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由于智力障礙兒童身心功能的障礙,導致他們在生長發(fā)育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行為問題,因此,要使智力障礙兒童的行為能適應其所生存的環(huán)境要求,就需要對其行為進行管理,即通過一系列的方法、策略,使其行為符合社會和文化規(guī)范,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
一、概念解說
問題行為一般是指人的行為明顯異于常態(tài),與其所處的社會情境和社會評價相違背,嚴重干擾了一個人對正常生活的適應,是一種心理和社會功能障礙的表現。智力障礙兒童的問題行為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社會行為問題,如攻擊、破壞、不順從等;情緒情感問題,如抑郁、焦慮、冷漠等;習慣問題,如咬指甲、眨眼、玩弄生殖器等不良習慣;其他問題,如多動等。
破壞性行為是一種因心理偏差而產生的經常性的問題行為。智力障礙兒童的破壞性行為常表現為撕書本、砸東西、亂扔東西等。雖然老師和家長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去杜絕兒童發(fā)生這些行為,如說教、懲罰,卻常常事與愿違,不但沒有改善智力障礙兒童的不良行為,有時甚至強化了兒童不良行為的發(fā)生,進而影響到今后智障孩子良好個性的形成和發(fā)展。
二、行為例舉
小明,2001年出生時大腦缺氧,導致中度智障,具體情況是:運動能力不足,行動生活能自理但很緩慢;言語能力差,講話口齒不清;語言理解能力較好,能夠正常理解別人的言語,識字量能達到正常閱讀量。父親在事業(yè)單位上班,母親是公交車司機,由于他們平時工作較忙,所以小明在2010年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后一直由爺爺、奶奶在學校附近租房照看,爺爺經常對小明進行體罰。父親在小明出生后,選擇了放棄,生有二胎。父親對小明態(tài)度冷淡,對小明的妹妹寵愛有加。小明家長表述其常常會莫名其妙地發(fā)火,摔砸東西,會在趁人不注意的時候往家用電器里倒水,然后看著父母訓斥;在學校會把書本、橡皮等弄壞,在墻上亂涂亂畫。所做的這一切破壞性行為在得到老師、家長的責備、懲罰時,小明會表現出異常的興奮或開心。
三、行為評估
上述案例中,小明常常摔砸東西、往電器里倒水、弄壞橡皮等都是典型的具體的破壞性行為,這些行為是需要改變的問題行為,因而,需要對小明的破壞性行為進行功能性評估。經過觀察發(fā)現,每當小明表現破壞性行為后受到教師和家長的責備時,他反而會很興奮,由此可以看出他的行為是一種有意的破壞行為。通過與小明的母親訪談后,發(fā)現破壞行為的發(fā)生主要是在妹妹出生后,尤其是在小明看到父親或母親對妹妹好時會表現出異常焦躁并伴隨一系列破壞行為。由收集到的資料分析可知:小明表現破壞性的前情是父母、老師忽視了他;破壞行為的后果是為了引起教師和家長的關注,以及發(fā)泄內心的不滿。
智力障礙兒童雖然在智力發(fā)展上存在缺陷,但他們和正常兒童一樣,不僅需要吃飽、穿暖等物質上的關懷,還需要父母精神上的呵護。如果他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就會提出抗議,最常用的方式就是破壞教師和家長看重的物品,目的是提醒父母——千萬不要不在乎我。
表1總結了一些比較常見的兒童破壞行為,并通過功能分析來找出環(huán)境的刺激事件或行為的觸發(fā)因子與行為之間的關系,以便更好地尋求問題行為的解決策略。
四、解決對策
從表1可以看出,不論智力障礙兒童是為了探索還是為了發(fā)泄情緒,都確實對周圍事物產生了破壞,給兒童自己或他人帶來了不良影響。因此,對無論是無意還是有意的破壞行為,都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制止和引導,從而使智障孩子能補償缺陷更好地適應社會。
(一)改變前情避免法
通過對上述案例中小明行為的功能性分析可知,解決其破壞性行為的對策之一是改變其行為的前情。盡量為智障孩子創(chuàng)建一個和諧的生活環(huán)境,培養(yǎng)兒童健康的情感感受和情感安全。這種方法對于案例中的小明來說尤為重要,父母能每天接送他放學,使他對新環(huán)境產生認同和信賴,也就改變了其破壞行為產生的內在動機。
智力障礙兒童也和正常兒童一樣處于成長期,因此,教師和家長會對兒童提出各種要求以期幫助兒童建立日常行為,如做作業(yè)、打掃房間、洗臉刷牙等,在這個過程中兒童的各種反抗和破壞性行為也會隨之而來。這種行為是兒童對教師和家長的抗議,也是他們借此逃避老師或父母安排的任務的手段。因此,我們要正確評估兒童的能力,將任務設置為他可以完成的程度,使他們從中獲得成功和滿足,進而減少其抵觸情緒和破壞性行為。
