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斯文,周 旗
(寶雞文理學院地理與環(huán)境學院,陜西 寶雞 721013)
氣候變化是導致自然和人類社會系統(tǒng)不利影響和關鍵風險的主要原因[1]。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極端天氣事件發(fā)生頻率增加,災害發(fā)生強度和損失程度增大[2],應對氣候變化風險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茖W研究民眾氣候變化風險感知路徑[3],開展有針對性的風險管理行動是應對氣候變化風險的有效途徑。國外對氣候變化風險感知所開展的研究較國內時間長且深入[4]。Leiserowitz[5]通過研究美國民眾對風險和氣候變化的感知,發(fā)現民眾對氣候變化風險的感知影響氣候政策的實施。Pidgeon[6]認為氣候變化風險感知對未來氣候政策和決策至關重要。Lata等[7]調查發(fā)現大部分裴濟島居民不能正確識別導致風險的原因。Roeser[8]認為情緒是風險感知重要決定因素,也可能是氣候變化問題有效溝通的缺失環(huán)節(jié)。Safi等[9]評估內華達州農牧民氣候變化風險感知的重要因素,發(fā)現信仰、政治取向是氣候變化風險感知最顯著的決定因素,性別對風險感知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脆弱性、年齡對氣候變化風險感知沒有顯著影響。國內對氣候變化風險感知的研究多基于心理學視角[10],其他領域研究較少。崔維軍等[11]運用Binary Logistic模型分析,發(fā)現居民氣候變化風險感知對出行方式沒有積極影響。彭黎明等[12]研究了廣州城市居民對氣候變化風險事件、風險源、風險后果以及風險責任4個方面的認識。金非等[13]調查了蘇州市民眾對溫室氣體災害風險的感知狀況,發(fā)現民眾的溫室氣體災害風險感知水平與性別、職業(yè)、文化程度有關。林天生等[14]分析表明,政府公開信息的信任度和信息及時度、溫室氣體風險可控程度、危害持續(xù)時間、危害接受度、個體收入水平顯著影響民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國內外對民眾氣候變化風險感知狀況和影響因素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5],但還存在不足。研究主題多為氣候變化風險感知的后果、適應方式等;研究對象大多為農戶;研究方法多側重于探討影響因素與感知的單一關系。急需確定影響民眾氣候變化應對感知的關鍵因素及這些因素對民眾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感知的作用路徑[15]。
陜南地區(qū)氣候類型多樣,氣象災害頻發(fā),當地政府雖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來應對陜南氣候變化風險,如氣象預警平臺的建立、氣象災害知識的宣傳等,但對民眾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感知影響路徑了解較少,對民眾氣候變化風險應對狀況即氣候變化活動的參與狀況和日常應對行為缺乏較為詳細的認識,在決策過程中容易出現偏差。民眾對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效果的感知也是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感知的一部分?;诮Y構方程模型對陜南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感知路徑進行較為合理的探索,旨在為政府氣候變化風險的管理和應對提供參考[16]。鑒于結構方程模型難以解釋影響陜南地區(qū)氣候變化風險感知和應對的主要因素[17],運用地理探測法對民眾氣候變化風險感知影響機理進行實證分析。著重研究:①氣候變化風險感知因素對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感知的影響效應。②氣候變化風險感知因素對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感知所起的作用。③陜南地區(qū)影響氣候變化風險感知路徑的判別因子。④應對陜南氣候變化風險的建議。
陜南北靠秦嶺、南倚巴山,漢江自西向東川流而過,地處東經105°30′—110°01′,北緯31°42′—34°24′,自西向東依次是漢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陜南的漢中市、安康市自然條件方面具有明顯的南方地區(qū)特征[18]。陜南屬北亞熱帶濕潤氣候、山地大部分為暖溫帶濕潤氣候,陜南的淺山河谷為全省最暖地區(qū),年均氣溫多在14~15℃,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為0~3℃,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4~27.5℃,年降水量為700~900 mm。陜南洪澇災害較多,秋季易出現相對多雨時段,常稱為“秋淋”,一般出現在9月上旬末至中旬初。氣象災害主要有伏旱、暴雨、連陰雨、冰雹、霜凍、大風、寒潮降溫等[19]。
