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音
【摘要】婚俗作為一種重要的民俗事項在幾千年的流傳中既保存了對特定儀禮的傳承,也發(fā)生過一些變遷。本文以婚俗中的“相親”為例,簡要梳理了宋代開始至今,相親活動在流傳的普遍性、發(fā)起者、參與者、活動地點與形式等方面的傳承與變遷情況。
【關鍵詞】婚俗;變遷;相親
【中圖分類號】K892?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39-0064-02
中國的婚俗源遠流長。成書于西漢年間的《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抖Y記·昏禮》上載:“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婚姻因為其承載的重要職能“上事宗廟,下繼后世”而被世世代代國人所重視,因此為婚姻伴隨而生的婚俗,也是各種民俗事項中頗為重要的一種。
漢代《禮記·儀禮》載:“昏有六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逼渥⒃唬骸凹{采者,納雁以為采擇之禮也。問名者,問女生之母名氏也。納吉者,得吉卜而納之也。納征者,納幣以為婚姻之證也。請期者,請婚姻之期日也。夫采擇自我,而名氏在彼,故首之以納采,而次之以問名,此資人謀以達之也。謀既達矣,則宜貴鬼謀以決之,故又次之以納吉焉。人謀鬼謀皆協(xié)從矣,然后納幣以征之,請日以期之,故其序如此?!睋?jù)歷史考證,此昏之六禮為周之遺制,此后一直沿用。至宋代,納采、問名統(tǒng)稱納采,并納吉、請期于納征,于是只保留了納采、納征、親迎三禮。而文獻記載的相親習俗也始于此時,納采的最后一步就是相親。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嫁娶》記載,在男女雙方家庭互通書貼合八字、察門第之后,“男家擇日備酒禮詣女家,或借園圃,或湖舫內,兩親相見,謂之相親。”這是最早明確使用“相親”一詞來描述婚約確立前雙方見面活動的文獻記載。
“相親”通常指男女雙方在未曾謀面的情況下由親人或本人以嫁娶為目的,在議婚時安排的會面。雖然明確使用“相親”并記載于文獻的時間是宋代,但從廣義上看,議婚階段的雙方家庭為考察是否與對方確立婚姻關系而進行的各種接觸,其實都可以屬于相親的組成部分。從狹義上看,主要是指雙方于某一約定時間的特定會面。本文所討論的“相親”主要是基于“民俗活動”考察的視角對這一民俗事項的變遷情況進行梳理,因此,下文所談及的“相親”主要是基于其狹義定義,即尚未謀面的男女雙方本人及家人以嫁娶為目,在某一約定時間的特定會面。為了便于梳理,本文將分幾個階段對相親的歷史變遷展開敘述。
一、宋元時期
宋代《夢粱錄·嫁娶》不但首次明確使用“相親”來記錄議婚時男女雙方的會面活動,同時記錄了相親的諸多細節(jié)。比如相親發(fā)起人“男家擇日備酒禮詣女家”,相親地點“或借園圃,或湖舫內”,會面結果“如新人中意,即以金釵插于冠髻中,名‘插釵’。若不如意,則送彩緞二匹,謂之‘壓驚’,則姻事不諧矣。”據(jù)民間傳說,成吉思汗年幼時,其父也速該帶著他去相親,見到弘吉刺部的特薛禪,特薛禪稱也速該為“忽答”(親家),并表示:“俺弘吉刺家在前日子里,不與人爭國土、百姓,但有顏色的女子,便獻與您皇帝人家,后妃位子里教坐有來?!背杉己顾炫c特薛禪之女孛兒臺定親。成吉思汗建國后,以孛兒臺為正后。文獻也好,傳說也好,可以發(fā)現(xiàn),當時的相親活動發(fā)起者是男方家庭。“擇日備酒禮詣女家”,男家選日期、選地點、備酒食,是相親活動的發(fā)起者,也是主導者。雖然也有很多女方家庭主導的以擇婿為主題的相親活動,但從該習俗的普遍性和廣泛性來看,仍是以男方家庭發(fā)起居多。
二、明清時期
明代萬歷時期刊印的《金瓶梅》曾仔細描寫過西門慶與孟玉樓相親的故事。西門慶在媒婆薛嫂的陪同下先去拜見孟玉樓的長輩楊家姑奶奶,薛嫂介紹說:“這位是西老板,要和大娘子說親,您家里姑奶奶最大,所以最先拜見您老人家,您發(fā)話,才敢過去相看”。得到長輩首允后,第二日,西門慶在媒婆陪同下前往楊家與孟玉樓正式見面——相親。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也對相親有記載,第一一八回提到“平兒先看見來頭,卻也猜著八九:‘必是相親的?!背?,一些地方文獻對相親這一婚俗亦有記載,如汾州曹樹谷《前明汾州藩邸事考》記載:“慶成王立金字下馬牌于府門,有司垂首聽命,至其魚肉善良,尤不可殫述。與軍民為婚,六禮不備,身至女家檢閱,以妍媸為棄取,名曰相親,邑人遂沿為惡俗,至今未改?!贝酥忻枋鰧ο嘤H活動中的男女雙方地位與話語權的不平等深表不滿。
三、民國時期
民國時期,新思想新潮流盛行,反應在婚俗領域,主要表現(xiàn)為女性在婚姻問題上更加有自主意識。一方面,這一時期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公共領域,她們讀書、工作甚至出國留學。這些經(jīng)歷拓展了她們的視野也改變著她們對婚姻的認識和理解,這些新女性大多會選擇自主決定婚姻。另一方面,更多廣大沒能有新經(jīng)歷的女性基本上仍沿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道路而進入婚姻,因此“相親”活動的普遍性較之宋元明清時改變不大。
四、新中國成立后