此外,如果智障孩子出現以探索、好奇為目的的破壞行為,如打翻抽屜想看看里面到底有什么東西,拆開鬧鐘想了解它怎么會響,或者因為生理、神經發(fā)育不完善而出現拿不穩(wěn)東西等行為,雖然具有破壞性,但更需要注意這些行為背后的建設性是兒童對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嘗試。因此,父母、教師應該珍視并鼓勵孩子的這種探究欲望和好奇心,將兒童的活力引向正確的軌道,并為他們安排富含刺激但安全的環(huán)境,促進他們自發(fā)的探究行為。
(二)改變后果關注法
當孩子出現積極行為或者獲得成績時,父母、老師等應該對其行為及時作出反饋,進行鼓勵和肯定。父母、老師等由不關注到關注的態(tài)度轉變,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孩子破壞行為的產生。而當孩子試圖通過不良行為來引人注意和自我炫耀時,則可采取相反的態(tài)度,如不予理睬等方式,通過后果的改變來調整孩子的行為,以達到行為改變的目的。上述案例中,小明的破壞性行為的后果就是為了獲得關注,因此,解決其問題的對策之二是改變其破壞性行為的實際后果,即每當他通過表現破壞行為以獲得關注時不理睬、不關注他,而當他表現好的行為時給予關注和強化。
(三)建立替代行為法
創(chuàng)建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智力障礙兒童行為產生的情感動機,但還不能從根本改變兒童長期以來形成的行為反應,因此,還需要培養(yǎng)兒童正確的情緒反應,從根本上改變這種不正確的表達方式。當智力障礙兒童出現以宣泄情緒為目的的破壞行為時,如抗議、報復、失去信心等,不予理睬或馬上滿足其需求的方式,都易造成負面強化的作用。因此,教師、父母可在學?;蚣彝ピO置一個情緒宣泄區(qū)角,放置一些沙袋或播放舒緩的音樂等,讓兒童可以通過這樣一些替代行為來發(fā)泄不良情緒。同時,還要讓智力障礙兒童通過模仿等方式學會合理控制情緒并表達自己的行為。
(四)個體行為矯正法
(1)榜樣學習引領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榜樣的示范引領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智障兒童,讓智障兒童模仿身邊人的行為舉止是減少智障兒童破壞性行為發(fā)生的重要措施。作為師者,要對全班學生的身心發(fā)育了如指掌,熟悉每位學生的特長及缺陷,這樣才能在教育教學中科學地安排小組組合、人員座位等,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良性的心理、行為上的互補。在班級中總有一部分學生性情溫和,樂于助人,和同學相處關系和諧、融洽,這些學生應該是智障兒童學習模仿的榜樣。班主任應該根據狀況將這些榜樣合理地安排在智障兒童身邊,讓榜樣學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智障兒童。通過持之以恒、久久為功、靜待花開的示范、影響,那些智障兒童會模仿借鑒這些榜樣學生的行為舉止,從而減少破壞性行為的傾向,收到令人滿意的矯正效果。
(2)正向行為欣賞
正向行為欣賞是矯正智障兒童破壞性行為發(fā)生的一個行之有效的方法。雖然有些智障兒童時常會發(fā)生破壞性行為舉動,給身邊的人造成很大的影響,但我們要以永恒的愛心去關注關愛孩子,要用心地思考、探索,找到啟發(fā)教育孩子的金鑰匙,發(fā)現、發(fā)掘智障孩子的閃光點,以及時地鼓勵、欣賞。因為有時候智障兒童也會有一些良好的行為,我們就要以愛的眼光去捕捉,并對這些良好行為大加鼓勵、欣賞表揚,甚至物質獎勵。好孩子是表揚出來的,心理上的認同和肯定是孩子成長不可或缺的動力。通過正向行為欣賞、褒獎,幫助智障兒童樹立自信心,讓孩子體驗到學習生活的樂趣和良好行為成功的喜悅,從而促進孩子身心的發(fā)育,逐漸矯正不良行為。
(3)厭惡懲戒法
與正向行為欣賞相反的做法是厭惡懲戒法。教師和家長在面對一些智障兒童的破壞性行為的舉止時,適時地運用一些懲戒手段和措施來懲罰、震懾他們,讓智障兒童認識到其破壞性行為的危害性和嚴重性。因為很多智障兒童對其做出的一些不良行為的危害性、嚴重性是缺乏認知的,他們往往沒有意識到不良行為產生的后果的嚴重性。這種情況下,教師和家長要適時地運用厭惡懲戒法來矯正他們的認知及行為,以培養(yǎng)孩子的判斷力,知曉是與非,明辨對與錯,從而讓其思維暢通,行為正確。
由于造成智障兒童破壞性行為產生的根源很多,因此家長和教師在其矯正引領的過程中,應對智障兒童的心理和性格加以分析研判,采取更加靈活、更加有針對性的矯正方法,切實地讓智障兒童的教育落到實處。破壞性行為問題只是智力障礙兒童問題行為的一種形式,作為教師和家長要注意觀察智力障礙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出現的各種行為。如果有的話要記錄下來,并對問題行為進行功能性評估,找出問題行為的前因、行為以及在行為發(fā)生后的結果,從而設計出一套完善的行為處理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