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寫的字是有情感的。我看到的是中國歷史上歷朝歷代最好的書法作品,我知道什么是好。我在故宮這45年,就做了這一件事兒,靜下心來干這件事,把它做到極致,真的挺好。
——董正賀
在故宮里,有一位專事寫字的女書法家,在故宮博物院工作了45年,她叫董正賀,為人很低調,很少有人知道景仁榜、鐘表館……除去這些熟悉的館名,頤和園、杭州西湖等很多匾額、楹聯(lián)都出自她手。
董正賀出生于北京醫(yī)學世家,由于爺爺熱愛書法,她耳濡目染,也練就了一筆周正大氣的好字。她是1974年“進宮”的,被安排到陳列部,日常工作就是每天整理文物的檔案、寫各類展館的介紹,這些工作繁復單調,但她一干就是四十年。90年代以前,故宮說明都寫在抱柱上,字往往需要用油漆寫,得有“力透木板背”的功力。最棘手的大多是寫展覽的前言,它是用裱宣紙寫就,稍微錯一點,就全部毀了。日復一日的書寫工作,讓董正賀練就了對空間布局的精準判斷。平時只要有時間,她很愛沿著參觀路線走走,聽大家怎么說的。觀眾中,最有意思的反應是“沒有人相信這個字是女的寫的,都以為這是一個老頭寫的”。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許多場館都采取了電子屏幕介紹的方式,但董正賀并沒有覺得書法被冷落了。手寫的書法有情感、有溫度,這是機器印刷永遠無法取代的。六年前她開始教北京各個區(qū)學校老師的書法,她覺得寫字是開眼界,是各種修養(yǎng)在支撐,手上的功夫和眼睛上的都要有。
在故宮里,董正賀的書法依然隨處可見。最讓她自豪的,是2007年太和殿大修完工時,殿內匣子中收藏了她書寫的《太和殿修繕工程紀事》。“若干年后,當太和殿第二次大修時,人們打開寶匣,就會想起這位很久以前在故宮寫字的人?!?/p>
速寫片段:夢想的實現是一個不停打磨的過程。董正賀由最初的一手好字得到故宮專事書法的機會,并刻苦練習使功力精進,她在嘈雜的世界中專注于一處,這份沉潛正是騰飛前的蓄勢。只要專注于做好一件事,在無上限的完美中追求極致,每個人都能成為“故宮寫字人”。
適用話題:夢想照亮人生;始終如一;擇一事,愛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