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建祥
【摘要】中風患者會出現口歪眼斜、智力障礙、半身不遂等癥狀,它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近年來其發(fā)病率在逐漸上升,并趨于年輕化。中醫(yī)內科治療急性中風患者效果顯著,不僅能降低中醫(yī)證候積分及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還能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推廣。
【關鍵詞】中醫(yī)內科;急性中風;常規(guī)治療
【中圖分類號】R255.2 【文獻標識碼】A 【DOI】
引言
中風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在患者發(fā)病后會導致患者腦血管出現出血等情況,嚴重威脅到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這就需要為患者予以科學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干預。從中醫(yī)角度分析,中風屬于中風病范疇。患者發(fā)病急驟,且癥見多端,具有病情變化速度快等特點,與風之善行數變特點相似,因此名為中風或者卒中。中風患者在發(fā)病后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治療后有一定概率出現不同程度的后遺癥。隨著當前快速發(fā)展的社會形勢,發(fā)病年齡也逐漸趨向于年輕化,威脅著人類生命。中醫(yī)針灸治療對患者病情具有顯著的改善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急性中風患者6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觀察組男14例,女16例;年齡42~75歲,平均(58.6±8.5)歲;病程19~26d,平均(22.3±2.2)d。對照組男12例,女18例;年齡44~75歲,平均(60.2±8.3)歲;病程18~25d,平均(21.6±2.5)d。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年齡42~75歲;(2)均符合急性中風的診斷標準;(3)治療依從性較好;(4)發(fā)病時間在72h以內。
1.2 方法
中醫(yī)將缺血性腦卒中歸屬于“中風”范疇,認為其多因氣血逆亂、腦脈痹阻或血溢于腦所致,是一種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舌蹇不語、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為主要表現的腦神經疾病。并具有起病急、變化快,如風邪善行數變之特點的疾病。從病因來說,中風的發(fā)病原因很多,歸納起來包括虛(陰虛,氣虛)、實(火,痰,瘀)兩個方面。
(1)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治療:具體的治療措施需根據患者癥狀來實施,對于腦出血的患者應立即使用20%的甘露醇125mL,以此降低患者的顱內壓,而對于出現抽搐昏迷的患者應及時為其注射安定、糖皮質激素,根據患者的病情對其進行降溫,另外還需對患者進行抗感染治療。
(2)觀察組應用中醫(yī)內科治療:清開靈注射液分2次與5%的葡萄糖注射液混合后靜脈滴注,連續(xù)治療1個月,并對患者實施針刺治療,其穴位主要有內關、三陰交、人中、委中、風池、極泉等,對于出現語言障礙的患者應加上玉液金津,而對于吞咽困難的患者應加上翳風、完骨,1次/d,留針30min,具有疏通經絡、醒神開腦的作用,但要注意一點頭部針刺的治療方法必須要由專業(yè)醫(yī)師進行操作,以保證其手法及操作的準確性[1]。
2 中醫(yī)治療辦法
2.1 針灸治療
腦中風是由于患者氣血不通所致,而針灸作為中醫(yī)治療的一種。以中醫(yī)基礎理論為指導,可以幫助患者疏通經絡、調和陰陽、扶正祛邪。相關研究表明:針灸不僅對于腦中風急性期效果很好,能夠使得患者及時蘇醒,改善患者的預后,而且對于恢復期或后遺癥期,使用針灸治療還能夠改善腦中風患者的吞咽障礙、肢體疼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縮等癥狀。越早地進行針灸康復干預,越能夠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預后。針灸治療的方法也有很多,對于中醫(yī)經絡范疇的中風,通常采用醒腦開竅、疏通經絡的針法,一般取督脈、手厥陰、少陰經穴。針灸能夠引發(fā)經氣,舒筋活絡,疏通氣血,有效改善經脈情況,同時腧穴四周神經和血管較多,針刺能提高運動神經元活性,增強肌力,調節(jié)患肢血流,改善機體功能,促使肌肉力量恢復,降低功能障礙,有利于中風偏癱的恢復。