2015—2019年進行了4年的陜南地區(qū)氣候變化風險感知調查,調查區(qū)域以陜南地區(qū)所在各縣為主,兼顧了近郊大型居住區(qū)、經濟開發(fā)區(qū)和相鄰村莊等典型地區(qū)。問卷主要按照街道人口比例(1/2 000),采用分層抽樣與方便抽樣相結合方案進行隨機調查,共回收問卷1 000份,其中有效問卷823份,有效率82.3%。被訪者以陜南地區(qū)常住居民為主,同時包括少量退休流動人員,重點圍繞基本狀況、人地觀和風險觀、環(huán)境感知和應對行為等內容進行調查[20]。問卷由31項問題組成,每一題項按李克特五級量表構成。
從樣本基本特征屬性統(tǒng)計來看,性別差異較小,男女占比分別為47.7%、52.3%。年齡主要為48歲以下中青年,占樣本總體六成以上。被訪者受教育程度良好,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比超過半數,占比為54.2%。月收入為3 000元以上群體數量最多,占比為43.3%;同時1 000~2 000元群體比例也相對較高,為18.6%。從職業(yè)性質來看,教師所占比例較大,達到33.9%(表1)。雖調查樣本結構與陜南相應地區(qū)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結構略有差異,但樣本整體仍具有較好代表性[20]。
1.3.1 問卷信度 采用α系數估計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陜南內部一致性信度為0.759,大于0.5,說明問卷數據來源可靠,可以進行下一步分析[21]。
1.3.2 結構效度 對結構方程模型擬合程度進行驗證性因子分析。結果顯示陜南的χ2/d f為1.945,介于1~3,近似誤差均方根也介于0.05~0.08。其余適配指標均在相應范圍內(表2),說明因子結構與理論模型擬合良好,問卷具有較好的效度。
表2 問卷效度驗證
1.3.3 內容效度 陜南地區(qū)的文化程度、居住地環(huán)境、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以及人地觀念都與應對狀況感知呈正相關,都在0.01的水平上顯著;風險觀念、人地觀念、文化程度、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與氣候變化原因感知呈正相關,且在0.01的水平上顯著;文化程度、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與應對效果感知呈正相關,其中文化程度與應對效果感知在0.01水平上顯著、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與應對效果感知在0.05水平上顯著;風險觀念、文化程度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與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呈顯著正相關;風險觀念、文化程度、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與節(jié)能減排效果感知在0.01水平上顯著正相關。陜南地區(qū)問卷指標選取得當、問卷內容效度高(表3)。
表3 陜南氣候變化風險感知相關系數
1.4.1 研究假設 氣候變化感知的影響因素成為學者們研究的熱點話題之一?;陲L險觀念、人地觀念、文化程度、居住環(huán)境構建了陜南地區(qū)民眾氣候變化風險感知路徑模型來研究影響民眾氣候變化風險感知的主要因素,對陜南地區(qū)氣候變化風險感知提出如下假設[17]。
假設F1:氣候變化效果感知、人地觀念、文化程度、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影響應對狀況感知。
假設F11:民眾的人地觀念、風險觀念通過影響氣候變化原因感知進而影響民眾對氣候變化應對狀況的感知。
假設F2:人地觀念、風險觀念影響氣候變化原因感知。
假設F3:風險觀念與居住環(huán)境、人地觀念、節(jié)能減排效果感知、產業(yè)結構調整狀況感知、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呈正相關。
假設F4:居住環(huán)境與文化程度、風險觀念、產業(yè)結構調整狀況感知、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節(jié)能減排效果感知呈正相關。
假設F5:人地觀念與文化程度、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呈正相關。
假設F6:文化程度與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應對效果感知呈正相關。
假設F7:節(jié)能減排效果感知與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應對效果感知呈正相關。
假設F8: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與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應對效果感知呈正相關。
假設F9: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與應對效果感知呈正相關。
1.4.2 變量選取及描述性統(tǒng)計 陜南的變量選擇假設模型為個人狀況—信息傳遞—感知環(huán)境—應對[22]。其中,居住環(huán)境和文化程度代表個人狀況;氣候變化問題關注度代表信息獲取狀況;風險觀念、人地觀念、氣候變化原因感知、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節(jié)能減排效果感知代表感知環(huán)境;應對狀況感知和應對效果感知代表氣候變化風險應對狀況(圖1、表4)。
