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歡
摘要:學校是師生發(fā)展的生命場,以班級為基層組織的是我國大多數學校的構成形式。團結友善的班級氛圍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還可以為班主任開展工作提供更多便利條件,如何建設班集體成為學校和教師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以組織行為學為視角,結合初中生的個體行為發(fā)展特征以及自身班主任工作中面臨的困境,從以下幾方面闡述初中班集體建設思路。
關鍵詞: 班集體;組織行為學;群體;個體
班集體是將學生按文化程度和人數進行分班,以班為單位開展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組織和培養(yǎng)班集體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班級凝聚力的大小、綜合成績的優(yōu)劣、學生未來發(fā)展趨勢的好壞、與班集體的健康與否直接相關。因此在完成日常管理工作之余,班主任還要藝術地組織和培養(yǎng)班集體,為學生的成長提供更優(yōu)的成長空間。
一、組織行為學的內涵解讀及其對班集體建設的啟示
組織行為學從公共組織、集體、團隊的角度出發(fā),將其中的個體和群體作為集成要素,通過探究兩者關系,找到能夠最大發(fā)揮兩者優(yōu)勢或者效能的方式,最終達到利益最大化的目標?;诖?,可將學校視為一個大的群體和團隊,校內又分為不同年級、不同班級等若干小的團隊和群體,其中老師和學生均為獨立的個體。在班集體組織中,班主任是團隊的組織者和教育者,學生個體之間是相互幫助、平等友愛的關系。
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無論怎樣的教育,都不如一個真正組織起來的集體給他的教育更多”。積極性的整體力量,就能產生群體效應,在生活和學習中形成共同語言,產生共鳴,形成集體行為的共性:心理相容、行為從眾、相似相輔。
二、“組織行為學”視角下初中班集體建設面臨的挑戰(zhàn)
初中階段是學生身體機能和心理素質發(fā)展的重要階段。身體機能是遵循人類生長規(guī)律,自然而然的發(fā)生在他們身上。然后心理方面的發(fā)展卻需要營造合適的發(fā)展環(huán)境或者促成要素。兩者發(fā)展不協調,就會衍生出一系列的“青春期問題”。“00”后的中學生,受社會、經濟、文化、家庭等多方面的影響,其心理、思想、情感與“70”后、“80”后和“90”后有很大的代際差別?!?0”后的整體有很多優(yōu)點,接受能力強,勇于追求新鮮事物,善于創(chuàng)新等,整體來說是好的。然而他們的缺點也不容忽視,這些問題導致班集體組織的管理難度加大,班級活動不易開展,對班集體建設產生消極影響,主要概括為以下幾點:
1.價值觀多元,缺乏認同感
價值觀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通過成人講授、觀察學習等方式,在認識和實踐的基礎上將社會的價值觀念逐步內化而形成的觀念系統。隨著信息時代的更迭,一部分初中生由于受網絡“B站”、西方影視、動漫等西方文化影響較大,加之對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了解不多,造成部分學生崇尚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的認同較弱,思想認識混亂,人生目標不清晰。例如作為當代初中生喜愛的亞文化,二次元文化在青少年中盛行,二次元文化是相對于實體的物理空間文化,它依托于人、機器和信息構成虛擬的網絡文化空間。喜歡二次元的群體可以通過這個虛擬的空間發(fā)泄情緒、表現自我,體驗“假想”和“虛構”所帶來的滿足感。這在一定程度上稀釋、消解了主流聲音的傳播,對強調核心、秩序、權威、集體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帶來了沖擊。
2.以自我為中心,反抗性加強
作為小學和高中階段的過渡時期,初中階段的學生逐漸從幼稚向成熟轉變。在這個過程中,青少年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同和贊賞,對于家長和教師的管理具有明顯的逆反心理。因為學生缺乏一定的實踐和社會經驗,難免在自我評價方面造成偏差,在行為能力把控上造成偏頗,具有顯著的不平衡性。他們考慮問題常常只想到自己,關注自己過于關注自己的同伴,缺乏團隊合作意識。在人際交往中自我意識強烈,個性十足,不會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表現為愛張揚、容易激動、亂發(fā)脾氣。
3.注重個人形象,易現自卑感
由于青春期的生理發(fā)育比較迅速,身高、相貌都會出現明顯的變化,因此他們開始關注自己的顏值,注重自己的穿著和打扮。有時會因為相貌上小小的缺陷或者學業(yè)上一點失敗,就會產生自卑情緒,就會妄自菲薄,低人一等。如果家長和老師沒有給予合理的引導,學生很容易變得孤僻,甚至會產生厭學情緒。
