較短的DNA片段來進行物種鑒定的技術[2],DNA條形碼技術不受動物源性加工食品原始可識別形態(tài)特征的限制,技術標準化,目前已廣泛應用于動物源性加工食品類物種鑒定,如陳健[3]利用DNA條形碼技術檢測36份調理肉制品的成分,發(fā)現其中29份樣品成分與標識成分不符;Quinto[4]利用DNA條形碼技術測定54份美國境內零售商出售的野生動物肉制品成分,發(fā)現18.5%的野生動物肉制品存在虛假標簽的問題;石盼盼[5]利用DNA條形碼技術發(fā)現河南省范圍內大型超市牛肉產品摻雜豬肉和雞肉的情況比較嚴重。
在動物源性加工食品的加工過程中,不僅改變了原材料的外觀,導致檢測人員無法利用形態(tài)、味道和色澤等外觀特征進行種類判斷,還有可能造成原材料核酸成分的降解,從而導致分子檢測結果的不理想。因此,本文探索不同加工方式(腌制、高壓、炸、燒、炒、蒸、燉煮)處理的豬肉樣品對基因組DNA提取效果的影響,通過對比分析進行確認,并在此基礎上優(yōu)化PCR反應體系,實現加工食品中動物源性成分的鑒定,以期為食品安全監(jiān)管提供技術支持,保證廣大消費者的利益。
新鮮豬肉樣品、調味料均購自本地超市。
2.2.1 不同腌制方式
對新鮮豬肉樣品切薄片后均勻分成9份,1份為對照,不添加任何調味料腌制,在4℃條件下放置24 h;8份為實驗組,其中4份用調味料(食鹽、醬油、食鹽加醬油、混合調料)在4℃條件下腌制24 h[6],調味料的用量為樣品重量的1%[7];另外4份用對應的調味料(食鹽、醬油、食鹽加醬油、混合調料)在4℃腌制24 h,調味料的用量為樣品重量的10%。
2.2.2 高壓
將不同調味料腌制的樣品和對照樣品分別置于干凈的容器中,在高壓滅菌鍋中,121℃處理20 min,取出晾涼備用。
2.2.3 不同烹飪方式
不同調味料腌制的樣品和對照樣品分別進行以下處理:經炸、燉、炒、蒸、燉煮烹飪至熟透(按照家庭常用烹飪方法操作),具體方法如下:
(1)炸:在鍋中加入適量且等量的油,油燒熱后,將樣品分別放入鍋中炸熟,待樣品在油鍋中浮起后取出晾涼備用。
(2)燒:熱鍋中放入適量且等量的油,樣品分別放入炒制變色后,加入適量且等量的水,大火煮沸,小火至湯汁收干,取出晾涼備用。
(3)炒:在鍋中加入適量且等量的油,樣品分別放入鍋中炒熟,取出晾涼備用。
(4)蒸:蒸鍋中倒入開水,樣品分別放入蒸鍋中,蒸熟,取出晾涼備用。
(5)燉煮:在鍋中加入適量且等量的水燒開后,將樣品分別放入鍋中,充分燉熟,取出晾涼備用。
2.2.4 不同燉煮時間
在鍋中加入適量且等量的水燒開后,將不同調味料腌制的樣品和對照樣品,分別放入鍋中,分別燉煮0.5 h、1 h、1.5 h、2 h后依次撈出,晾涼備用。
Ex Taq酶、dNTP、10×buffer、瓊脂糖、6×Loading buffer及引物(寶生物工程(大連)有限公司);血液/細胞/組織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目錄號DP304-03)及DNA markerII(天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SYBR Green I(廣州普博欣科技有限公司);50×TAE(索萊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GR60DR高壓滅菌鍋(美國ZEALWAY公司);PIC017微量臺式離心機(美國HERAEUS公司);PCMT恒溫金屬浴(英國Grant公司);ABI Proflex三槽PCR儀(美國ABI公司);DYY-6C電泳儀(北京六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D-55-26M-AUTO凝膠成像儀(美國UVP公司)。
處理完畢的樣品及對照樣品,每份各取30 mg放入1個1.5 ml離心管中備用,不對樣品進行任何脫油脫鹽的處理,直接按照血液/細胞/組織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說明書指導提取基因組DNA。
4.2.1 引物對PCR反應結果的影響
本研究共選用5對多細胞脊椎動物DNA條形碼的通用引物,先使用不同烹飪方式處理過的樣品,探索出適用性較佳的引物,優(yōu)先使用擴增長度為658 bp/702 bp的引物對樣品DNA進行擴增,擴增不出后再選用擴增長度為244 bp/376 bp/472 bp的引物對樣品DNA進行擴增。引物信息詳見表1[8-10]。
