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運 袁穎詩
內容摘要:《美學原理》立足于審美實踐,闡述了人類審美活動中的一系列問題及其規(guī)律,是一門集文學、哲學、歷史、心理、藝術、美學等學科于一體的高校文科必修課程,其課程涵蓋學科的廣泛性,為新時代人格美育融入《美學原理》課程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與廣闊的平臺。新時代人格美育旨在塑造和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擁有良好地自我調節(jié)情緒的方式等等。人格教育是新時代下《美學原理》課程思政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必然選擇之一。
關鍵詞:人格美育 課程教學 課程思政
《美學原理》是以培養(yǎng)學生在生產(chǎn)活動中立足審美與審美關系,從自然、藝術、社會風俗、人情等等中發(fā)現(xiàn)美、感受美和體驗美。對于受教育者來說,首先要學會欣賞美,才能更好地創(chuàng)造美。通過相關的研究與實踐表明,美育對于人格美育的教化是無功利性、非實用性,美育影響人格,是在一種愉悅、自由和輕松的氛圍下實現(xiàn)的,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下嚴肅地說教以達到個人道德和品質的建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院老教授們的回信中指出,在新時代“做好美育工作,要堅持立德樹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盵1]
一.《美學原理》課程在人格美育教學中的意義
2019年3月國家教育部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到:“高校美育要以藝術教育的改革發(fā)展為重點,緊緊圍繞高校普及藝術教育、專業(yè)藝術教育和藝術師范教育三個重點領域,大力加強和改進美育教育教學。”[2]這一舉措為高校發(fā)展美育的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將人格教育融入《美學原理》課程,形成人格美育,并加強專業(yè)課程的思政教育改革,從美學的角度看,豐富了新時代教育的文化內涵。課程內容將結合《美學原理》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現(xiàn)當代藝術大師的人生經(jīng)歷等進行甄選,以提升學生的愛國愛黨、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思想道德素質為目標,從而提升人格教育與美學相結合的教學水平。
(一)有助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顆紐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立足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時代新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也提出要“以美育構建審美的人”。當今受快餐式文化的影響,學生更傾向于追求“短暫式”、“爆款式”、“國際式”的文化,對于各種文化中“美”的追求與鑒賞則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人必須有一個純凈的心靈和高尚的品格,能夠在未來變化多端的國際環(huán)境與形勢中,高度保持著正確的審美觀,能夠抵制不良文化的誘惑?!耙悦烙恕弊⒅貙W生人格與心靈的塑造,符合當代高校思政課程的教學改革,也為學生“扣好人生第一顆紐扣”奠定了心理基礎。
(二)有助于學生“讓青春在時代進步中煥發(fā)出絢麗的光彩”
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重要講話提到:“立德樹人,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在全國教育戰(zhàn)線引發(fā)熱烈反響。[3]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綜合型人才是全球化培養(yǎng)目標的趨勢,全面發(fā)展的人需要“德才兼?zhèn)洹薄?档略f:“美是道德的象征”,足見“美與德”存在密切的關聯(lián)。一個人需要懂得“美”才能做到以德待人,美育的過程就是“立德樹人”,通過美學課中飽滿的“情與真”的熏陶,讓學生感受到社會的冷暖、生活的酸甜、生命的珍貴、責任的意義等等,人格美育也是讓學生認識自己,懂得感恩,懂得真善美,傳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時代精神和愛國精神。
(三)有助于學生“讓青春之花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個體實踐,而人格美育強調學生的自覺性。由于審美教育在我國還沒有強制性的要求,它更偏向于法律之外的道德約束,主要是對學生精神和品行上的熏陶,所以,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學生自覺地把“美”內化到自己的日常行為舉止中。通過對理論部分的不斷疏導和人格美育的教化,最后起到增進學生學習動力強化學生自主性學習的目的。
以往的《美學原理》課程,可能只注重于對審美對象的分析,或以嚴酷的眼光、客觀的態(tài)度來看待對象。如果說,這樣一種客觀的研究方法非常適宜于哲學的沉思,那么,它絕不適宜于美學的思考。對人格美育與《美學原理》課程的教學改革進行分析,可以彌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讓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出現(xiàn)實價值,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育體系。