4.抗壓能力差,易生困惑感
初中生對于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和興趣,然而他們容易表現出三分鐘熱度,很難持之以恒。在學習方面,一旦遇到困難或者一些特殊的情況,畏難情緒比較明顯,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弱,極易受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
三、“組織行為學”視域下初中班集體建設實踐的途徑
班集體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大氛圍,在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應從班集體建設入手,營造一個良好的集體氛圍。一個功能健全的班集體,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而且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結果。作為基層教育管理者的班主任,更具有責無旁貸的義務和責任,要在做好班級管理的同時心系學生、以生為本、以愛感人,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和良好的班級秩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1.堅持學生個體中心立場,建構班級組織制度框架
班規(guī)是保障班集體正常運行的關鍵,班級制度是班級管理的先決條件。良好的班級制度能夠明確目標,使學生凝心聚力。同時在規(guī)范約束學生行為、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等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道格拉斯·諾斯認為:在一個社會中,制度居于核心地位并起決定作用。但制度的制定總歸是冰冷的,需提升班集體建設活力,提升學生對班級班規(guī)的認可度。以前班主任只能自行制訂班規(guī),然后象征性地征求學生意見,學生難以表達自己的主觀意愿。想要改變這種現象,班主任可以讓學生充分參與,通過民主選舉來確定班委人選,再由班委征求學生意見后進行整合,全體學生自主制訂班級管理制度,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管理過程,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1制定班集體基本框架,建立并維持班級的正常秩序
一方面設立學習框架、紀律框架、衛(wèi)生框架、晚修框架及早讀框架等板塊,另一方面制定班級量化考核加分細則。班主任要對學生制訂統一要求,包括遵守作息時間、合理進行課外活動、公共場所的行為談吐等。通過行為統一達到思想統一,使學生的學習、生活、活動等都能夠有序進行。
1.2確立班級的目標,鼓勵學生努力奮斗
依據組織學原理,凡集體都有共同明確的目的,組織目標信念是組織行為的內驅力,是組織的品格和群體“信仰”。一個班級集體主義一旦形成并不斷發(fā)展,就有助于產生一種強大動力,推進班級共同理想和奮斗目標的確立和實現。例如在班級目標設置中可細化為周目標、學期目標、學年目標和初中階段目標(也是最終目標)。這樣就形成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結合的目標系統,學生一步一步奮斗,直到實現最終目標。集體目標中包容和凝聚個體目標的精華,使之成為學生發(fā)展個性的歸宿,從而運轉集體目標與個體目標的雙向反饋機制,使兩者達到最佳的整合理想和學習目標、奮斗目標的明確性,使廣大學生得以借助集體力量實現個人價值,班級也能在全體學生共同努力下蓬勃、健康地發(fā)展,樹立全班“一盤棋”的思想,通過班級思想作風、規(guī)章制度、文化環(huán)境等全方位建設,使全班學生的思想意識及行動統一到實現目標的軌道上來。
1.3選拔積極且有能力的學生個體,組建班集體管理隊伍
班級機構要選拔認真負責且有能力的積極成員組成,要能對班集體學習、活動負責。班主任應細心觀察了解學生,在2至3周內對學生的興趣、能力、品質、特殊才能、學習狀況等做一個細致的了解。然后把在學生中威望高的、受到學生擁護的、能勝任班級工作的積極分子培養(yǎng)成班集體負責人。班級正常運作之后,班主任要最大限度地放手,充分發(fā)揮機構成員的主動性,讓他們獨立自主地工作。
2.強化班集體組織文化建設,促進學生個體與班級群體共發(fā)展
班級精神文化,主要指在實踐過程中被班級大多數成員認可的共同的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信念等意識形態(tài)。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集體是教育的工具。班集體向心力需要學生個性化力量的注入,以實現教育的潛移默化作用,以激勵學生良性發(fā)展。班級精神文化是一種潛移默化的隱性教育力量,它是班級的靈魂所在,具有教育、凝聚、制約、激勵和同化的作用。因此,筆者嘗試豐富各項精神文化活動內容,活動育人是促進學生成長的有效途徑。
