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進
逆向思維是人們對司空見慣的似乎已成定論的事物或觀點反過來思考的一種思維方式。 太極拳作為中華武術的一部分,每當人們提及它,就會想到以小勝大,以柔克剛,以弱勝強,以靜制動,以及用意不用力,四兩撥千斤等等,這些描述是太極拳的主張和思想,即是反常理論,是常人的反向思維。
太極拳以中國傳統(tǒng)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老子《道德經(jīng)》里自然無為、過猶不及、以柔克剛、“反者,道之動也”“弱者,道之用也”的道家反向思維的觀點,既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哲學基礎,也是指導太極拳以靜制動、以柔克剛、欲發(fā)先蓄的反向修煉的法則,引申出動靜、剛柔、進退、虛實、功放等對立統(tǒng)一的多種運動形式,形成了太極拳的獨特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思想。
在這種理論指導下,我們練拳盤架的時候,多用意念指導形體運動,時刻注意形和意的反向運動。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情況下身體會下意識做到自然反應,比如在劃船的時候意念指揮要讓船向前行走,我們的雙手就會向后劃動船槳;比如搬起重物的時候,意念指揮要雙手用力向上搬起,身體必須向下用力等等。 再例如練拳時的太極拳起式,雙手向上掤起,意念帶動身體向下沉落,當起式雙手向下按時,意念帶動身體向上頂起,仿若神龜出海,水落石出。 因此太極拳以松柔和全身完整之勁見長?!坝星凹从泻?,有左即有右,有上即有下”形體對拉拔長,時刻用練拳的五條標準來檢驗自己,中正安舒,均勻圓活,虛實分清,動作輕靈,上下結合。太極拳的動作輕靈圓活,似行云流水,靜水慢流。因此掌握太極思維,只有理解理論基礎、改變思維模式,才能有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科學的鍛煉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練習效果。
在太極推手練習中要時刻注意做到以柔克剛、以小勝大、隨屈就伸、舍己從人、引進落空等,太極拳的一招一式都包含深刻的道理。意念不是對外,而是內(nèi)斂,內(nèi)氣下沉,以保養(yǎng)自身內(nèi)臟,舒松關節(jié),開啟氣機,以身體極柔軟為最高境界。推手訓練的時候,時刻注意不要用手去接對方來的力,要把意念放在自己的后面。自身的整合速度要比對方快,正是太極拳常說的“彼不動,我不動,彼微動,我已先動”,下面帶動上面,左邊帶動右邊,或右邊帶動左邊,里面帶動外面,都是相互對應的關系。想象身體有個虛無的圈,是思想意識的貫穿,而不是在形體上動手動肩。比如意念想象頭向前,感覺有個拋物線向?qū)Ψ筋^頂拋過去,這樣才有威懾力。 《太極拳淺說》言:“太極拳以不先發(fā)動為主,遇敵來擊,先以化勁化之,待其不穩(wěn),從而擊之則用發(fā)勁?!焙蟀l(fā)先至,避實就虛,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則必勝。
老前輩們說拳好學,勁難求。有形有象好學,無形無象難練。拳,不是練出來的,是悟出來的。這里悟就是在心意上多加揣摩,經(jīng)過長期松柔、輕靈、沉穩(wěn)的盤架子,在松、輕、靈及思想意念上多下些功夫,才能逐漸悟到一些太極拳的道理。太極拳的用意不用力最能體現(xiàn)出太極拳智慧所在,也是我們學練的無形無象的內(nèi)在的思想意識,只有身心力行,轉變思想意識,從欲快先慢、欲剛先柔、欲動先靜、欲制人先從人、欲神明先虛靜等反向入手修煉,才有可能達到其終極目標。
由此可見,太極拳運動方式是一種符合宇宙自然規(guī)律和人體自身規(guī)律的運動方式,是一種復歸于嬰兒,復歸于無極的反向思維運動方式。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