表4 陜南地區(qū)氣候變化風險感知解釋變量
圖1 陜南民眾氣候變化風險感知的影響機理假設模型
采用極差標準化方法將各變量的測量指標無量綱化處理后取平均值,得到各變量的綜合指標,利用路徑分析解析變量之間的作用路徑[23]。
1.4.3 路徑分析法 為了辨明影響陜南地區(qū)氣候變化風險感知的關鍵因素及作用路徑,在AMOS 26.0環(huán)境下,通過構建路徑圖并計算效應(總體效應、直接效應、間接效應)來分析各變量之間的作用效果[16]。在結構方程模型中,各自只有一個觀察變量的潛在變量間的結構模型,即為路徑分析,用來檢驗假設因果模型的準確度和可靠度、測量變量間因果關系的強弱,可以容納多環(huán)節(jié)的因果結構并利用路徑圖將其表示出來[17]。其中,應對狀況感知主要包括氣候變化活動的參與狀況和日常應對行為,氣候變化活動的參與狀況包括低碳生活付諸自己的行動、為低碳環(huán)保多支付一些費用、學習防災知識和救護技能、參加環(huán)保公益活動、參加植樹造林活動、參加所住社區(qū)的環(huán)境衛(wèi)生活動六方面的愿意程度,日常應對行為主要調查民眾乘坐公共交通、騎自行車或步行、節(jié)約資源(水、電、煤氣等)、盡可能減少物質消費(服裝等)、盡可能購買環(huán)保商品、盡可能減少各類垃圾排放六方面應對行為的頻繁度;應對效果認知主要調查民眾對政府在開展節(jié)能減排工作、調整經濟產業(yè)結構、發(fā)展綠色低碳能源(風能、太陽能等)、推進植樹造林加強農業(yè)、水資源等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加強氣候變化科研工作、推動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增強氣候變化公眾意識、制定氣候變化法律規(guī)章等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措施中的效果;氣候變化原因感知主要包括氣候變化原因評價和氣候變化原因了解程度兩部分。氣候變化原因評價主要調查民眾對氣候變化風險的原因是自然原因還是人為原因的傾向度,氣候變化原因了解程度包括對碳排放量增加、土地利用變化和溫度升高三方面原因的感知水平。
對陜南模型進行適配度檢核(表5)。陜南感知路徑模型的自由度為17時,其卡方值約為15.762,顯著性概率P=0.541>0.05,未達到0.05的顯著水平,接受虛無假設,模型與樣本數據間可以適配。假設模型卡方自由度比(CMIN/DF)為0.927<2[23];RMSEA為0.000<0.050;GFI、AGFI、IFI、TLI、CFI分 別 為0.998、0.991、1.000、1.003、1.000,均符合大于0.900的標準;假設模型的AIC、BCC、BIC、CAIC、ECVI均小于獨立模型與飽和模型的數值,說明假設模型與實際數據適配良好[17]。
表5 陜南模型適配度檢核指標參數
陜南變量間的總體效應、直接效應、間接效應進行檢驗(表6)。結果表明,風險觀念、人地觀念、文化程度、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氣候變化原因感知對應對狀況感知影響的總體效應分別為-0.009、0.128、0.199、0.183、0.119、0.111,假設F1成立。除了風險觀念、人地觀念、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對應對狀況感知的直接效應與總體效應不一致外,其余都相同。其中,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文化程度、氣候變化原因感知對應對狀況感知的影響在0.01水平顯著;人地觀念對應對狀況感知的影響在0.05水平顯著。因此,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文化程度、氣候變化原因感知對應對狀況感知的影響最大。進一步分析發(fā)現,民眾的人地觀念、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風險觀念通過影響氣候變化原因感知進而影響民眾對氣候變化應對狀況的感知,間接效應為0.033、0.016、-0.009,假設F11成立。此外,人地觀念、風險觀念、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對氣候變化原因感知的總體效應分別為0.293、-0.083、0.139,其中,人地觀念、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對氣候變化原因感知的影響在0.01水平顯著,風險觀念對氣候變化原因感知的影響在0.05水平顯著,假設F2成立。基于上述分析,可以認為氣候變化原因感知與應對狀況感知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
表6 陜南變量間的總體效應、直接效應、間接效應