二.當前高?!睹缹W原理》課程的不足之處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教育擺在優(yōu)先發(fā)展的戰(zhàn)略位置,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4]一般而言,人格美育分兩塊,包括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運用主體和客體分類方法,發(fā)揮在大學期間除了家庭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對學生人格的重要影響力。
一方面,忽略了人格美育在《美學原理》課程中的重要性。
當前,部分高校對于人格美育的課程往往會放在思政課上,對于學生的思政教育更多地會通過歷史、政治等等方面進行教化。大部分學生對于上思政課的第一反應就是要被控制思想,被控制行為,從而會產(chǎn)生抵觸心理,使得思政課的教學效果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tài)。
在《美學原理》課程中滲入人格美育是響應了新時代下課程思政改革的步伐?!睹缹W原理》課程注重培養(yǎng)學生在審美活動中用思辨的方式分析審美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感受美的實質,探究美的規(guī)律,從而指導學生在生產(chǎn)活動中了解美的真諦、理解審美的含義、感受美的意義。融入人格美育的《美學原理》課程為學生提供了一種人生觀的教育,不僅僅學習美學原理的專業(yè)性知識,他們可以運用美學課上的人生觀作為一種參考,從而形成自己的審美觀去審視社會上的美,這也是實踐美學的要求。在課堂中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的發(fā)展,以潤物細無聲地方式傳授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得學生自己體會和領悟“人”、“人格”的重要性,主動地接受人格美育的洗禮,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另一方面,缺少對人格美育在《美學原理》課程中的研究。
目前,學術界對于人格教育與美學課程聯(lián)合的研究甚少,相關的課程思政教學十分不足,尤其是對于大學生在美學課程上引入人格美育的研究微乎其微??梢?,我國人格美育模式的研究現(xiàn)狀和不足,高校對于思政教育和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視度都還不夠明顯。
教師在課堂上為了完成原先設計的教學計劃,往往會忽略了人格美育的重要性。對于思政教育與專業(yè)課程的融合,由于缺乏專業(yè)性的指導,清晰的教學安排,明確的教學目標等等,導致人格美育模式?jīng)]有明朗的方向,仍處于一種探索的階段。這就需要學術界加大對人格美育模式的研究,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與教學內容,劃定人格美育的范疇,確定人格美育的評價體系等等,指導高校全面進入課程的思政改革,并且重視對學生人格的塑造與培養(yǎng),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可見,新時代人格美育與《美學原理》課程的教學改革舉足輕重。我們要堅守立德樹人的教育原則,從高校思政建設與改革的角度出發(fā),以美學下各個專業(yè)建設為基地,以此展開教育實踐,從而將人格教育與《美學原理》聯(lián)系在一起,健全學生的人格、提升學生的思想品德、發(fā)揚文化自信的思想情懷,為構建和諧高校、和諧家園、和諧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的人才。
三.新時代人格美育與《美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策略
在《美學原理》課程教學改革中,我們要把握美育最核心的意義和價值,即學生綜合素養(yǎng),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而這樣的一種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的塑造需要我們了解藝術的知識和技能,需要我們有體驗、欣賞美和藝術的能力。所以,在改革中結合新時代下的時代精神與民族精神,充分地挖掘和探討課程中的美育元素,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堅決把教學改革落到實處。
(一)加強各高校的資源共享,重視學生的人格美育
各高校之間可以共同探索新時代下人格教育與美學課程的融合,挖掘《美學原理》中人格美育的思政元素,即可以從學生自我意識、情緒調節(jié)、合作意識等等方面與《美學原理》的教學進行交融互通。在美學課程中,擁有著不同流派的藝術風格、不同行業(yè)的藝術美、不同時代的作品分析、各種審美心理的分析,對丑的理解等等專業(yè)知識,在基礎上我們融入人格教育。以不同的藝術大師的自畫像為例,融入自我意識的教育,即認識自己、完善自己、發(fā)展自己;以審美心理為例,融入情緒調節(jié)的教育;以不同行業(yè)的藝術美為例,融入合作意識教育。通過各高校的通過共同合作,各專家學者給予專業(yè)性的指導,重視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
各高校還可以分工合作,把《美學原理》分為五個部分去研究,即文、哲、史、心理和藝術。各高校通過發(fā)揮自己的某一領域的專業(yè)性,一方面可以更徹底地去剖析《美學原理》的教學內容,以此形成自己的特色,另一方面可以融入人格美育,進行教學改革,以點帶面,促進本專業(yè)的其他科目共同發(fā)展與改革。隨即,將各高校研究的部分進行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由此,各高校既有自己的特色部分,又有一套完整的教學體系,實現(xiàn)“雙贏”的局面。
(二)學院召開教學研討會,創(chuàng)新《美學原理》課程的教學模式
學院要發(fā)動《美學原理》、《文化傳播學》、《文化產(chǎn)業(yè)管理》等教學團隊,在專業(yè)教育課程內容中,設立專章,并在案例教學、小組討論、調查分析等環(huán)節(jié),融入人格教育、個人道德和品質、審美能力、美感教育等專題教育,課程形式可以采用主題演講、辯論賽、小組討論、案例分析等途徑,加強學生的道德情操、健全人格的建立,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校園的文明和諧。
