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毛
美酒不過量,美餃不過飽。餃子與餛飩幾千年前曾是一家,古人就這么吃著,品著,寫著。直到1968年在新疆吐魯番縣(今吐魯番市)的阿斯塔拉地區(qū),出土了形狀完好的餃子。原來,早在唐朝時,餃子就已經(jīng)流傳到北方和西域,成為一種大眾食品。當時餃子的形狀和現(xiàn)在的餃子差不多,所以有了對餛飩和餃子最初的區(qū)分。
宋代是一個創(chuàng)造美食的朝代,從那時開始稱半圓的餛飩為“角子”,而圓形的餛飩則繼續(xù)保留了原有的名字。宋代在真正意義上豐富了餃子的品種,且使之發(fā)揚流傳。在宋《東京夢華錄》中提到過市場上有“水晶角兒”“煎角子”“駝峰角子”等品種,其中“水晶角兒”一直到元、明、清都在盛行。如今在河南,除夕要吃的燙面餃子,就是由宋代的“角兒”演變而來。
關于餃子名字的來源推斷很多,我比較贊同“交子”的說法。
按照我國傳統(tǒng)習俗,臘月三十晚上午夜子時(晚十一時至次日凌晨一時)要吃餃子,有“一夜連兩歲,子時分二年”的說法。也就是說它既是臘月三十的晚餐,又是正月初一的早餐,因為正值“交子時”,所以稱這種食品為“交子”,以示除舊迎新,更歲交子,又因為是食品便加“食”旁,故稱餃子, 寓意新年交子午好運。
在上篇文章中我提到過,從幾千年前就有了餃子祭祖祭神的習俗,就這樣餃子帶著風俗、宗教等神秘因素流傳下來。
北方的餃子發(fā)展歷史最為悠久,所以在吃餃子時有很多講究、忌諱和說法。比如說在除夕之夜煮破了餃子,不許說煮壞了,也不許說破了,只能說“掙了”,為的是爭些彩頭。有一些人家包四只輪轉(zhuǎn)的餃子,煮給趕車使牲口的男人吃,寓意著:“車行千里路,人馬保平安。”
記得我小的時候,過年吃餃子,里邊會包上紅糖、五分硬幣、花生、紅中(麻將牌)等,吃到這些外加料的人就會得到相應的祝?!t糖寓意日子紅火甜蜜,硬幣是新的一年發(fā)財,花生是早生貴子,紅中則是學業(yè)有成,寓意“高中狀元”。
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物資較匱乏的時期,家里只有來了特別的親朋好友,才會大張旗鼓的拌肉餡、搟皮、包餃子。在當時,這是相當奢侈的款待,能遇到家里包一頓餃子特別興奮。
每次吃餃子,大家都會默數(shù)吃了多少個,以吃得多為傲。遺憾的是,那個時候,我總是吃得最少的一個,一次大概是三十幾個,而哥哥和父親則可以吃四十多個。
餃子的蘸碟也是一絕,由油辣子、花椒末、香菜、姜末、蒜、醬油、醋、白糖和味精調(diào)制而成。(一般的配比是姜末三分之一,蒜三分之二,再配上三分之二的醬油,三分之一的醋。白糖、味精適量。)
油辣子是蘸碟的主要香源,它是將粉碎的辣椒、少許鹽(便于保存)、芝麻加一點點溫水攪拌后,用燒至5、6成熟的菜籽油邊攪拌辣椒邊澆入其中,然后馬上密封以保存香度。在重慶的小面館里通常都會用這種方法,而且一般都是當天做當天吃,鮮香異常。
幼時吃過的某種食物對我來說是最美味的美食?,F(xiàn)在的我再也沒有吃到過幼時吃的那么美味的餃子了。也許每個人的味蕾都是有記憶的,如今我們在美食上做的功夫,我認為都是為了尋找最初的味蕾記憶。
