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詩語
提到塔城,很多人會想到西北邊陲的新疆。的確,風光綺麗、人文薈萃的塔城地區(qū)是很多人前往新疆必打卡的地方,去過之后也總會念念不忘。鮮為人知的是,在西南邊陲的云南,有一個與之同名的地方,從麗江出發(fā),沿著金沙江一路逆流而上,便可到達位于云南省迪慶州維西縣的塔城。
塔城地處瀾滄江、怒江和金沙江“三江并流”的中心腹地、大香格里拉生態(tài)旅游區(qū)的中心,是一座偏遠低調(diào)的山谷小鎮(zhèn)。和新疆塔城一樣,這里也有著迷人的風景和璀璨的文化。人們在陡峭起伏的山腰開鑿梯田,讓深山泛起稻浪;在低緩的谷地種植玫瑰,給山野間平添一份浪漫與鮮艷;在人跡罕至的高海拔林區(qū)探索真實版的“綠野仙蹤”,追尋滇金絲猴的身影;在多民族聚居之地,跳起莊嚴神圣的熱巴舞,表達對大自然最虔誠的熱愛與敬畏……
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碰撞,不僅抬升起世界屋脊和巍峨壯闊的連綿雪山,也在地表擠壓出數(shù)條平行的褶皺,即橫斷山脈。雖然它只有一小部分位于云南西北部,但這一角卻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地帶,高山與峽谷相間,層層疊疊,壯闊無比。塔城鎮(zhèn)就坐落在其中。
塔城的名字來源于“塔城關(guān)”,出自《清一統(tǒng)志·麗江府》:“ (金沙江)入府境西北邊界之塔城關(guān)東,又東南經(jīng)巨甸汛東?!逼鋵?,作為滇西重鎮(zhèn),早在隋朝,就有著名將領(lǐng)蘇榮遠征云南,在此設(shè)神川都督府。
在藏語里,塔城意為“富饒安康之地”。這里崇山峻嶺起伏,因位于低緯度地區(qū),氣候溫暖濕潤,從而在縱向空間上拉開了豐富的景觀帷幕:谷地間森林郁郁蔥蔥,又分布著無數(shù)的稻田和果園,充滿了田園般的詩情畫意,猶如橫斷山中的綠寶石。而在這唯美的畫面里,最亮眼的莫過于嬌艷的玫瑰花海。
塔城鎮(zhèn)巴珠村種植的藏地玫瑰久負盛名。巴珠村是一個純藏族村莊,平均海拔3000米,被稱為云端上的藏族山村。群山的環(huán)繞把高海拔寒風阻擋在外,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巴珠村成為培育藏地玫瑰的絕佳溫床。到了六月,在高低起伏的緩坡與谷地上,百余畝藏地玫瑰競相綻放,花期會一直持續(xù)到九月。在此期間,巴珠村宛如一個仙境般的玫瑰花園。這段時節(jié)也是當?shù)氐穆糜瓮?,人們置身于浪漫的花海,空氣中飄散著馥郁的花香,充滿了濃情蜜意。
巴珠村種植的玫瑰名為滇紅玫瑰,植株秀美,花朵較大,紅色或紫紅色的花瓣厚實而又如絲絨般順滑,不僅極具觀賞性,而且蘊藏著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zhì),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因此,巴珠村村民在種植時采用了綠色培育的模式,不使用農(nóng)藥,以確保玫瑰對人體無害。不僅如此,還需要時常進行松土、除蟲、除草,好讓玫瑰充分吸收養(yǎng)分,茁壯生長。每到花期,村民們便背上籮筐,前往玫瑰花田采摘。他們輕輕地摘下新鮮的玫瑰花瓣,然后將其制作成玫瑰醬、玫瑰茶、玫瑰酒、玫瑰干花、鮮花餅等產(chǎn)品,遠銷全國各地。
