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寒識松柏,暮冬又一年。時光如白駒過隙,眨眼便逝。正如朱自清先生說的:“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日子便從凝然的雙眼中過去。”每個人從童年的少不更事,青年的意氣風(fēng)發(fā),中年的奔波忙碌,老年的閑適清靜,細(xì)品走過每一步都是如此匆匆。“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時間已過臘八,離年的日子越來越近,還是沒聞到一點年的味道,唯一有感覺的就是街上點綴起各式各樣的裝飾彩燈。經(jīng)常聽人們提起過年,都說越來越?jīng)]意思了。沒有了那時候美味精做細(xì)品,沒有了那時候攤場紅火熱鬧。究其原因,我認(rèn)為商業(yè)的發(fā)達(dá)讓無數(shù)的商家提前預(yù)知你的年貨需求,不用讓人們提前籌備辛勤勞作,少了過程的愉悅;生活的富足讓你不再因為味蕾的滿足讓你回味無窮,人們說現(xiàn)在天天吃肉日日過年,不再稀罕于過年的美味佳肴;工作忙碌人們無暇聚集,過年中的大團聚總是缺你少我,即使草草一見也是酒醒各在各家,逐漸產(chǎn)生了人情的淡薄。我是20世紀(jì)70年代生人,經(jīng)歷了農(nóng)業(yè)合作社到包產(chǎn)到戶、計劃經(jīng)濟到市場經(jīng)濟的轉(zhuǎn)變,所以對過年也是有著深刻的記憶。
生豆芽做豆腐
生豆芽和做豆腐是過年的兩件大事,因為豆芽生長慢,所以要在做豆腐前就得忙著行動了。選擇好豆子,用熱水泡開,然后倒入盆里放在鍋頭(靠灶火的那邊炕頭,因為那里離灶里火煙近溫度高),上面蓋上厚厚的被子,不覺間豆芽便擠破皮冒出頭來??傆浀迷诨璋涤蜔粝?,一家人擠在一起玩著撲克搗著閑話,女人們則跪在炕上用溫水辛苦地清洗著豆芽,然后將水濾出,抹平成長的豆芽壓上高梁稈編的鍋蓋重新蒙上被子放在鍋頭。日復(fù)一日地重復(fù)著清洗,豆芽茁壯地成長,盛放豆芽的盆也從小換中到大,最后長粗變長褪毛根后就放在地下的小水缸里,隨吃隨撈,是過年細(xì)燴菜里主要的食材。
做豆腐比較繁瑣,前一天晚上就將豆黃(豆子去皮)用水泡上,第二天一早就擔(dān)著去磨坊加工,那個時間段比較緊,所以得排隊。最早沒有電磨,就在有磨的鄰居家手工推。兩個人合力推,一個人在磨旁不停往磨眼里填豆子和水,然后將磨出的豆糊用勺子舀進(jìn)桶里。隨著一圈圈地推磨疾走,磨盤上隆起的豆子逐漸下降減少,推磨的人也是精疲力盡。一個朋友有次談?wù)撈鹦燎诠ぷ鞯貌坏街赜玫娜?,說就像蒙著眼推磨的驢,總感覺走了千里萬里,但睜開眼一看還在原地踏步,很生動的比喻。后來電磨推廣了,再后來又有開著小四輪拉著小電磨上門服務(wù)的,人們就方便了很多。等擔(dān)著滿桶豆糊回了家,已是日近中午,忙著將磨好的豆糊裝進(jìn)密密的白布袋里,然后放在大盆上面形如梯子的豆腐架上,用力將汁擠出,渣子便留在袋里,倒出后捏成球狀放外凍著,以后就做了豬的飼料。將盆里豆奶倒入大鍋,便開始大火熬煮,等翻滾了開來,便將稀釋的鹵水用勺子慢慢地在翻騰的豆奶中灑開,不一會兒豆奶就開始了積聚成塊,這就是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此時人們已饑腸轆轆,每人都迫不及待地來一碗,澆上腌菜酸湯就是最好美味。最后就是豆腐成形的過程,將鍋里豆腐腦舀進(jìn)鋪著籠布的柳編笸籃里,籠布折回蓋上板子壓上重物,水?dāng)D壓著從籃縫間漏出,一段時間籃里的瓷實豆腐就做成功了,打成塊和豆芽合伙入甕。
炸油糕油饃饃
這兩項事情都是用油鍋炸食的,所以大都是勻兌在一天里完成。油饃饃因是空心圓形,在我們那里也叫油圐圙,是由黃米面、軟米面等發(fā)酵后做成,所以也是提前幾天將各種米按比例和好后放在鍋頭,隨著溫度升高開始發(fā)酵膨脹。那幾天農(nóng)村的熱鍋頭可是派上了用場,有面盆、豆芽盆,還有黃酒盆,反正感覺是擠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dāng)主家看到油饃饃面發(fā)酵成功,便將糖等揉到面里,搓成條捏成圈狀。一切就緒就開始了氣火出燙的蒸糕、油饃饃、饅頭,一鍋一鍋又一鍋。蒸熟后,將糕搓卷晾冷切片,和蒸熟的油饃饃一起油炸出來。新炸出來的油糕吃起來酥香可口,油饃饃酸甜合胃。孩子們在過年那幾天見面經(jīng)常玩笑著說著順口溜,“某某某,好過年,你家油圐圙甜不甜?”可見過年油饃饃的味道很重要。那時候的食用素油基本都是胡麻油,孩子往往在家里呼吸炸食美味的過程中就會沉沉地迷糊過去,提前感受武俠小說里“迷魂散”的效果。