《美學原理》課程可以加強討論式與線上線下結合式的教學模式的運用。在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的講授式模式中,往往會忽視以學生為中心,缺乏與學生進行互動與交流。而人格美育中,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擁有健全的人格,包括良好地社交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等等。所以,在學校我們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fā)展。討論式可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比如:在講授“審美主體”這一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給學生小組討論或合作的機會,讓學生可以自主欣賞作品,主動討論。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首先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其次要學會傾聽和接受他人的觀點,最后,整合自己與他人的觀點形成新的想法。線上線下式教學讓學生通過在線上完成預習與思考,對整個課程的教學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對不懂的知識查閱一定的資料,從而更好地在線下的課堂中留有更多的時間給學生自主討論。學院要協(xié)調各方面的作用,建立課程思政的體制機制,制定和完善人才培養(yǎng)方案,組織實施優(yōu)秀教師的示范公開課,開展一系列的師資培訓,保障課程思政的教學質量。
(三)開展多樣化的審美主題活動,豐富《美學原理》課程教學方法
在新時代教學改革的背景下,學校應該開展多樣化的審美主題活動,比如:爭取分批讓學生體驗“最美人物”頒獎典禮、音樂會、畫展等的現(xiàn)場,或是利用多媒體等技術組織學生觀看直播。還可以創(chuàng)新教學地點,把教室轉移到學生活動中心,比如:畫室、琴房等,保證學生有創(chuàng)作和表達自己的機會,讓學生從創(chuàng)作者表達自己,認識自己。甚至可以開展相關的專題講座,比如,邀請現(xiàn)代美學教授、地方“最美人物”、“廣東好人”等等具有“美”的代表人物,讓學生從學者、英雄人物或是普通老百姓中喚起心靈深處對真、善、美的向往。
杜衛(wèi)教授曾提到:“‘全面提升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是國家對新時代學校美育的要求,要達到這一要求,首先應解決教師轉型的問題?!盵5]教師是教學改革的關鍵。教師要在上課前準備好相應的教學內容,首先要尋找相應的案例支撐人格美育的內容。其次,要練習自己的語言表達,避免生搬硬套的說辭或是尷尬的笑場。利用扎實的理論基礎對“美”的形象進行分析,通過生動地語言進行傳遞,使學生感受到“美”背后的文化意蘊與精神面貌。在教學安排上,人格美育的內容是基于《美學原理》課程的知識,教師首先要把《美學原理》課程的知識講授好后,根據(jù)需要引入人格美育的內容,要把握好時機與深度,才足以吸引學生。若在一開始就強調人格美育,那么會引起學生的不適,也會被誤認“刻意說教”,甚至讓學生無法捉摸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會使教學效果大大下降。教師對于人格美育的滲入要采用“相隨相伴”式的教學方法,即人格美育一直陪伴著,但有需要時拿出來講一講,不需要時先放一放,點到為止,起到暗示作用即可。
綜上所述,把人格教育引入美學的教學體系中,加強專業(yè)課程的思政建設與改革,提高學生的思想和政治成熟度,運用對美學的學習,提升審美能力和完善人格品質。通過優(yōu)秀的文化作品,拓寬學生的審美來源,感受優(yōu)秀文化的奧秘,并在美的陶冶下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終達到通過輕松、愉悅和自由的方式實現(xiàn)人格美育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新華網(wǎng).習近平給中央美術學院老教授的回信[N].[2018-8-30].http://www.xinhuanet.com/2018-08/30/c_11233
55797.htm.
[2]教育部.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N].[2019-3-29].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
-10/21/content_5442890.htm.
[3]人民日報.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wèi)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重要講話在全國教育戰(zhàn)線引發(fā)熱烈反響[N].[2020-09-24].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4/content_5546568.htm.
[4]中國共產(chǎn)黨新聞網(wǎng).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N].[2020.8.31].http://cpc.people.com.cn/n1/2020/0831/c64094-31843368.html.
[5]杜衛(wèi),李制,鄭欣.新時代高校美育的規(guī)律特點與實施路徑——杜衛(wèi)教授訪談[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3):90.
基金項目:2020年廣東省教育廳“華南師范大學-南方日報社校外實踐教學基地”項目(GD20JG015)階段性成果;2018年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華夏美學游范疇的審美空間研究”項目(GD18CZW03)階段性成果;華南師范大學2020年“高等教育教學研究和改革項目”(課程思政)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華南師范大學城市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