是的,玫瑰不僅為巴珠村增添了一抹亮色,更是將村民帶上了發(fā)展的快車。畢竟巴珠村地處偏遠,土壤相對貧瘠,村民從前主要種植的青稞、玉米、白蕓豆等農(nóng)作物,只能滿足溫飽需求。而白蕓豆的種植需要用到大量竹竿和樹枝,大面積種植則會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破壞。因此,受制于地理環(huán)境、交通條件和當?shù)鼐用竦膫鹘y(tǒng)觀念,巴珠村一直隱匿在山林谷地中,是一片無人問津的貧瘠之地。直到2011年,維西縣巴珠藏玫瑰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在巴珠村成立,才給村子帶來了生機。種植玫瑰不僅能減少人們對耕種的勞動投入、增加收入,還能保護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所以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種植行列,巴珠村也從籍籍無名的小山村發(fā)展為塔城著名的玫瑰花園。
除了綻放在山野間的玫瑰,塔城的稻浪梯田也是當?shù)厝擞弥腔酆颓趧陂_鑿出的別樣景觀。春耕時節(jié),人們將水稻秧苗栽植到山腰開墾出的梯田里,待到九月豐收的季節(jié),溫暖的金黃色陽光下,山風吹撫,稻浪翻涌,整個山谷間彌漫著陣陣稻香。
塔城鎮(zhèn)坐落在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區(qū)域,這里的高寒原始森林繁密茂盛,是野生動植物的家園,其中不乏珍稀、古老的物種,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滇金絲猴。
滇金絲猴屬于中國特有物種,為一級珍稀瀕危保護動物。滇金絲猴的皮毛并非金色,而是黑白相間,且因鼻端上翹鼻孔朝天,又名黑白仰鼻猴。此外,它們還被稱為“世界上與人類最像的靈長類動物”,它的雙眼大而有神,嘴唇呈櫻紅色,未附著毛發(fā)的臉頰十分白皙,甚至還擁有笑肌,是一種會微笑的動物。1998年,時任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訪華,見到滇金絲猴以后,發(fā)出了這樣的驚嘆:“天??!它簡直是我的表兄弟!”滇金絲猴美而自知,它們在睡覺和進食之外的時間,會頻繁地整理毛發(fā),母猴更加重視儀表,不僅會把自己收拾妥帖,也會幫助其他家庭成員保持形象。
在滇金絲猴的族群中,無不洋溢著溫暖與關(guān)愛。滇金絲猴群通常有20到60只,睡覺時為了抵御嚴寒,家庭成員會抱成一團,最年幼的猴子被夾在中間,然后是母猴,最外圈是雄猴,形成一道堅固的親情圍墻。除了關(guān)愛自家小猴子,滇金絲猴對其他幼猴也照顧有加,淘氣的小猴子是社交高手,除了在樹林里上躥下跳之外,它們還喜歡“串門”,被拜訪的成年金絲猴不但不會生氣,還會盛情款待。
這些可愛的林中隱士,曾經(jīng)歷了一段漫長而痛苦的過往。由于滇金絲猴棲息在密林深處,在1890年以后,人們一度以為該物種已經(jīng)滅絕;直到1960年,動物學家在云南德欽縣發(fā)現(xiàn)了滇金絲猴的皮毛,證實了它們依然存在,而隨后引起的社會關(guān)注卻為滇金絲猴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盜獵者為了獲取其皮毛而進行濫獵,上世紀70年代,云南滇金絲猴的數(shù)量銳減,成為瀕危物種,這引起了人們的恐慌和反思。此后,政府采取了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禁止商業(yè)伐木和盜獵等舉措,才使得滇金絲猴的數(shù)量得到了恢復性增長。
位于塔城鎮(zhèn)的滇金絲猴國家公園就是為了保護滇金絲猴而修建的。公園位于塔城鎮(zhèn)響谷箐一帶,面積約334平方公里,這里生活著10個“家庭”、60余只滇金絲猴。它們主要在海拔2500米到4700米的高山針葉林中活動,常常在樹枝上飛躍穿梭,動作十分敏捷,轉(zhuǎn)眼便消失在密林深處,所以,想要尋找到它們,并不是易事。最初,國家公園的巡護員們?yōu)榱苏业降峤鸾z猴,每天翻山越嶺,走十幾公里山路,經(jīng)年累月,逐漸摸清了門道:或根據(jù)地上的糞便和它們遺落的食物追蹤,或爬到山脊的大樹上探尋它們的叫聲,或沿途放置它們喜愛的竹筍、野果、松蘿等食物,或在飲水點不遠處守候……“跟著猴子走了七八年,我們不僅找到了猴群,還得到它們的信任?!毖沧o員說,“猴子記住了我們的聲音和樣子,見到我們,也就放下了戒備,待在樹上覓食、打盹?!?/p>