大掃除寫對聯(lián)
過年前必須要進(jìn)行一次從里到外的大掃除,記憶中最復(fù)雜的就是掃房。那時候老家的房是椽檁房,早早地起床把家里的輕小物品全搬在外邊,大件東西挪在地中央用布苫住。在很長的木棍上綁一把自家扎的笤帚,掃房人找個頭巾把嘴鼻蒙住搜著椽檁縫隙間仔細(xì)拖掃,房頂上的灰塵等雜物便紛紛落下,房掃完了,掃房者如非洲人。這一天,家里的被褥里面、大人小孩衣服能洗的都洗,院里的晾衣繩上花花綠綠搭滿了衣裳。門窗上的麻紙也撕掉舊的糊上新的,并在四角處鑲上彩色油光紙裁成的三角,中間貼上自剪的窗花。等收拾完畢,家里頓時感覺亮堂許多。印象里掃房基本上是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老家的習(xí)俗是祭灶馬爺,外邊上學(xué)后才知道這一天在好多地方是小年。通紅的火爐上煮上一鍋肉,灶臺上插香點燭供酒。現(xiàn)在想來神仙也是喜歡喝酒的,要不咱們怎么會那么鐘情呢?酒是好物,可不要貪杯喲,陜北酒曲里就唱有“酒壞君子水壞路,神仙也出不了酒的夠”。
過年貼對聯(lián)是流傳下來的習(xí)俗,宋朝王安石就寫道:“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因為村子里識字的人少,全村人的對聯(lián)基本就固定的幾個人完成。在小的時候,我們的對聯(lián)就去找村里的賀老師寫,他的字很工整。后來我也開始寫了,要不怕人笑話念了那么多年的書還求人寫對聯(lián)了。毛筆字寫不好,就用鋼筆字的底子給畫出來。你在桌子邊寫字,旁邊伺候你的人很多,有裁紙的、折格的、倒墨遞筆的、抽拉送紙的,這些人都是圍著你轉(zhuǎn),好有成就感,喜歡前呼后擁的感覺應(yīng)該就是這樣吧。那時候農(nóng)村貼的對聯(lián)基本不講究平仄對稱,好多都是體現(xiàn)時代特色的。我記得那時候有副對聯(lián)這樣寫:豆面長來油糕軟,雙包好處說不完。這對聯(lián)寫的像快板,念起來很上口,是人們對包產(chǎn)到戶政策的滿意。還有一次去陜北一個村子,村供銷社大門上的對聯(lián):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鋼鐵戰(zhàn)士解放軍。當(dāng)時覺得很有意思還對稱著了,就記在心里。
過大年享團圓
除夕那天,一早就進(jìn)入過年狀態(tài),鞭炮聲遠(yuǎn)近不一地響開了。人們收拾完家,再把伙場收拾得利利落落。太陽照在半空天氣比較暖和的時間,幾個人就開始貼對聯(lián),掃過墻上的雜塵,刷上新打出來的糨子,將對聯(lián)貼在抹糨的位置,然后用干凈的掃帚用勁掃一下,這樣就不易被風(fēng)吹起或發(fā)生折皺。有不識字的人家,經(jīng)常有對聯(lián)貼錯的笑話,將“牛羊滿圈”橫在房梁上。時近中午,沸騰在鍋里的肉出鍋了,噴香的肉蘸著蒜泥醋,那叫個美味。對聯(lián)在艷陽下色彩奪目,人們在佳節(jié)里享受幸福!下午就是過年的最后準(zhǔn)備,用紙糊起的燈籠上放進(jìn)煤油燈盞,吊起在高高的木桿上。鍘刀放門口,牲口安頓好,無聊之時不時出去點幾個炮仗。等日落星全之時,村子里的燈籠都亮了起來,人們就開始了正式的過年??簧系乃姆阶罃[上了過年備下的美食,人們奢侈地在家里點著幾支蠟燭,感覺家里已是燈火通明。小孩子們能公然地在大人面前點起紙煙,將整掛鞭炮揪開啪啪單放,數(shù)量不多的情況下可以整夜能響,村子里彌漫著火藥的香味,勤勞的媽媽將用線串起的棗綴在孩子們棉襖后背,讓孩子們能高興好段時間。那天晚上講究“熬年”,就是晚上不睡或遲睡,雖然沒有電視但人們高興地還是將年過到后半夜,實在熬不住了歇盹一會兒,天還不亮便起來放開門炮,估計預(yù)示著新的一年里日子要響響亮亮。早飯后便開啟了走家串戶拜年訪親的漫長過年,空曠的村子里便回蕩著醉漢的高談闊論,留下一串串歪歪扭扭的腳印。
其實在農(nóng)村過年時間里,勤勞善良的人們還會做許多過年的準(zhǔn)備,以對家人、對親人一年辛苦的犒勞,心里期盼著自己家的日子以后過得更好。只是由于篇幅有限且本人技術(shù)不專,比如漏粉條、紅燒肉、炸丸子等,所以就不贅述。過年的點滴就是一段無法再尋的回憶,在每個過來人的心中留下了揮之不去的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