1950年4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廢除包辦婚姻,實行男女婚姻自由。中國人的婚姻自主權第一次從法律上得到了保護。這一歷史階段的相親活動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首先,相親活動的發(fā)起者除了男女雙方父母又增加了單位和組織,熱心領導和長輩鼓勵甚至親自參與適婚青年的相親活動,更有些主動擔任媒人,介紹適齡男女青年認識、相親。其次,男女雙方家庭參與相親活動的人數(shù)和比例均有下降,除了單位組織的青年聯(lián)誼活動,大多數(shù)時候活動參與者以媒人、男女雙方三個人為主。再次,相親活動的具體形式不僅包括共進餐飲還開始出現(xiàn)一起看電影、逛公園等更多選擇,形式更豐富。最后,男女雙方本人在相親活動中的自主權更大,雙方父母的影響力呈下降趨勢。
五、21世紀后
進入新世紀后,相親這一傳統(tǒng)私密的民俗活動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的高速發(fā)展,也開始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其突出特點包括:首先,網(wǎng)絡紅娘誕生。1998年第一家婚介網(wǎng)站誕生,此后相關網(wǎng)站紛紛上線,比如“珍愛網(wǎng)”“百合網(wǎng)”“有緣網(wǎng)”“世紀佳緣”等等。網(wǎng)站會為登記注冊的網(wǎng)友安排相親活動。不同于對男女雙方都比較了解的傳統(tǒng)媒人,網(wǎng)絡紅娘主要是根據(jù)有結婚意愿并登記注冊的網(wǎng)友提交給網(wǎng)站的個人信息來牽線搭橋,安排相親。其次,電視紅娘誕生。2010年第一檔真人相親節(jié)目開播,很快各大電視臺紛紛推出自己的相親節(jié)目:《非誠勿擾》《百里挑一》《愛情如氧氣》《愛情連連看》《傾城之戀》《相親可以贏》……不同于一對一的相親,電視相親節(jié)目大多是同時邀請多位適婚青年共同參加電視節(jié)目,以游戲和問答的方式幫助節(jié)目參與者選擇合適的心儀對象。再次,父母公園代相親。近年來,青年人的結婚熱情大幅下降,由男女雙方本人發(fā)起的相親活動日漸減少,適婚青年的父母重新成為相親活動發(fā)起者和主導者。這些老年人聚集在城市某些特定的公園里,比如北京的中山公園、天壇公園,上海的人民公園和成都的人民公園等,在被稱為“銀發(fā)相親角”的地方拿著子女的照片和信息資料尋婿擇媳,期望為子女尋找到合適的配偶。事實上,這種父母熱衷并積極代勞的相親,男女雙方本人能真正會面的并不多,相親成功率也不高。
綜合來看,進入新世紀以來,適婚青年或者熱衷于相親或者極力排斥相親。他們或主動前往各種相親平臺秀出自我,或以各種理由拒絕談論婚嫁,無奈的父母只好親自上陣,代為相親。無論是父母代相親還是參加網(wǎng)絡或電視相親,男女青年本人的意愿逐漸成為決定相親成功與否的關鍵,父母和家庭在相親中的顯性作用正在下降。
六、結語
基于以上對相親習俗的簡要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民國時期是一個重要的分界線。宋元明清時期,相親習俗的傳承雖有些許變化,但總體來說變化并不顯著。因此,下面將分兩個階段予以總結。
宋以后,及元、明、清,在這漫長的歷史階段中,婚俗大體仍依“六禮”或簡化的納采、納征、親迎三禮,而單就“相親”來看的話,其流傳情況并無太大變遷。綜合來看,一方面受“婚姻大事乃遵父母之命”的傳統(tǒng)婚姻觀的影響,雖然在一些歷史文獻中找到相關的記載,但在正式訂婚前為男女雙方本人預備見面機會的,其實并不是非常普遍。另一方面男女雙方在這個過程中的地位與話語權是不對等的,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男方?jīng)Q定婚事是否能成。從相親活動的地點選擇來看,一般會選擇非男女雙方家庭之外的第三處作為會面地點,或者也有男方前往女方家會面的,如《金瓶梅》中的孟玉樓家和《紅樓夢》中的賈府。從相親活動的具體形式來看以共進餐飲為多,也有以文武或女工考察為內容的會面,但不具普遍性。
隨著民國時期兩性平等思潮的出現(xiàn),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廢除包辦婚姻,實行婚姻自由之后,相親活動的流行范圍大大擴大,單位和組織積極參與其中,體現(xiàn)出我國獨有的時代特色。新世紀之后,雖然相親活動流行范圍已經(jīng)擴大,但卻出現(xiàn)了分化。其一是一些適婚男女青年熱衷于網(wǎng)絡或電視相親,而更多青年男女或因工作繁忙或因結婚意愿低等原因而被父母代相親。因此從總體來看,相親的流傳范圍越來越廣。從相親的發(fā)起者來看,大致經(jīng)歷了父母主導到男女雙方自己主導再到共同主導的發(fā)展過程。從相親的參與者來看,從雙方家庭成員及男女雙方參加到男女雙方自己參加或雙方父母代為參加。從相親的活動形式來看,從共進餐飲到觀影、喝茶、逛公園,形式越來越豐富。
民俗變遷是社會發(fā)展的一面鏡子,“相親”的歷史流傳與變遷也恰恰反映了宋元明清以來,特別是民國時期、建國后乃至今天我國社會發(fā)展的巨大變遷。
參考文獻:
[1](元)陳澔注,金曉東校點.禮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2](清)吳自牧.夢粱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0.
[3]陶立璠.民俗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