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娜
(遂寧市安居區(qū)人民醫(yī)院康復科,四川 遂寧,629000)
近年來,腦卒中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上升的趨勢,盡管醫(yī)療技術的進步大大削減了腦卒中患者的死亡率,但是該疾病的致殘率仍然居高不下,尤其偏癱肢體肌張力異常導致痙攣,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存在著嚴重不利影響。所以,腦卒中患者早期康復過程中,抗肢體痙攣是重中之重[1]。本研究則選取部分本院腦卒中致偏癱患者,在Bobath技術基礎上給予抗肢體痙攣干預,幫助患者盡可能恢復日常生活能力,減小偏癱率。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在本院就診的卒中致偏癱患者中選取90例,以患者入院先后順序為劃分依據(jù)將所有患者均分到對照組、研究組。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其中男27例,女18例,年齡34~67歲,平均年齡(51.32±5.63)歲;研究組抗肢體痙攣康復,其中男21例,女24例,年齡36~68歲,平均年齡(51.68±5.16)歲。納入標準:首次發(fā)病;病程≤6月;意識清晰,依從性好。排除標準:合并精神障礙;年齡>70周歲;無法正常交流溝通?;颊呋€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1.2 干預方法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包括關節(jié)活動訓練等,并可根據(jù)患者病情,給予中醫(yī)康復干預,如推拿、針灸等。研究組則采取抗肢體痙攣康復干預。在患者入院當天評估患者的實際狀況,然后制定針對性抗肢體痙攣康復計劃。首先,康復體位訓練。包括①患側(cè)保持臥位,內(nèi)收內(nèi)旋雙髖關節(jié),減少患側(cè)受到的壓迫。②患側(cè)保持臥位,屈曲下肢的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2]。自然擺放健肢,舒適為主,軟枕支撐患肢,避免足內(nèi)翻。每1~2h更換一次體位,防止長時間同一體位導致壓瘡。其次,抗痙攣康復操。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開始訓練,患者仰臥,康復操包括活動肌肉、穴位按摩以及活動關節(jié)3節(jié),以實際病情為依據(jù)選擇主動或者被動訓練。餐后1h訓練,20~30min/次,2次/d,訓練強度以患者的實際耐受程度為標準,強行訓練。最后,平衡罐法。在中醫(yī)康復科醫(yī)生協(xié)助下,給予患者平衡罐法(包括抖罐、走罐、閃罐以及擦罐等)進行康復治療。
1.3 觀察指標借助Barther指數(shù)評分量表(BI)評估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量表滿分100分,分數(shù)高日常生活狀況好。借助Fugl-Meyer量表評價患者的運動能力,量表分為上肢和下肢兩部分,上肢運動能力滿分66分,下肢運動能力滿分34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運動能力越強。
1.4 統(tǒng)計學分析SPSS20.0軟件對數(shù)據(jù)分析,用(±s)、t檢驗分別對計量資料進行表示、檢驗。P<0.05時,數(shù)據(jù)間具有顯著差異。
2.1 兩組BI評分干預前后的對比兩組組內(nèi)干預前后對比,BI評分都有明顯的改善(P<0.05),但干預后兩組組間相比,研究組BI評分更高(P<0.05),數(shù)據(jù)見表1。
表1 兩組BI評分干預前后的對比(分,(±s)
表1 兩組BI評分干預前后的對比(分,(±s)
組別 例數(shù) BI評分 t P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5 43.22±10.99 66.35±11.67 9.688 0.000研究組 45 42.69±10.74 74.89±12.38 13.180 0.000 t/0.231 3.370 P/0.818 0.001
2.2 兩組肢體運動能力干預前后的比較兩組組內(nèi)干預前后對比,肢體運動能力都有明顯的改善(P<0.05),但干預后兩組組間相比,研究組不僅上肢運動能力更強,而且下肢運動能力也更強(P<0.05),數(shù)據(jù)見表2。
表2 兩組肢體運動能力干預前后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肢體運動能力干預前后的比較(分,(±s)
組別 例數(shù) 上肢運動能力 t P 下肢運動能力 t P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對照組 45 22.31±3.75 43.65±6.24 19.664 0.000 10.31±4.05 19.63±4.55 6.910 0.000研究組 45 22.43±4.02 51.26±7.82 21.995 0.000 10.22±4.11 26.73±5.49 16.149 0.000 t/0.146 5.103 0.068 6.680 P/0.884 0.000 0.946 0.000
肢體痙攣是導致腦卒中患者發(fā)生運動障礙的一個關鍵因素,所以抗痙攣是臨床護理工作的一大重點。本次研究中,研究組的上肢、下肢運功能力更強(P<0.05),表明抗痙攣康復的效果顯著。在抗痙攣康復模式中,定時更換體位,不僅對肌肉痙攣具有緩解作用,而且有助于患肢關節(jié)僵硬的發(fā)生,對異常肌張力也有改善效果,為此后的康復打下基礎??祻陀柧毑賱t有利于血液循環(huán),強化神經(jīng)肌肉傳導,提高神經(jīng)興奮性,對肌張力起到平衡效果,搭配平衡罐法,進一步提升肌肉興奮性,在恢復肢體活動能力的同時,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與本研究中干預后研究組(74.89±12.38分)較對照組(66.35±11.67分)BI評分更高(P<0.05)結(jié)果一致。
綜上所述,在腦卒中致偏癱患者的早期康復過程中,應用抗肢體痙攣康復模式,不僅有效提高患者肢體運動功能,還可更大幅度提升BI評分,有助于患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