2.1.1傳統(tǒng)體針
傳統(tǒng)體針療法治療中風偏癱一般選取四肢軀干的腧穴進行針刺,具有取穴方便、安全、易操作等優(yōu)勢。觀察針刺治療中風偏癱的療效,針刺足三里、三陰交、少海、曲池、血海、涌泉等穴位,有效率為94.2%。觀察針刺治療中風偏癱的療效,選取人中、內關、足三里、血海、委中、曲池、合谷、涌泉等穴針刺,有效率為95%??梢姡槾棠軌驕p輕患者的臨床癥狀,促進恢復。觀察針藥合用治療腦卒中后痙攣性偏癱的療效,2組均給予補陽還五湯,觀察組除口服中藥外,另給予體針治療,觀察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且患側肢體的運動功能、平素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改善更為顯著。
2.1.2基于大腦皮層功能定位的頭針
頭針又稱為焦氏頭針,其創(chuàng)始人和奠基者為焦順發(fā)老先生本是一名外科醫(yī)生,其從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鉆研針灸學,其本能地發(fā)現了大腦病變的穴位與頭皮之間的聯系與規(guī)律,并憑借神經外科的知識背景,經過反復的研究、實踐與總結,于1971年創(chuàng)造性地在頭皮部設定了16個刺激區(qū),針刺各個區(qū)域,對于治療急性腦血管疾病,特別是腦卒中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2.1.3基于神經干刺激的“醒腦開竅”針法
“醒腦開竅”針法經歷近50年的歷史,其由石學敏院士創(chuàng)立。與焦氏頭針不同的是,醒腦開竅針法的思路是從腦卒中的“瘀、風、痰”等病機出發(fā),創(chuàng)造了“從腦論治中風、以取陰經穴為主”相關治則。而基于上述思路,該針法常以內關、人中、三陰交為主穴,再輔之以極泉、委中、尺澤等穴,其中在針刺三陰交穴、極泉穴、尺澤穴及委中穴時強調均以患肢抽動3次為度。而從現代神經系統(tǒng)解剖來看,“醒腦開竅”針法的取穴以及手法與之關系密切。
2.1.4眼針療法
眼針療法是彭靜山老先生經數十年鉆研所首創(chuàng)的通過針刺眼睛周圍穴區(qū)來治療疾病的一種獨特療法,具有激發(fā)經氣,理氣活血,通經活絡的效果,經臨床研討證明,眼針治療中風偏癱確有療效。運用眼針治療中風偏癱,對照組采用陰陽經取穴方法,有效率為69.2%,觀察組額外采用眼針療法治療,主穴選擇上焦穴和下焦穴,配穴隨癥加減:氣虛血瘀加雙側心區(qū);肝陽上亢加雙側肝區(qū)等,有效率為84.6%,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運用眼針治療中風偏癱,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體針治療,有效率為66.7%,觀察組采用常規(guī)體針加眼針療法治療,有效率為86.7%,且觀察組的各項療效評分均較對照組增高,說明眼針治療中風偏癱療效顯著。
2.1.5電針療法
電針療法作為一種新興的針灸治療方法,在針刺得氣后,通過電刺激增強針感,可有效減輕顱內炎癥反應,有效調控血清炎癥因子表達,抑制腦細胞凋亡,減輕腦水腫,改善腦血液循環(huán),改善缺血再灌注損傷,保護血腦屏障,改善神經功能缺損,改善中風偏癱預后。傅勤慧等用電針治療中風后偏癱,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電針治療+康復訓練)和對照組(康復訓練),治療組治療后療效評分及證候改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電針可以促進中風后偏癱患者癥狀改善。電針治療可改善中風偏癱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對中風偏癱的治療具有確切療效。
2.2 中藥治療
(1)氣虛血瘀型:氣虛血瘀型的腦中風患者臨床表現為面色蒼白、氣短乏力、口角流涎、常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腫脹等。通??梢圆捎醚a陽還五湯加減治療,組成有黃芪、赤芍、川芎、當歸、地龍、桃仁、紅花。其中黃芪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利尿消腫的功效,為益氣補脾之良藥;赤芍的作用是清熱涼血、散瘀止疼;川芎則被稱為血中之氣藥,有著行氣開郁、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當歸為補血之圣藥,可治療血虛引起的疾病;地龍的功能是清熱平肝、通經活絡;桃仁、紅花有活血化瘀的功效[2]。