各變量的交互影響對理解氣候變化風險感知具有重要意義,可以用協方差分析實現(表7)。表7顯示,風險觀念與居住環(huán)境、人地觀念、節(jié)能減排效果感知、產業(yè)結構調整狀況感知、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協方差分別為0.054、-0.019、0.095、0.062、0.044,假設F3不成立。其中,風險觀念除了與人地觀念在0.05的水平顯著外,其余均在0.01水平顯著,且風險觀念與人地觀念呈負相關[23],即陜南地區(qū)的風險觀念越強,其人地觀念反而越淡薄。居住環(huán)境與文化程度、風險觀念、產業(yè)結構調整狀況感知、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節(jié)能減排效果感知呈正相關,均在0.01水平顯著,假設F4成立。說明居住環(huán)境越好的地方人地觀念和風險觀念越強、文化程度越高。人地觀念與文化程度、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的協方差分別為0.091、0.052,均在0.01的水平上顯著,假設F5成立,也驗證了前面的猜想。文化程度與應對效果感知、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的協方差分別為-0.005、0.105,在0.05的水平顯著,即文化程度越高,應對效果感知反而越低,這可能與文化程度高的人對政府應對效果認識更為全面、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也高,進而其感知強度也與普通百姓不同,假設F6不成立。節(jié)能減排效果感知與氣候變化趨勢感知、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呈正相關,均在0.01的水平顯著,假設F7成立。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與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應對效果感知呈正相關,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與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在0.01水平顯著,假設F8成立。其中,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對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的協方差大于應對效果感知,說明其對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的影響較大。由此可以認為,文化程度越高的人應對效果感知越低,但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心度反而越強。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與應對效果感知呈正相關,在0.01水平顯著。
表7 陜南氣候變化風險感知協方差矩陣
陜南地區(qū)民眾氣候變化效果感知、人地觀念、風險觀念、文化程度、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對陜南氣候變化風險感知因果路徑有影響,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對氣候變化應對狀況感知影響顯著。這與陜南的產業(yè)結構以第一和第三產業(yè)為主有關[24]。陜南地區(qū)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感知的因果路徑有9條;民眾的人地觀念、風險觀念通過影響氣候變化原因感知進而影響民眾對氣候變化應對狀況的感知;人地觀念、風險觀念影響氣候變化原因感知(圖2)。
圖2 氣候變化風險感知的影響機理模型(標準模型)
以陜南地區(qū)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感知路徑(圖3)為參考,對漢中市、安康市和商洛市的氣候變化風險感知路徑進行探索。結果發(fā)現,漢中市、商洛市和安康市的氣候變化風險感知路徑與陜南地區(qū)的較為相似,氣候變化應對效果或原因感知對各市氣候變化應對狀況感知均有一定的影響。區(qū)別在于漢中市和商洛市存在大量的相關路徑,無中介模型;安康市雖然相關路徑少,但中介變量氣候變化原因感知起到了重要作用,與陜南地區(qū)同為完全中介模型。根據地理探測器得出的結論(圖4,表8,表9),推測與安康市應對效果感知、居住地環(huán)境不同于另外兩個市有關[25]。
表8 交互探測結果
表9 生態(tài)風險探測結果
圖3 陜南地區(qū)分地市氣候變化風險感知路徑
圖4 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感知因素的因子解釋力
陜南地區(qū)氣候變化風險感知影響因素的因子解釋力排序為:應對效果感知因子>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因子>氣候變化原因感知因子>人地觀念因子>文化程度因子>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因子>風險觀念因子>節(jié)能減排效果感知因子>居住地環(huán)境因子>家庭收入>性別。其中,家庭收入和性別對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感知的解釋力均小于0.05,顯著性也較低,這為結構方程模型中只有文化程度和居住環(huán)境這兩個人口學因子歸入提供了有力解釋。應對效果感知對氣候變化風險認知的解釋力最大,可能與陜南民眾對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效果非常重視有關。
