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琪禎
摘要:眾所周知,我國語言和日本語言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處,究其原因不僅有歷史傳承的因素,還與兩國的地域分布、文化傳播等息息相關。日本與我國在地理位置上距離非常近,中間只隔著一條海峽,從唐朝開始,兩國之間的交流就異常頻繁。日本是世界上最善于學習的民族之一,它非常注重自身的文化發(fā)展和傳統(tǒng)的保留。在古代時期,日本就開始學習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特別是在我國古代的文化繁盛期,兩國之間的交流和往來密切,中華文化自然是日本學習的主要內容。同時,在日語語言文學中也能夠找到我國文化的蹤跡,無論是文學內涵、表達手法還是結構上都可以窺探一二。本文就對日語語言文學中包含的中國文化做一個簡單的分析,并對日語語言文學的特點加以研究,找到兩國文學的相同之處,從而為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依據(jù)。
關鍵詞:跨文化視角;語言藝術;文學;物哀之美
對日本文化和日語語言文學的研究,有助于我國自身文化的發(fā)展。在對日本文學的研究中,首先可以參考其本土的研究,早期日本本土對日本文學的研究的方向是以古典俳諧以及俳諧理論等作為研究重點,并提出了寫生的藝術特征。后續(xù)研究者則是確立了日本的現(xiàn)代思辨美學,并利用西方的美學和西方文學來對日語語言文學進行分析,并劃分出多個含義。而國內研究中,大多是從日語語言文學存在的特征出發(fā),對整體的日語語言文學的特征進行研究,最后進行升華,分析日本人的精神走向。另外,還有其他研究以日本的文藝文化為起點,如:從茶道、藝伎等方面出發(fā),從而在不同角度對日語語言文學中的藝術特征進行分析。雖然我國與日本文化相近,但仍存在一定的文化差異,由于受到本國文化的影響,在我國的日語語言文學研究中存在著一定的文化誤解,基于此,在對日語語言文學進行研究時,需要遵循跨文化視角的原則,以得出更客觀的研究結果。
一、日語語言文學的主要特點
歷史的發(fā)展與變遷,使得日本文化受到了兩大主體的影響,因此其在語言文學上也呈現(xiàn)兩段不同的特點。18世紀之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在世界都名列前茅,日本不斷學習中國知識,在語言、服飾上都深刻體現(xiàn)著中國烙印。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下降以及西方國家的興起,日本在19世紀開始轟轟烈烈的開展文化革新,開啟了明治維新的道路,語言文學也受到了新的影響。因此,日語語言文學的主要特點如下:
(一)日本語言文學社會性特征明顯
所謂的社會性是語言文學所處的社會背景,也是作品的寫作背景。其實,無論是早期文學作品還是近代的著作,都是時代的產物,集中反映著某種政治、經濟特征,與國民的變遷和歷史文化特點緊密相連。受到日本地域性的特征,其語言文學也與地區(qū)文化有關,體現(xiàn)著城市化變遷的因素。在日本政治中心還是京都的時候,語言文學的大背景都是京都。直到江戶時期,隨著武士成為日本國內的新貴族階層,文學創(chuàng)作又開始偏轉方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就是《古今著聞集》和《今昔物語》。
(二)日本語言文學具有語言標記特征
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中國的語言是日本語的起源,日語在很多詞匯的發(fā)音和書寫上都借鑒了中華民族文化,文學創(chuàng)作中也體現(xiàn)了本土特征。同時,日本極強的學習能力,使其不斷吸收外界的新知識,在語言文學的形式上呈現(xiàn)新舊不斷交替的現(xiàn)象。
二、日語語言文學的物哀之美
研究相關文獻發(fā)現(xiàn),在日語語言文學中經常會出現(xiàn)以物哀為主旨的藝術風格,這也是日本語言文學較為重要的特點和思想因素。日本文學中的物哀特征,從美學角度上來說是一種悲哀之美。這種物哀中存在著廣泛的情感內涵。從日本文化中的物哀角度來講,該情緒指的是對他人、自然、世間萬物都存在悲傷的情感;而從廣義上對物哀進行研究則會發(fā)現(xiàn),在日本語言文學中,物哀從原本的悲哀中得到了一層層的消解,并升華為更高的超越。再通過對物哀心態(tài)進行深入研究后也可以發(fā)現(xiàn),在日語文學中對物哀進行書寫是日本文人表達內心感情的一種方法和手段。由于日本文人對世界的感受比常人更加敏感和柔軟,因此在接觸外界中,文人的思想以及情感將會伴隨世間萬物隨心而動,并流露出自然的情感,或為喜悅、或為悲傷、或為痛苦,在文字中則是以物哀的形式展現(xiàn)。因此,從其本質而言,物哀這一表達形式在日本文學中是文人有感而發(fā)的情感表達方式。以人為主體,在面對他人或者物時,產生的一種內心觸動,由心感物,也是物哀這種表達的意義。而物哀之美在日本文學作品中,存在三個顯著特征,第一,代表著文人主體的感情流露,并借助于客觀存在的事物對情感進行展露,第二,物哀這一情感可以展現(xiàn)于真實事物中,也可以以此引申出對其它人或物的情感,并利用物哀這種生命感情形式以進行升華。第三,則是對人與自然,再到世間萬物的一種感受,通過表達反映出其內心深處的情感,并在內心的情感中把握現(xiàn)實世界,從心出發(fā)從而形成多種復雜情感。這種物哀之美的形成與日本的歷史環(huán)境有關,雖然日本本土存在雪山、溫泉、櫻花等美麗景象,但卻屬于板塊活躍地區(qū),自然災害頻繁,這使得日本民族在心中對美好事物存在不穩(wěn)定的感情,認為美好如櫻花一樣在美麗的綻放后將迎來凋零,寄托著日本民族的悲劇意識。考慮到跨文化視角的研究,本文將日語語言文學中的物哀之美與我國文學文化進行對比和分析。我國魏晉時期的作品傳播至日本時,也對日本語言文學的物哀藝術特征產生了重要的思想影響,使得日本語言文學的物哀藝術特征和我國古代文學存在一定相似之處。而且從國家的管理模式上來說,在現(xiàn)代化社會之前,我國和日本均采取了封建社會制度進行國家管理。同時期的日本社會也受到我國道家思想的影響,使其文藝思想觀念與我國接近,因此,其物哀的抒情方法不僅僅在于情感上的悲哀,也廣泛地應用于描寫積極樂觀的生活狀態(tài)上。
參考文獻:
[1]葉偉渠,唐月梅.“物哀”與幽玄[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2]李遠喜,風骨與“物哀”[J].日本問題研究,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