表1 引物信息表
4.2.2 退火溫度對PCR反應結果的影響
使用未經任何方式處理過的樣品,采用溫度梯度PCR反應,每隔2°設置溫度梯度。溫度范圍設定為:42~68℃。
PCR反應體系(50μl):10×buffer 5μl;正向引物(20 nmol/μl)1μl;反向引物(20 nmol/μl)1μl;dNTP(10 nmol/μl)2μl;EX-Taq(5 U/μl)0.5μl;模板DNA(60 ng/μl)1μl;無菌水定容至50μl[11]。
Ex-Taq DNA聚合酶擴增條件:94℃變性5min;94℃、30s;42-68℃、30s;72℃、10min;30個 循 環(huán);72℃延伸10min。
PCR擴增完成后,經1%瓊脂糖進行電泳分離后,使用凝膠成像系統分析擴增產物。
成功擴增的PCR產物送至廣州天一輝遠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測序。測序引物同擴增引物。
先使用不同加工方式(腌制、炸、燒、炒、蒸、燉煮)處理過的樣品,用引物LCO1490/HCO2198以及BatL5310/R6036R,退火溫度參照參考文獻[11]使用50℃,對所有樣品進行擴增,擴增結果(圖1)表明,對不同加工方式處理過的樣品,引物BatL5310/R6036R的適用性明顯優(yōu)于LCO1490/HCO2198。
使用未經任何方式處理過的樣品,探索PCR的最適退火溫度,每隔2°設置溫度梯度,溫度范圍設定為:42~68℃。PCR擴增結果(圖2)顯示退火溫度的上限在68℃左右后,從62℃(11泳道)起,未出現雜帶,將在不同退火溫度梯度下擴增的PCR產物全部送測序,獲得的序列完全一致。綜合考慮擴增引物的適用性和擴增效率使用62℃退火溫度對不同加工方式處理的樣品的DNA進行擴增,PCR擴增結果見圖3。
由圖3和4可知,不同濃度的調味料腌制的樣品對擴增效果并無影響,不同烹飪方式(炸、燒、炒、蒸)處理過的樣品對擴增效果也無影響,但隨著燉煮時間的增長,對擴增效果會有影響,當燉煮時間達到1.5 h時,條帶亮度明顯減弱;當燉煮時間達到2 h時,當使用引物BatL5310/R6036R只有部分樣品有擴增條帶,但全部樣品均可用短片段引物(244 bp/376 bp/472 bp的片段)擴增出(圖5)。
經高壓處理過的樣品都不能擴增出658 bp/702 bp大小的片段,但能全部擴增出244 bp大小的片段,部分樣品能擴增出376/472 bp的片段(圖6),說明經高壓處理的樣品,DNA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不易擴增出大片段的基因。
隨機購買8種加工動物源性食品,應用上述方法對購買的樣品進行物種鑒定,將PCR檢測結果為陽性的樣品送至廣州天一輝遠科技有限公司進行測序,測序結果與GenBank中的序列進行比對,PCR檢測及DNA條形碼鑒定結果見表2,說明該方法不僅適用于市售加工豬肉類食品的物種鑒定,也可以應用于其他種類動物源性加工食品成分份的檢測。
表2 加工動物源性食品的PCR檢測及DNA條形碼鑒定結果
本文探索了不同加工方式對豬肉基因組DNA提取的影響,并對PCR反應體系進行優(yōu)化,通過對樣品DNA的PCR擴增產物進行測序即可鑒別物種來源。結果表明,一般的常見加工方式(腌制、炸、燒、炒、蒸、燉煮)對擴增效果并無影響,而隨著烹飪時間或者溫度壓強的增加,DNA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對擴增效果則有影響。試驗結果與黃婭琳[12]、Arslan[13]等研究結果一致,可用擴增短片段的引物進行擴增。豬肉樣品的檢測,引物用BatL5310/R6036R,退火溫度選擇62℃,擴增效果良好。相比現有相同技術的物種鑒定方法,本方法操作便捷、所需儀器設備簡單、檢測成本低,適用于對市售常見加工豬肉類樣品物種鑒定,亦可推廣應用于其他肉類樣品的檢測,在應用此方法對其他肉類樣品進行物種鑒定過程中發(fā)現,煙熏的加工方式對長片段的擴增可能會有影響,將在后續(xù)的研究中進一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