滇金絲猴國家公園是目前唯一可供人們近距離觀察滇金絲猴的地方,但只有在巡護員的呼喚下,它們才會現(xiàn)身,不遠千里而來的游人才能一睹其真容。
拜訪塔城,會發(fā)現(xiàn)這里不似其他人山人海的熱門旅游地,而是總有著獨一份的安靜與愜意。但當你走近后卻發(fā)現(xiàn),在它靜謐的外衣之下,其實擁有著歡騰的生命力量。塔城作為藏族、傈僳族、納西族、彝族、普米族、白族、回族、漢族八個民族的聚居地,各民族相互交融、影響,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文化,在這之中,朵翀[chōng]文化、東巴文化與熱巴舞文化更是其代表。
“朵翀”是藏族流傳的一種無伴奏的大型集體歌舞,高雅古老的朵翀又稱“朵翀翀”,在藏語里意為村民齊心聚力歡慶豐收。人們將豐收的喜悅表現(xiàn)于縱情歡樂的歌舞之中,同時表達了希望來年平安健康、六畜興旺的美好意愿。
東巴文化是納西族古代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因保存于東巴教而得名,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主要包括東巴文字、東巴經(jīng)、東巴繪畫、東巴音樂、東巴舞蹈、東巴法器和各種祭祀儀式等,是一種獨特而豐富的民族文化。
不同于東巴文化有具體文字進行傳承,也不同于朵翀文化面臨失傳的困境,熱巴舞文化以歌舞的形式在塔城得到了完整的承襲。
熱巴舞形成于11世紀,其原始根源是宗教祭祀和牦牛圖騰崇拜,初衷是祈禱來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如今,熱巴舞廣泛流傳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肅等藏族集聚地,被列入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在全國藏區(qū)流傳的三大類型的熱巴舞中,云南塔城的熱巴舞,至今仍保留著原始古樸的風貌,塔城鎮(zhèn)也因完整承襲了藏傳古典熱巴舞,成為遠近聞名的“熱巴藝術(shù)之鄉(xiāng)”。因塔城在藏語中為“神川”之意,所以塔城熱巴舞又稱為“神川熱巴”。
作為一種古老的祭祀禮儀歌舞,神川熱巴充滿濃郁的藏傳佛教色彩,它不像其它民間歌舞那樣隨時可以唱跳,而是以敬神祈福為表演宗旨。在演出之前,要用一段時間作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演出日期也須擇定,開演之前還要舉行迎神祭祀儀式。
演出時,女舞者戴銀制三角頭飾、身穿紅白黑為主調(diào)的繁復服裝,手執(zhí)繪有日月星辰的日月鼓;男舞者身穿黑白正反雙色褲,腰扎黑色楚巴和黑白兩色牦牛毛擰成的繩,背上系七彩帶,七個顏色的布袋分別代表藍天、白云、太陽、高山、湖泊、水稻、鯉魚。演員在領(lǐng)舞者(藏語稱“沖卑”)的指揮下,鼓聲齊鳴,女舞者敲著日月彩鼓,輕挪舞步,姿態(tài)優(yōu)美,雍容華貴;男舞者搖動撥浪鼓,揮動牦牛尾,舞步剛勁穩(wěn)健,騰越飛旋,豪邁瀟灑。曲背、弓腰、擺手、轉(zhuǎn)身……人們?yōu)橄矏?、為豐收、為生于天地而舞,在靈活舒展的舞姿中,把最虔誠的祈愿傳達給神明。在莊重的樂聲和舞蹈中,看客也能體會到那份對大自然最赤誠的熱愛與敬畏。
交流與發(fā)展是每一種文化形式獲得蓬勃生命力的源泉。作為藏族的宗教習俗性舞蹈,熱巴舞流入云南后,與當?shù)丶{西族、傈僳族等民族的文化交融,又誕生出“勒巴舞”“子母雄熱巴”等藝術(shù)表演形式,熱巴舞也更廣泛地流傳開來,成為塔城人引以為豪的民族藝術(shù)和民族共榮的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