(2)風痰阻絡型:此病病機在于肝風夾痰、上擾清竅、氣血逆亂、腦脈痹阻、經絡不暢,通常采用息風化痰、活血通絡的方子予以治療。根據病情變化加減治療,在病情變化較快或進行性加重的急性期,有突出的風證表現,可加入鉤藤、石決明、珍珠母,用以平肝息風;若出現舌質厚膩或者嘔逆痰盛,可加以茯苓、陳皮、桔梗來祛痰燥濕;對于痰濁久郁、舌質紅、舌苔黃的腦中風患者,可加黃芩、梔子、瓜蔞、天竺黃,達到清熱化痰的效果;若患者的瘀血比較嚴重,伴有心悸胸悶、舌質暗紫或有瘀斑,加以桃仁、紅花、赤芍等活血化瘀的藥材;若有頭暈、頭痛較明顯的癥狀,加上菊花、夏枯草來平肝清熱。
(3)陰虛風動型:腦中風患者若有眩暈耳鳴、手足心熱、咽干口燥、舌質發(fā)紅、身體消瘦、少苔或無苔、脈弦細數的癥狀,在中醫(yī)上屬于陰虛風動型。治療該類疾病的原則是滋陰息風,常用育陰通絡湯或鎮(zhèn)肝熄風湯加減治療。
3 結果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兩組治療前生活質量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4 討論
中風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在患者發(fā)病后會導致患者腦血管出現出血等情況,嚴重威脅到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這就需要為患者予以科學有效的治療和護理干預。從中醫(yī)角度分析,中風屬于中風病范疇。患者發(fā)病急驟,且癥見多端,具有病情變化速度快等特點,與風之善行數變特點相似,因此名為中風或者卒中。中風患者在發(fā)病后具有較高的致死率和致殘率,治療后有一定概率出現不同程度的后遺癥。隨著當前快速發(fā)展的社會形勢,發(fā)病年齡也逐漸趨向于年輕化,威脅著人類生命。
目前中醫(yī)內科治療已經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患者的治療中,中醫(yī)認為引發(fā)中風的因素較多,其病情發(fā)展迅速,主要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同時再加上患者憂思惱怒、飲食不節(jié)致使其血氣運行受阻、陰虧余下、血隨氣逆,進而導致患者半身不遂,猝然的情況。急性中風主要與熱、痰、淤、毒有關,其通常發(fā)生于患者休息時,雖然看似與熱、淤、毒等無關,實則有很大關系。
本次研究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應用中醫(yī)內科對患者進行治療,治療中應用清開靈注射液,該藥物為中成藥,其成分有梔子、水牛角(粉)、板藍根、金銀花、珍珠母(粉),其中梔子性味苦、寒,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的作用;水牛角性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的作用;板藍根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利咽的作用;金銀花性味甘、寒,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作用;珍珠母性味咸、寒,具有平肝潛陽、定驚明目的作用。輔以依地酸二鈉、硫代硫酸、膽酸等能達到清熱解毒,化痰通絡,醒神開竅的功效?,F代藥理研究表明,清開靈注射液對腦組織具有保護作用,并且還具有抗肝損傷的作用。在此基礎上對患者進行針刺治療,主要穴位有內關、三陰交、人中、委中、風池、極泉等,也可以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情選擇合適的穴位實施針刺,可有效降低患者神經功能的損傷,進而有效改善其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3]。
5 結束語
中風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臨床疾病,尤其是患者處于中風的急性期時,會有一定概率導致患者出現腦血管出血、偏癱等癥狀,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患者死亡[1]。所以,在患者出現急性期中風需要第一時間進行治療和干預,控制患者病情,改善患者預后水平。
參考文獻:
[1]邱萬紅.中風急性期應用中醫(yī)護理配合針灸治療的效果[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7,17(36):274-275.
[2]榮鐵成,劉紅杰,忻菲菲.急性缺血性中風早期中醫(yī)藥康復療法臨床觀察[J].河北醫(yī)藥,2019,41(14):2196-2198.
[3]王美榮.早期介入中醫(yī)理療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的臨床療效觀察[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9,19(53):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