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玲
【摘要】目的:分析探究在肺癌診斷期間選用螺旋CT診斷方式的影像學表現(xiàn)以及臨床應用意義。方法:選擇本院收治的肺癌患者作為研究主體,選取對象共計74例,選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均勻劃分為兩組,設定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分別于診斷期間應用胸部X線診斷和螺旋CT診斷,對比分析診斷效果。結果:和對照組進行比較,觀察組診斷符合率所得數(shù)值較高,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肺癌診斷期間應用螺旋CT診斷措施對于提高診斷準確性具有積極意義,在患者臨床診療期間可以為其提供參考依據(jù),具有顯著的臨床應用價值。
【關鍵詞】螺旋CT;肺癌;影像學表現(xiàn);臨床應用意義
【中圖分類號】R734.2;R730.44 【文獻標識碼】A 【DOI】
肺癌屬于惡性腫瘤的一種,具有較高的發(fā)生概率,因此類疾病發(fā)病較為隱匿,大多患者病情在確診時已經發(fā)展至中晚期,對于患者預后具有直接影響,會增加患者病死率。目前,針對肺癌并未形成特異性的鑒別以及診斷措施,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和發(fā)展,在肺癌診斷期間開始應用螺旋CT,遵循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可以有效改善患者預后,在臨床疾病診斷期間開始廣泛應用多層螺旋CT檢查[1]。本文展開對照研究,旨在分析肺癌診斷期間應用螺旋CT診斷措施所取得的效果,現(xiàn)將具體研究內容匯總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收治的肺癌患者作為研究主體,選取對象共計74例,入院診治時間為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遵循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納選對象均勻劃分為兩組,設定為對照組、觀察組,分析評估患者基本資料。對照組性別分布結果為男性24例,女性13例,年齡選取范圍為41-75歲(均值58.63±3.41歲);觀察組性別分布結果為男性25例,女性12例,年齡選取范圍為42-75歲(均值58.71±3.49歲)。兩組患者基本信息所得數(shù)值經統(tǒng)計學分析,所得結果為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選擇應用胸部X線診斷措施,在診斷期間選用合適型號的X光機,合理調整診斷參數(shù),其中電壓設定為80-85kV,正位電流調整為10-20mA,焦距設定為180cm,在檢查期間指導患者采取正側位,依照常規(guī)方法展開X線掃描,密切觀察病變位置以及形態(tài)。
觀察組則選擇應用64排螺旋CT進行診斷:在診斷過程中選擇應用64排螺旋CT儀器,合理調整檢查參數(shù),準直器寬度調整為0.75×16mm,旋轉時間設定為0.56s,螺距調整為1.1mm,層間距設定為1.9mm,掃描厚度調整為5.1mm,掃描電流則設定為25mA,將管電壓設置為120kV,在檢查期間指導患者采取平臥體位,指導患者正確屏氣,通過多平面重建技術進行肺部支氣管圖像的重建,仔細觀察和記錄病變位置以及形態(tài)[2]。
1.3 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診斷符合率,詳細記錄肺癌病灶的聲像圖特點。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研究期間所提及指標數(shù)值均應用SPSS24.0軟件實施處理,計量資料表現(xiàn)形式為“x±s”,展開“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現(xiàn),實施“X 2”檢驗,P<0.05表示組間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診斷符合率對比
和對照組進行比較,觀察組診斷符合率所得數(shù)值遠遠較高,對比結果為P<0.05,見表1。
2.2 肺癌病灶聲像圖
2.2.1中央型肺癌
診斷為中央型肺癌的患者經臨床診斷肺門部位存在軟組織病變,病變形式呈現(xiàn)為結節(jié)狀、團塊樣,還有部分病變存在鈣化特征,病變邊界表現(xiàn)為毛刺狀,在腫塊中部具有不明顯強化現(xiàn)象,采取增強掃描措施可發(fā)現(xiàn)明顯淋巴結邊緣強化,肺門較為腫大。
2.2.2周圍型肺癌
周圍型肺癌經臨床診斷以后瘤體和縱膈緊密貼合,具有分葉狀,腫塊存在毛躁邊界,少部分患者表現(xiàn)為毛刺征,在腫塊內部具有明顯的鈣化特征,還有部分腫塊對于支氣管產生直接影響,發(fā)生支氣管管壁增厚以及管腔狹窄現(xiàn)象。
3 討論
肺癌在臨床上屬于常見疾病以及多發(fā)性疾病,此類疾病以中老年群體為主,疾病發(fā)展早期因患者臨床癥狀不明顯,很容易延誤患者診斷以及治療,此類疾病對于患者生活質量產生直接影響,為了進一步改善患者預后,還需加強肺癌早期診斷[3]。
此次研究結果證實,和對照組進行比較,觀察組診斷符合率較高,數(shù)值對比結果為P<0.05,分析原因如下:在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深的背景下,肺癌等相關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比較高,在肺癌診斷期間還需加強有效診斷,目前肺癌的診斷措施比較多,和常規(guī)CT進行比較,螺旋CT的誤診、漏診率比較低,其優(yōu)勢主要凸顯為操作簡單、掃描迅速、分辨率比較高,可以一次性完成掃描,在檢查過程中并不需要進行體位更換[4]。此外螺旋CT在臨床診斷期間可以實現(xiàn)多平片重建,呼吸、運動等相關因素并不會影響到診斷準確性,通過多平面重建圖像可以直接觀察病變情況彌補橫軸面圖像的不足,進而提高診斷準確性[5]。
綜上所述,于肺癌診斷期間應用螺旋CT診斷措施,對于提高診斷準確性具有積極意義,可以提高整體檢出率,具有較高的圖像質量,對于提高檢查安全性具有積極意義,值得借鑒推廣。
參考文獻:
[1]黃先敏,方莉莉,林修徑.小細胞肺癌及肺鱗癌多層螺旋CT影像特征及鑒別診斷分析[J].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2020,21(06):680-682.
[2]趙焱.多排螺旋CT對肺小結節(jié)及早期肺癌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yī)藥指南,2020,18(36):55-56.
[3]張?zhí)剖?多層螺旋CT對周圍型小細胞肺癌肺腺癌及肺鱗癌鑒別的診斷價值[J].山西醫(yī)藥雜志,2020,49(23):3232-3234.
[4]尹偉強.螺旋CT診斷肺癌102例的臨床價值研究[J].中國農村衛(wèi)生,2020,12(23):72+71.
[5]王曉男,郭華峰,楊璐.多層螺旋CT對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的診斷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20,24(2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