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伴隨著中國景觀設計需求的增加同時,不局限于景觀視覺層面的設計研究,便成為國內(nèi)景觀設計研究的趨勢之一。“五感”在景觀空間構建中的功能性體現(xiàn)為:引導性、參與性、沉浸性、獨特性,著眼于五感設計理念在景觀空間構建中的應用,探討五感設計理念在景觀空間的功能層面所產(chǎn)生的影響。
關鍵詞:五感設計理念;景觀空間;空間構建;功能
在景觀空間設計時做到“五感”間的和諧共鳴具有重要的意義。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人們將視覺作為生活中的主要感知時,總是不自覺地把目光聚焦在關注視覺層面而忽略了其他感官體驗。在藝術創(chuàng)作和欣賞領域,五種感官的聯(lián)系即“通感”早就被研究過。費歇爾就曾提過感官的非獨立性,還有錢鐘書先生也提及過五感的連通性[1],只有更好地了解“五感”在景觀空間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提高景觀空間構建的全面立體性。
一、五感設計理念
“五感”是指人的五種感官,即視覺、觸覺、味覺、嗅覺、聽覺這五種感覺,設計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本身,“五感”作為人與世界體驗溝通的重要途徑,以此為基礎誕生了兩套設計理念,分別為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和工業(yè)設計師Jinsop Lee。原研哉的理論注重于“感覺刺激→記憶喚醒→組合印象”[2],用不同的感覺刺激來喚醒人們對事物的印象,也就是用幾種交雜的感覺刺激喚醒人們對事物的感受,從而在頭腦中構筑出場景氛圍,將人視為一種巨大的“感受記憶器”。工業(yè)設計師Jinsop Lee所提出的五感設計理念更加理性化,他將人的五感畫作圖標的形式,從而記錄生活中的無感體驗,分析判斷作為設計產(chǎn)品時的一種參考指標[3]。從上兩個理念中我們都能夠體會到“五感”在設計中的重要性。目前在景觀空間設計中容易局限于僅僅關注視覺的感受,忽略其他感官的體驗,大大降低觀賞者的觀賞感受以及景觀的氛圍營造。國內(nèi)關于景觀五感設計的理論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并沒有形成成熟的體系,已有的理論成果也尚待實踐檢驗。從實踐方面來看,以“五感”為理念,應用在景觀設計中的實踐并不多,應當引起設計師的重視?,F(xiàn)存的關于五感設計研究成果,主要被運用在大型的醫(yī)療設施上[4]。
二、“五感”在景觀空間構建中的功能性體現(xiàn)
(一)引導性
創(chuàng)造空間是人類對周圍環(huán)境有意識的自然行為,在改造環(huán)境的過程中,景觀將許多本身不存在聯(lián)系的事物以特定方式進行重組排列,事物之間便產(chǎn)生了聯(lián)系并構成了生機勃勃的空間,這是精神飛躍的起點,這便是景觀的意義。與建筑空間不同,景觀空間不是封閉的,空間效果具有不可測量性,這便讓空間與人的關系連結得更加密切。對于景觀空間的構建來說,做好對人的控制,實質(zhì)上就是做好對人五感的控制。例如景觀空間中對通道的設置和對人的引導,好的通道設計是建立在目標分析基礎之上的,建立視覺聯(lián)系、把握視覺變量不失為一種方法,也就是傳統(tǒng)的設置路標。更高明的設計師會對嗅覺甚至觸覺進行把控,而觸覺景觀的設計并不是一味的單向的接觸,有主動的接觸,也有人體不自覺的被動接觸,在這一層面上實現(xiàn)人們觸覺景觀設計上更好的享受。比如沿途栽種芬芳的花草植被,對人嗅覺產(chǎn)生吸引,不經(jīng)意間引導人們的行動軌跡。亦或者對地面材質(zhì)進行一定區(qū)別設計,留有更適合材質(zhì)對游人進行引導。如蘇州博物館中“宋畫齋”的道路設置,即是將青石板與碎石進行區(qū)別,將更適合人行走的青石點綴在碎石中,對行人腳與路面的觸感進行區(qū)別把控,很好地支持和引導了游人的觀賞活動,不經(jīng)意間提供給游人多感官的參觀體驗,使之更有效地參與進觀賞活動中去。
