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娟
【摘? 要】本文主要從初中化學課堂情境教學遵循的原則、實施情境教學的策略兩方面闡述了初中化學課堂情境教學。重點從創(chuàng)境導課,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創(chuàng)境悱憤,推進課堂高潮;創(chuàng)境質疑,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三個角度論述、舉例說明初中化學課堂情境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發(fā)揮學生教學主體地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等方面的優(yōu)點和可實施性。
【關鍵詞】情境教學;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8?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0493-2099(2021)30-0170-03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Situational Teaching in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Tianjin Nankai Middle School Binhai Eco-city School,China) LI Sujuan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from two aspects: the principles followed by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and the strategy of implementing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Focusing on creating environment to guide lessons to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creating environment to be angry and promoting classroom climax; creating environment questioning and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hinking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giving examples to illustrate junior high school chemistry classroom situational teaching to mobiliz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teaching , Improve the advantages and implementability of classroom teaching efficiency.
【Keywords】 Situational teaching; Chemistry subject; Core literacy
《義務教育初中化學課程標準》提出:“真實、生動、直觀而又豐富的學習情景,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化學知識?!被瘜W作為一門自然學科與社會生活、生產有著緊密的聯系,為初中化學課堂提供了豐富的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素材。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要遵循的原則
(一)積極性原則
在人們的潛意識里,“化學”指代的含義除了“是一門學科”之外,就是“有毒有害”“爆炸”。為了讓學生能夠在化學學科啟蒙學段樹立科學正確的化學觀,教師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所選素材應該是化學學科知識服務于社會生活的,化學學科推動社會生產水平提高的,化學學科有利于新材料、新能源、環(huán)保等具有積極性的素材。引導學生在教學情境中能夠體會到化學在身邊方方面面起到的積極作用,客觀認識評價化學對社會發(fā)展的重大貢獻。
(二)趣味性原則
教師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的根本目的就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我們在選擇教學情境的時候,涉獵范圍要廣泛,只要是與將要學習的知識相關的、學生感興趣的素材——趣味實驗、歷史故事、前沿科技新聞等都可以經過加工用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三)探究性原則
為培養(yǎng)學生“實驗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這一化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我們要創(chuàng)設探究性的教學情境,提高學生課堂教學的參與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二、實施情境教學的策略
(一)創(chuàng)境導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情境導入能讓學生明確我們即將學什么,為什么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投入學習過程中,提升課堂學習效率。
1.利用實驗導入
在九年級化學上冊“物質的變化與性質”一課教學中,課前給學生布置預習小實驗。學生利用廚房中的物質——純堿(或小蘇打)、水、白醋進行家庭小實驗,分別將純堿(或小蘇打)加入一定量水、白醋中,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上課時,教師先讓學生交流討論自己在實驗過程中觀察記錄的實驗現象、實驗操作中的所得所思,教師繼而設問:“將純堿(或小蘇打)加入水中、加入白醋中這兩種變化在本質上有什么區(qū)別?我們如何定義這兩種變化?”
家庭實驗導入新課,讓學生在課前就從身邊最常見的物質入手,這樣他們能夠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把抽象的化學基礎知識轉化為更易理解的生活現象,為學生從直觀到抽象認識、歸納化學基礎知識搭好橋梁。
2.利用化學發(fā)展史料導入
教師可以給學生講述化學史上膾炙人口的故事和傳說,比如化學家的奇聞軼事、化學發(fā)展史上里程碑式的研究進展、重要發(fā)現的來龍去脈等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導入新課。利用化學發(fā)展史料導入新課,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化學發(fā)展過程中科學研究的艱辛與柳暗花明的欣喜,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精神。