應對效果感知、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氣候變化原因感知、人地觀念、文化程度、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風險觀念、節(jié)能減排效果感知、居住環(huán)境因子對氣候變化風險應對狀況感知的影響均存在交互作用,而與性別、年齡、家庭收入等人口學因素未檢測出交互作用。任意兩個影響因素交互后因子影響力均表現為非線性加強或雙線性加強[20],推測是結構方程中性別、家庭收入等人口學因素無法納入路徑且相關路徑較多的原因,這也許是結構方程模型單向回歸本身的缺陷,未來可以用ANP即網絡分析法來加以改進。
由地理探測器生態(tài)風險探測可知,居住環(huán)境和節(jié)能減排效果感知對氣候變化風險應對狀況感知有明顯的控制作用,至于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與氣候變化風險應對狀況感知具有相對一致性。因此,可以通過判斷陜南地區(qū)民眾居住環(huán)境、節(jié)能減排效果和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狀況來推斷其氣候變化風險應對狀況感知強度,也可以解釋陜南各市氣候變化風險感知路徑各異的原因(安康市居住環(huán)境與另兩市差異較大)。對陜南各市氣候變化風險感知路徑相異的原因只有猜想,無實證,后續(xù)研究需要加強。至于陜南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感知的判斷因子推廣到其他地區(qū)還需要證明,因并未將所有的解釋變量納入模型中,尤其人口學部分有所殘缺。
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效果感知和風險觀念交互后因子影響力最強,影響力達到0.999,說明風險觀念與應對效果感知的交互關系會影響應對狀況感知,為陜南地區(qū)氣候變化風險感知路徑模型中間接影響合理性提供了證據。陜南地區(qū)氣候類型多樣,風險觀念和應對效果感知在不同的地區(qū)差異性較大,進而交互后對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感知的影響較大。后續(xù)可加強這方面的探究。
運用結構方程模型探究出影響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感知的相關路徑有19條,因果路徑有9條。其中,相關路徑中文化程度、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節(jié)能減排效果感知與應對效果感知呈正相關,這為決策者采取合理措施提升民眾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效果感知奠定了基礎,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至于其余相關關系則解釋了陜南地區(qū)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感知路徑的形成過程。
因果路徑中氣候變化后果感知、氣候變化原因感知、人地觀念、文化程度、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影響應對狀況感知、民眾的人地觀念、風險觀念通過影響氣候變化原因感知進而影響民眾對氣候變化應對狀況的感知,這些路徑揭示了民眾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感知的具體細節(jié),決策者可采取相應的對策來加強民眾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感知水平,如加強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的宣傳、加快產業(yè)結構調整、加強節(jié)能減排效果的提高以及加強氣候變化后果和原因相關知識的宣傳等。尤其是在加強民眾正確的風險觀構建基礎上,政府對氣候變化原因相關知識的普及一定要準確到位。雖然運用結構方程模型可以較好地揭示陜南民眾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感知的路徑和影響機理,但是由于問卷內容有限,一些指標還未納入調查范圍,如氣候變化原因感知中除了土地利用變化、高溫和低碳環(huán)保措施會影響氣候變化外,暴雨、冰雹和雷電等災害也可能影響氣候變化。后續(xù)研究要加強對問卷內容的延伸和拓展。
通過研究,得出以下結論和政策建議。
1)氣候變化風險感知的因子解釋力大小如下:應對效果感知因子>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因子>氣候變化原因感知因子>人地觀念因子>文化程度因子>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因子>風險觀念因子>節(jié)能減排效果感知因子>居住地環(huán)境因子>家庭收入>性別。
2)影響應對狀況感知的因素有:氣候變化后果感知、氣候變化原因感知、人地觀念、文化程度、氣候變化問題關心度、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民眾的人地觀念、風險觀念通過影響氣候變化原因感知進而影響民眾對氣候變化應對狀況的感知。
3)居住環(huán)境、節(jié)能減排效果和產業(yè)結構調整感知可以作為氣候變化風險應對感知的判別因子。
4)決策者需要加大對民眾氣候變化風險的宣傳,普及有關氣候變化風險原因的知識,鼓勵民眾關注氣候變化信息,促使民眾樹立正確的風險觀、提高政府的公信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