(二)參與性
五感設計理念在景觀空間的構建中具有主動參與與非主動參與兩種特質(zhì)[5],游人需要主動地做出動作介入,才能得到感官刺激的回饋叫做主動參與,游人不需要做出動作介入便能得到感官刺激的回饋叫做非主動參與。例如,“新加坡大巴窯感官公園的觸覺區(qū)與味覺區(qū)就是典型的主動參與型五感設計,觸覺區(qū)有植物的花、莖、葉和景觀墻體的浮雕觸摸質(zhì)感,味覺區(qū)有各種芬芳的花果植物,可供嗅聞和食用”[6]。運用五感設計理念設計的新加坡大巴窯感官公園相比于傳統(tǒng)公園其參與感更強,感官刺激也會更加積極主動,對于那些感官接受不太敏銳的人群,特別是殘障人士十分地友好。
(三)沉浸性
傳統(tǒng)意義上的景觀空間構建主要是在視覺領域展開的,景觀空間也是指一定區(qū)域當中呈現(xiàn)出的景象,即視覺效果。但在景觀空間的構件中,僅僅注重視覺領域的建設是遠遠不夠的,觀賞者不易浸入景觀空間所營造的氛圍中,人們體驗流于視覺表層,難以引發(fā)觀賞者的聯(lián)想與共情??梢妰?yōu)秀的景觀空間設計,需要巧妙地考慮到人的五感,進而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如日本美秀美術館,“美秀美術館百分十八在地下,藏館于山,避世隱遁與自然融為一體”[7]。建筑入口處廣場的櫻花大道給予游人第一道感官刺激,刺激著觀賞者的視覺及嗅覺神經(jīng),而后的銀色隧道所采用與富有工業(yè)與科技感的材質(zhì),使之在觸覺感官上與山體以及建筑混凝土產(chǎn)生區(qū)分,穿過隧道,跨越山谷走上吊橋,潺潺流水的小峽谷刺激著游人的聽覺感官。五感設計理念造就了一種莊重典雅的氛圍,走進建筑就如同前往圣地朝拜一般,幫助游人投入沉浸在設計師與自然所提供的美好意境中去。美秀美術館向我們構建這樣一個理想空間:山、谷以及躲在其中的建筑。這里幽靜、通透,它躲在幽靜中,是讓人“五感”沉浸的人間仙境。
(四)獨特性
區(qū)別于僅專注于視覺領域的傳統(tǒng)景觀空間構建,五感設計理念的加入,在多個維度上提升了景觀設計所能帶給游人的體驗,能給游客以獨一無二的感受,同時更好表達景觀蘊含著的豐富地域文化特征。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近40年的城市化過程中,大量歷史古建在大拆大建的過程中消失殆盡,城市記憶面臨危機。在意識到區(qū)域人文歷史價值的重要性后,如何搶救恢復以及挖掘歷史人文價值變成了近來景觀設計中較為熱門的領域。南京老東門歷史街區(qū)更新改造便是順應此浪潮而開展的,老東門因地處南京城南門以東,故稱“門東”,與老門西相對,是南京夫子廟秦淮風光帶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南京傳統(tǒng)市井生活縮影的老門東,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聚落。明代時期,老門東因商貿(mào)和手工業(yè)集聚,成為了南京重要的商業(yè)街區(qū)。 清末以后,逐漸轉(zhuǎn)為以居住功能為主的區(qū)域。在21 世紀初,破敗的老門東也面臨著拆與留的矛盾。2002—2009 年,經(jīng)過多方努力,老門東地區(qū)才得以留存。南京城南歷史街區(qū)保護建設有限責任公司于2011年啟動門東保護更新項目,老門東項目在修復設計之初,進行了詳細的實地測繪工作,按照“修舊如舊,落架重修”的原則,力求盡可能地保留古建筑,并還原其本來面目。歷經(jīng)拆建之爭的老門東,最終在2015年建成后向公眾開放。老東門改造引入五感設計理念,在視覺層面上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qū)在規(guī)劃設計初期,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質(zhì)并結合時代發(fā)展特征,從布局規(guī)劃、堪輿理念、建筑風格、風俗習慣、氣候特點等層面入手進行規(guī)劃設計,在設計時,注重歷史文化元素的傳承,盡量保持原有街道空間的歷史風貌,將老門東地區(qū)的歷史記憶和南京文化特征貫穿在整個街區(qū),形成獨特的的文化氛圍。