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維霖
摘要:科技技術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也對教育改革和創(chuàng)新起到了促進作用,作為新時代的教育者,應當緊跟時代腳步,將科技技術與教學課堂有機地融合,采用創(chuàng)新的教育理念。這樣不僅能讓教育者時刻獲取最新的教育資訊,同時還能夠加強課堂教學的效果,提高學生對于化學學科的學習興趣、綜合素質。本文通過分析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提出了關于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融合的建議,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經驗參考。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效率;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21)-35-321
一、引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技術正在悄無聲息地改變和滲透著我們的生活,許多教師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開始積極進行教學改革,以適應日新月異的社會發(fā)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享受學習過程,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從走上講臺就開始追求的目標。信息技術實現了跨地區(qū)的資源共享,大數據技術的出現,也幫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尋找所需要的資源。而如何將如此便捷高效的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發(fā)揮出“1+1>2”的效果呢?
二、信息技術教學特點
(一)便捷性
目前智能手機的發(fā)展速度逐漸超乎了人們的想象,無論是音頻、圖案還是視頻,都可以通過處理直接生成數字化的信息,直接進行儲存和傳輸。同時,得益于各類社交通信軟件的更新發(fā)展,老師可以通過這些軟件,將課件、作業(yè)和相關資料直接發(fā)送給學生或家長。只要有相關電子設備,學生可以隨時隨地以看講課視頻、看課件資料的方式進行學習,老師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作業(yè)的批閱或為學生解答疑惑。
(二)共享性
傳統(tǒng)資料往往以紙質的形式進行儲存,無論是查閱還是傳輸,都非常麻煩,資料信息的共享度較低?,F代信息技術讓我們進入了“無紙化”的時代,將有形的資料變成了無形的數字數據,再借著網絡這一股“東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可以將自己的課件、教學經驗、教學心得等上傳至網絡服務器,供他人參考學習。還可以通過網絡服務器快速地查詢到自己所需要的資料,向其他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取經”。
(三)可編輯性
傳統(tǒng)的信息儲存介質為磁帶、膠片、光盤等,想要對它們進行編輯、剪輯等處理的話,難度較大、工序較復雜,且需要一定的技術能力。但現在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讓這些信息易于編輯,例如可以用Pr等多媒體處理軟件將課程錄像中無關緊要的部分剪輯掉,大大提高學生觀看視頻時的學習效率。
三、高中化學課堂中信息技術的應用
(一)模擬實驗的開展
化學課程中一些知識點較為抽象,涉及范圍從微觀的物質構成到宏觀的變化規(guī)律。在初學時,許多學生對這些不夠直觀的知識點感到難以理解,無法想象例如物質的微觀結構、微粒之間的作用力、物質的各類性質等現象。因此需要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對這些抽象的知識點進行具象化,讓學生能夠直觀地進行觀察,不僅能夠加深他們對于化學課程的理解,還能夠提升其學習興趣。
例如在高中化學必修一“金屬及其化合物”這一章的學習中,老師需要介紹許多金屬以及它們的化合物的性質。其中有一些???、但不常見、有一定危險性的金屬,例如金屬鈉,在遇到水時會發(fā)送劇烈地化學反應同時釋放大量熱量。如果在班級中做這樣的實驗,有可能會產生一些不安全的情況,這時候就需要現代信息技術的幫助了。老師可以通過播放視頻或模擬動畫,讓學生直觀地看到這一反應,同時也能夠避免一些潛在的危險。
(二)對于傳統(tǒng)實驗方法的革新
課本上所設置的傳統(tǒng)實驗,往往都是較為簡單且安全性足夠強的實驗,這些實驗都有著一定的局限性,而一些較為復雜的實驗往往難以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展現。同時由于受到實驗器材、實驗材料等因素的影響,一些實驗并不能觀察到預計的效果,例如一些氣體產生、溶液變色等現象不明顯,難以觀察到。而借助信息技術就能夠將這些現象進行放大,在重要的地方進行反復播放、慢速播放或定格播放等,讓學生吃透、理解透某一知識點。
例如在高中化學必修一“金屬及其化合物”這一章的學習中,在講解到“鐵生銹”這一現象時,由于鐵生銹的過程較為緩慢,如果進行長時間的觀察顯然是不現實的。但是可以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利用“延時攝影”對某一鐵塊的生銹過程進行長時間的拍攝,再用倍速播放,讓學生能夠清楚直觀地觀察到鐵生銹的整個變化過程。
(三)符合綠色環(huán)保的要求
許多的化學實驗都有著較為復雜和嚴格的實驗流程,一些細微的操作失誤都有可能導致實驗失敗,甚至產生危險。而一些實驗結束后會產生一系列的實驗廢液,有些甚至在實驗過程中就會產生一些有毒有害氣體,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取代這些傳統(tǒng)實驗模式,以模擬動畫或紀實視頻展示整個實驗的過程,能夠提高化學實驗的綠色環(huán)保程度。
例如在高中化學必修一“非金屬及其化合物”這一章的學習中,在“探究銅和一定量的濃硝酸溶液是否反應是否有一氧化氮生成”的實驗中,會產生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氣體,且濃硝酸在使用時有一定的危險性。使用多媒體軟件代替這類實驗,能夠滿足現代環(huán)境保護中“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
四、結語
在高中化學課堂教學中加入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推動現階段高中化學學習體系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現代信息技術具有便捷、共享、可編輯等一系列優(yōu)秀性質,能夠很好地幫助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技能水平、提高教學準備工作的效率,同時還能夠增強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效果,這也是目前新課改背景下的教育改革發(fā)展趨勢。
參考文獻
[1]李俊,崔擁軍.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優(yōu)化高中化學課堂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7(47):177-178.
[2]陳虹波.信息技術在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和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15):149-150.
[3]白天英.關于高中化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J].學周刊,2017(24):13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