美味的餃子對面、皮、餡料都是有講究的。
首先,面一定要是中筋面粉,不要太細,也不宜太粗,這樣出來的餃子皮才有嚼勁,或者在面里面加一些燕麥,也可以增加嚼勁。然后將面用溫水調(diào)和,使力揉面,揉到用手指摁下去,面會立刻彈起來的時候,就恰到好處了。然后蓋上打濕的紗布開始醒面。
包餃子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許多人在一起分工合作,有搟皮的,有包餃子的,還有煮餃子的,在氤氳的蒸汽中享受著品味美食之前的快樂。
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餃子皮搟的邊緣薄中間厚,既不易把皮煮破,口感也是勁道十足。最主要的是要把口封緊,然后再做一些花型增加食欲,也為包餃子添些原創(chuàng)的愉悅。
餃子的內(nèi)容——餡料,是除蘸碟外餃子的美味核心所在。餃子的餡料分葷餡和素餡。葷餡里面可以有海參、螃蟹、鮑魚、牛肉、豬肉等。素餡可以有雞蛋、玉米、韭菜、蔥、荸薺等。然后各自有道理的搭配,便是上百種口味的餡料,投你所好。
從美味的口感來說,豬肉的肥瘦結合,是最香的餡料。豬肉首選糟頭胛子肉,這種肉質(zhì)嫩脆,肥而不膩。其次,選做回鍋肉的二刀肉,特點是嫩、脆,有勁道。肥瘦比例按照季節(jié)分配,夏天要七瘦三肥,冬天要六瘦四肥。既能保持口感,又能肥而不膩。
受家里人的影響,我在做餡時,要先把肉切片,后切絲,最后切成肉末,然后加入姜、香蔥、蒜苗,或者加韭菜,少許味精進行攪拌。在包餃子之前,再將鹽撒入(蒜苗、韭菜等遇鹽會出水,包之前撒入,防止餡料稀釋)。這樣的餃子是既實又空,所謂實,是餡飽滿,空則是肉粒與肉粒之間及餡與皮之間的間隙, 造就了口感上的嚼勁,味道鮮美。
煮餃子也是大有學問,民間流傳有一句諺語“蓋鍋煮餡,揭鍋煮皮”。
也就是說,煮餃子時,待到水沸時放入餃子,接著用漏勺沿鍋邊推餃子,直至餃子漂浮上來,這時候的皮基本熟了。然后加入涼的純凈水,加鍋蓋以煮沸后片刻(根據(jù)餡料的多少和皮的厚薄定時間),而后加入第二次涼水,加蓋再煮。這次是在煮餡,如此兩沉兩浮,煮出來的餃子皮勁餡香。如果是自己家里包的餃子,皮厚一般餡多,可以添三次涼水,如果是煮超市買來的速凍餃子,時間在縮短些。
很多人習慣了吃速凍水餃,節(jié)約時間固然是好事,但是閑暇時,與家人團聚,認真揉一次面,做一頓餃子,做一次慢食主義者,我覺得是一件幸福的事。
小時家里吃餃子,一頓吃不完,也沒有冰箱,會把剩下的餃子煮熟然后瀝干水分,晾在陰涼處,第二天拿來煎著吃,依舊用之前的油辣子做蘸碟,別是一番風味。
俗話說,餃子下酒,越吃越有。當年每到秋涼之時,我都會邀來幾位好友,拿來三斤餃子,一斤煮、一斤蒸、一斤煎,邊吃邊喝白酒,特別是最后的一道煎餃子,外面酥脆,配上油辣子的香辣,一口半個餃子下肚,待到第二口,蘸料浸入餡料,想想就覺得滿口香。酒量不覺也長了不少,直到半夜星闌,酒足飯飽,方才散去,真是人生一大快事。
北方的餃子發(fā)展歷史最為悠久,所以在吃餃子時有很多講究、忌諱和說法。比如說在除夕之夜煮破了餃子,不許說煮壞了,也不許說破了,只能說“掙了”,為的是爭些彩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