在聽覺體驗方面,老門東歷史街區(qū)空間中注重塑造百年前的聽覺環(huán)境,如利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還原民國時期商販叫賣聲,通過播放蘇州評彈還原百年前的聽覺環(huán)境,運用聲音塑造來營造良好的氣氛,抓住消費者心理。在觸覺方面,老門東歷史街區(qū)的改造設計將多種材料融匯在一起,強調(diào)多種材料的質(zhì)感對比與協(xié)調(diào),使游客在體驗歷史文化的同時也感受到當今時代的時尚特征,增加了對老門東歷史文化的深度認識。在味覺方面,設計了一些南京特有小吃的景觀小品以及種植一些具有南京記憶的果樹使人產(chǎn)生獨特的游玩體驗[8]。在整個老門東歷史文化街區(qū)的設計中,有機地將五感設計理念融入到具體場景中,表達傳承了老東門歷史街區(qū)的獨有文化屬性,創(chuàng)造了一個富有活力的獨特新景觀和新空間。
三、五感設計理念在景觀空間構建中的意義與價值
成功的景觀空間設計會積極考慮人們在此空間內(nèi)所受到的“五感”刺激,人對世界的感受實際上是對信息的整理歸納。追根溯源,發(fā)出信息的即是物質(zhì),做好對物質(zhì)的把握,不單一地只從視覺一側(cè)看待景觀空間設計問題,而是通過五感設計理念察覺豐富的景觀空間設計構建,更好地理解并將五感設計理念應用在景觀空間的設計中。“五感”景觀設計的結合與運用,可以為人們提供一個更加全面立體的環(huán)境,在城市景觀設計的發(fā)展進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如今同質(zhì)化景觀空間愈來愈多,并且游人體驗要求也愈來愈高,如何能夠快速構筑一個讓游人滿意并且可以表達好區(qū)域歷史文化內(nèi)涵的景觀空間就尤為重要。五感設計理念在景觀空間構建中的功能性結論,對景觀設計師來講是拓寬設計思路、提升設計周到性的重要工具。在設計理念中始終秉持“五感”設計并且考慮到“五感”的存在,以五感設計理念指引從而構筑景觀空間,并不是只是單純地考慮人的五種感官是否能受到刺激,而是轉(zhuǎn)化思維方式,思考景觀空間中能否達到引導、參與、沉浸、獨特這四種設計的目的要求,設計最終是有目的的,能夠達到什么樣的效果,促成什么樣的體驗才是設計的目的,刺激體驗者的五感只是追求目的道路上的方式,需要在這種層面了解消化五感設計理念在景觀空間構建中的功能。
參考文獻:
[1]錢鐘書.舊文四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原研哉.設計中的設計[M].朱鍔,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
[3]梁國琳.淺析兩種五感設計理論的同與異[J].西部皮革,2017(4):71.
[4]周大坤.景觀的五感設計研究綜述[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5(3):193.
[5]范婷,黃春華,文卉.基于園藝療法的八旦村中心景觀設計研究[J].湖南工業(yè)大學學報,2018(2):76-81.
[6]胡曉白.“感官公園”提供非一般感覺[EB/OL].[2014-09].http:www.globalmayor.org/magazine detail.aspx? classcode=007008&id=372.
[7]當代美術家編輯部.美秀美術館[J].當代美術家,2016(3):92-93.
[8]文問,文衛(wèi)民.基于“五感”體驗的景觀設計探析——以南京老門東歷史街區(qū)更新改造為例[J].湖南包裝,2020(1):112-115.
作者簡介:張智昊,中北大學藝術設計專業(yè)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