例如,在講解“元素周期表”時,給學生講述“類鋁”——鎵的發(fā)現。1875年法國化學家布瓦博德朗發(fā)現了一種新元素,命名為鎵,并公布了自己測得的鎵的一些性質。不久門捷列夫給他來信:“……鎵就是我預言過的類鋁,比重在5.9左右,而不是4.7……”布瓦博德朗感到很震驚。門捷列夫第二次來信時固執(zhí)地說:“鎵的比重應該在5.9~6.0,也許您的那塊不夠純?!北局鴩乐數目茖W態(tài)度,布瓦博德朗提純后多次重新測定,終于承認鎵的比重為5.9而不是4.7。門捷列夫為什么在沒有見到過鎵的時候對自己的推測這么有信心呢?通過化學故事情境,讓學生對門捷列夫的神奇預測能力產生強烈的好奇心,迫切希望通過學習弄明白門捷列夫言之鑿鑿的依據是什么。
利用學生愛聽故事的心理特點,適當引用一些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化學小故事導入新課,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寓教于樂、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利用其他學科知識導入
利用其他學科相關知識導入化學新課,使學生感受到學科融合的魅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學科均衡發(fā)展。
例如,在講解“金屬材料”一課時,用歷史學科知識導入。教師設問:同學們,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使用的材料經過了哪幾個重要的時期?學生一聽化學教師居然要講歷史,教師的“跨界”必然會引起學生的熱烈回應——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教師繼續(xù)補充完善——石器→青銅器→鐵器→鋁和鋁合金→鈦和鈦合金。為了沖擊學生的感官,此時還可以播放電影《拿破侖情史》中拿破侖加冕的片段——鋁制皇冠,學生產生疑問:“為什么不用金皇冠,而用廉價的鋁做皇冠呢?”教師進而歸納:“人類進化史中使用的工具材料多為金屬材料,金屬材料有哪些優(yōu)點?人類對不同金屬材料的使用是偶然現象還是蘊含著一定的化學原理呢?”學生一定也亟待用化學原理來解釋歷史上人類制造工具使用的材料的演變原因,從而提高學習興趣。與其他學科知識的融合,有利于全面塑造學生的認識觀,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4.利用學科發(fā)展前沿導入
利用學科發(fā)展前沿新聞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就是把學習內容與當前學科發(fā)展前沿聯系起來,充分利用學生關心熱點事件的心理,將化學學科發(fā)展前沿事件巧妙地引入課堂中。例如,在講解“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這一課時,可以用PPT展示由南開大學承辦的“中國化學會第一屆全國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學術會議”的相關新聞。介紹會議主題:面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二氧化碳化學,旨在全面展示二氧化碳化學領域取得的最新研究進展和成果,深入探討二氧化碳化學領域所面臨的的機遇、挑戰(zhàn)和未來發(fā)展方向,以推動學科發(fā)展和進步,最終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二)創(chuàng)境悱憤,推進課堂高潮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本褪钦f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主動思考的興趣,讓學生開啟活潑的心靈、生動的智慧,能夠獨立思考。創(chuàng)設懸念情境,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讓他們在“迷惑不解”“摸不清老師套路”的感覺中激起思維的火花,激發(fā)他們學習新知識的欲望,從而達到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習熱情的目的。
在講解“分子和原子”這一課中,通過實驗探究、總結歸納了分子(微粒)的基本性質之后,一般就會進入課堂練習環(huán)節(jié)的習題中。但是,此時多媒體中忽然傳出了吟誦“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薄皷|風撲酒香,吹醒殊鄉(xiāng)愁”的聲音。學生的好奇心馬上就被喚醒了:“咦?這跟我們學的分子、原子有什么關系?”在好奇心的驅動下,學生就會主動追究梅花香、酒香到底跟分子的什么性質相關,嘗試用分子的性質解釋“暗香來”“撲酒香”,從而加深了對“分子總是在不斷運動著”的理解。
(三)創(chuàng)境質疑,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有從眾心理,認為教師講的都是對的,缺乏自己獨立思考提出問題的主動性。我們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應該考慮如何幫助學生明確質疑點,引導他們從化學基礎知識、原理、規(guī)律等處大膽思考,大膽質疑,提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在“氨水使酚酞溶液變紅”這一實驗中,用Y形管代替燒杯做實驗,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得出濃氨水中的氨分子運動到酚酞溶液中無色酚酞溶液變紅這一結論。教師可提出引導性問題:“酚酞溶液中的酚酞分子運動嗎?”學生根據已學知識得知酚酞分子也是不斷運動的,那么為什么酚酞分子沒有運動到濃氨水中使溶液變紅呢?教師自然可以引導學生拓展延伸:“不同分子的運動速率不同,分子的性質由于分子種類不同而不同?!蓖ㄟ^質疑,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有積極意義。
三、結語
綜上所述,由于化學與社會生活、生產聯系緊密,在初中化學課堂上實施情境教學具有較強的可行性。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將即將教授的化學知識與身邊的化學、社會熱點問題、化學學科發(fā)展前沿等領域聯系起來,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熟悉、有趣的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關心課標、教材、習題,更要關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不斷充實自己,以便創(chuàng)設出足量、優(yōu)質、有效的教學情境。
參考文獻:
[1]林美鳳.化學課堂教學的全程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責任編輯? 李?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