2.1強化主題班會,開展活動育人
例如筆者利用班會課主陣地,積極開展道德法制、心理健康等一些列主題班會課。讓學生認識初中階段極易受到不良影響,如吸煙、喝酒等行為。同時在班級中開展“一事一評”,每周指定學生進行班級事務整理,利用班會課的時間進行點評和公開。除此之外,利用假期進行勞動技能培訓,讀一本好書,巧用學科的特點,開展“班級詩詞朗誦大會”“班級 朗讀者”、“最強大腦計算比拼”、籌劃“英語故事劇”等活動,豐富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和精神生活。
2.2樹立正確的輿論,培養(yǎng)優(yōu)良的班風
班主任要細心培育,通過各種途徑統一學生的思想認識,形成健康的班級輿論,激發(fā)學生的集體責任感和榮譽感。 班級輿論是班風的導向,它能在短期內左右班風的好壞。班主任要深入班級進行教導,從而推動班風建設。另外還要發(fā)揮班干部的模范帶頭作用,不斷優(yōu)化班風建設。通過集體活動,建立集體輿論,再通過宣傳強化擴大集體輿論,并約束集體行為。集體輿論可以通過展板、海報、廣播、網絡、會議等多種形式進行,例如在班級開辟宣傳欄將學生的好人好事、優(yōu)秀學生的基本資料、座右銘、照片公示來樹立先進典型,加強宣傳教育。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教化感召周圍同學,并讓這些同學自主進行學習、模仿和提高。從被表揚的同學角度看,積極的行為得到了肯定,增強了自信;從未被表揚的同學角度看,形成積極發(fā)現別人長處的習慣,知道可以從多種角度使自己也變得出色,產生自我激勵的作用。
3.關注學生個性差異,建設溫馨班集體組織
班集體是學生的家。無論是班干部還是普通學生,無論是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同學亦或是班級的后進生,都是班集體中的成員,都是班集體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只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與管理理念,充分發(fā)揮每一位同學的主動性,才能增強彼此的班級凝聚力,做到“人人參與和諧構建,人人踐行良好學風”。優(yōu)秀的班集體都反應出的班主任工作的細心與用心,班主任教師在建設班集體過程中,要主動關注學生,了解學生個性所需、成長所需,挖掘學生閃光點,為師生互鑒互賞奠定良好基礎。
首先,營造互鑒互賞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即搭建一個思考環(huán)境,讓師生相互挖掘對方亮點,比如教師在學生生活和學習中融入學生評級體系,全方位評價學生好的行為、好的思想,并將其體現在學生的作業(yè)評級中。在師生相互挖掘對方亮點的過程中,就會形成一種溫馨、正向的學習環(huán)境。其次,教師應以學生為中心,主動關注并了解學生,幫助學生解決難題。在班級中,每個學生的情況都不盡相同,有的學生活潑好動、有的沉默寡言;有的學生思想端正,積極進取,也有學生是行為懶散,學習被動。對待不一樣的學生,班主任需要尊重他們之間的差異,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最后,積極引導生生協作,發(fā)揮“1+1>2”的積極效果。
四、結語
班級全體成員是班集體建設的對象,也是班集體建設的主人。班集體的各項教育管理措施最終都要落實到每個班級成員能動的自主行為上。初中班集體建設不僅要講究方式方法,更要拉近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距離,人與人的互動、觸及心靈的溝通。教學相長、彼此相容、和諧輕松是班集體成員之間關系的最佳特征。
參考文獻:
[1]肖本紅.組織行為學視域下的高校平安校園建設[J].內蒙古電大學刊,2020(3):75-77,88. DOI:10.16162/j.1672-3473.2020.03.018.
[2]曠浩源,雷東陽.基于組織行為學理論的高校班級集體主義培養(yǎng)和學風建設[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30(4):115-117.DOI:10.3969/j 1003-2614.2012.04.034.
[3]二次元文化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力的挑戰(zhàn)及其應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0(21):86-87,90.DOI:10.19865/j.2020.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