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國華
“九九重陽,登高吃糕”,重陽節(jié)吃重陽花糕,是我家鄉(xiāng)的一大習(xí)俗。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我家只能自己動手做重陽糕了。
重陽糕又稱花糕、發(fā)糕、五色糕。母親做的重陽糕,花色繁多,口感松軟。做重陽糕,看似簡單,實則費時費工。平日里,母親忙于田間勞作,沒有時間蒸糕??墒且坏街仃?,無論多忙,母親都要蒸上一籠重陽糕,表達對家中老人的孝心和盼子女百事俱高的祝愿。
重陽節(jié)前一天,全家忙開了,有的磨米粉,有的磨赤豆,有的熬豆沙。母親用溫水將比例適當(dāng)?shù)呐疵追?、粳米粉倒入面盆中,拌成均勻的混合粉,反?fù)揉搓摔打成粉團。反復(fù)揉搓摔打得越筋道,蒸出來的花糕就越上口。這是做糕中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馬虎不得。調(diào)和的米粉也有講究,既不能太干,也不可太濕,半濕半干最好。
重陽節(jié)那天,母親早早地起床,取出蒸籠,先在籠底鋪上一塊濕紗布,放入一半米粉用竹片刮平,然后將熬制的豆沙均勻地撒在上面,接著把剩下的一半米粉放入,待米粉放滿后,再用竹片輕輕刮平,最后撒上紅棗、芝麻、葡萄干等配料,就可以上灶蒸了。
土灶的柴火旺了,蒸汽氤氳繚繞,縷縷香味彌漫著灶間,不一會兒,重陽糕便新鮮出鍋了。母親將剛出籠的重陽糕放在鋪著冷布的桌上,稍待冷卻,再灑點冷水,取下籠底的熱紗布,把糕切成方方正正的形狀,最后將五顏六色的紙剪成三角形的小旗,插在糕面上。
五彩繽紛的小旗,承載著安康、福壽、高升的祝福。母親堅定地認為,重陽糕上插面小旗,意味著登高臨風(fēng)。如果少了這面小旗,重陽糕的民俗含義就少了許多。據(jù)民間習(xí)俗,九九重陽因“九”與“久”同音,有長久長壽之意,故重陽節(jié)敬老、登高插茱萸,以求長壽。又因“糕”與“高”諧音,重陽節(jié)不能登高而吃糕,取其“步步升高”“年久壽高”的吉祥寓意。
新出鍋的重陽糕,鮮艷可愛,精致小巧,令人垂涎欲滴。重陽糕剛出鍋,我便嚷著要吃。母親笑了,輕聲說:“重陽糕是敬老糕,你先送幾塊糕給爺爺奶奶吃,然后我們才能吃?!蔽移炔患按啬闷饚讐K重陽糕,送去爺爺奶奶的房間。
送糕回來,母親將切好的糕片貼在我的額頭上,口中念念有詞:“吃了重陽糕,步步都升高。”母親很重視重陽節(jié),她認為老人在這天吃了重陽糕,就能年高體健、安康長壽;孩子吃了重陽糕,就能百事俱高、平安健康。這也是母親重陽蒸糕的本意,無論多忙,母親都要蒸重陽糕,圖的就是這個吉利。想必天底下的母親,都有這樣的心愿吧。
當(dāng)一盤盤插著五顏六色小旗的重陽糕端上餐桌的時候,我笑了,母親也笑了。母親蒸的重陽糕,外形好看,蓬松香甜,咬一口,又酥又軟,那香噴噴的味道便彌漫唇齒間。紅棗、芝麻等干果特有的香氣,混著豆沙的香甜和糯米的軟糯,席卷著味蕾,令人回味無窮。
母親每年都要蒸上幾籠重陽糕,除了給爺爺奶奶送一份外,還會送給村里長輩和孤寡老人嘗嘗,讓老人們感受到重陽節(jié)的氣氛。
重陽節(jié)是中國人的節(jié)日,也是中國人的福氣。吃著母親做的重陽糕,我感受到了濃濃的孝心和甜甜的愛意。我從母親身上感悟到了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那種孝與愛的延續(xù),是溫暖,是幸福,也是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