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英良, 唐 丹*, 孫興智, 魯 英, 郭艷芹,張英輝, 冉桂霞, 賴憲明, 賴俊英
(1.吉林省白城市畜牧科學研究院,吉林白城137000;2.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qū)畜禽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吉林白城137000;3.吉林省鎮(zhèn)賚縣鎮(zhèn)賚鎮(zhèn)畜牧獸醫(yī)站,吉林白城137000)
吉林省西部地區(qū)屬于半農半牧地區(qū),包括松原、白城、四平三個市區(qū),總耕地面積219萬hm2,占全省耕地面積的39.69%(徐雅婧等,2020)。主要種植作物為玉米、水稻、小麥。近幾年,在政府政策引導下種植結構開始轉變,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謝浩,2019)。但在吉林西部地區(qū)還是以一年一季種植生產方式為主,經濟作物生育期短,收獲后土地閑置,造成土地資源利用率低下。為了改善土地資源利用率低的生產實際,推廣了大量的輪作作物進行試種,其中較好的有馬鈴薯白菜輪作、西瓜白菜輪作、燕麥油菜輪作等模式(姚凡云等,2020)。推廣輪作的生產方式,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增加了農民收入(Hu等,2016)。飼用油菜的單產可以達到50 t/hm2,并且營養(yǎng)價值較高,其營養(yǎng)成分與苜蓿相近,是反芻動物的優(yōu)良粗飼料資源(趙娜等,2020;Islam等,2020;劉春,2014)。飼用油菜可以加工成干草,也可以作為青貯飼料,對于緩解北方地區(qū)冬季飼料短缺現象具有重要作用(Deng等,2020;Guillermo等,2020;Keim等,2020)。吉林西部地區(qū)主要的飼養(yǎng)動物是牛、羊等反芻動物,對粗飼料的需求量較大,開展飼用油菜的種植推廣,對解決我國牧草資源缺乏問題具有重要意義(毛鑫等,2019;陳景瑞等,2019;Vetharaniam等,2018)。在農業(yè)結構調整的要求下,發(fā)展飼用油菜,可大幅度提升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提高農作物的經濟價值。采用復種的模式解決了土地資源利用率低及秋季土地裸露受到風沙侵襲而造成土地沙漠化的問題。在飼用油菜的研究中發(fā)現,作物綠肥可以提高土壤的營養(yǎng)水平,防止土壤板結退化的發(fā)生(范倩玉等,2020;李文廣等,2019;陳曦,2016;蘇加楷等,2008)。本試驗旨在研究不同品種飼用油菜在吉林西部地區(qū)不同土壤條件種植的適應性,解決飼用油菜種植品種選擇問題。
1.1 試驗地點 吉林省白城市畜牧科學研究院試驗基地,第一號、第二號、第三號種植試驗地,經緯度分別為43°45'49.15′′N,125°52'25.35′′E;43°45'49.15′′N,125°52'25.35′′E;45°33'21.63′′N,123°23'8.95′′E。
1.2 試驗材料 供試種子由華中農業(yè)大學提供,分別為金油158、飼油1、華油雜62、飼15-P15、飼12-P38、華協(xié)11共計6個品種。肥料為中化化肥的磷酸二銨。
1.3 試驗設計 試驗用的6個品種,分別播種于鹽堿土地、中性土地、風沙土地(表1),每個品種設置3個重復,共計54個小區(qū),各小區(qū)隨機分布。每個小區(qū)長220 m,寬5 m,面積1100 m2。在第一季收獲后,進行旋耕滅茬處理,每公頃120 kg的磷酸二胺,于7月21日進行種植,采用條播的方式。
1.4 測定項目 在到達收獲季節(jié)后進行樣品采集,測定株數、株高、植株鮮重、干重。
1.5 統(tǒng)計分析 采用Excel對數據進行處理,用SPSS 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
2.1 不同品種油菜在中性土壤條件下的生產性能 由表2可以看出,華油雜62密度最優(yōu),顯著高于其他品種(P<0.05),密度的大小為華油雜62>華協(xié)11>飼12-P38>飼15-P15>金油158;株高中華油雜62顯著高于金油158、飼15-P15和飼12-P38(P<0.05),其他組差異不顯著(P>0.05);鮮草產量上華油雜62顯著高于其他組(P<0.05);干草產量中除華協(xié)11外,華油雜62顯著高于其他組(P<0.05),華油雜62的產量最高。
表2 不同品種油菜在中性土壤條件下的生產性能
2.2 不同品種油菜在堿性土壤條件下的生產性能 由表3可以看出,華油雜62的密度最大,顯著高于其他組(P<0.05),其次是飼15-P15;株高中華油雜62和華協(xié)11顯著高于其他組(P<0.05);華油雜62的鮮草產量最高,顯著高于其他組(P <0.05),其次是華協(xié)11和飼油1號;干草產量中華油雜62顯著高于其他各組(P<0.05),其次是華協(xié)11的干草產量。
表3 不同品種油菜在堿性土壤條件下的生產性能
2.3 不同品種油菜在沙化土壤條件下的生產性能 由表4可以看出,在沙化土壤條件下,華油雜62的密度、鮮草產量、干草產量均最高,其中密度與飼油1號差異不顯著(P>0.05),顯著高于其他組(P<0.05)。株高中華油雜62、飼12-P38、華協(xié)11之間差異不顯著(P>0.05),且顯著高于他組(P<0.05);鮮草產量中華油雜62和華協(xié)11差異不顯著(P>0.05),且顯著高于其他組(P<0.05)。
表4 不同品種油菜在沙化土壤條件下的生產性能
3.1 不同品種油菜在中性土壤條件下的生產性能情況 在吉林西部的部分地區(qū)土壤條件適合多種作物種植,中性土壤往往用于水果蔬菜的種植,水果蔬菜一般生育期較短,不能重茬,單季度生產造成土地閑置浪費(劉彩虹,2018)。劉明等(2015)在土地綜合利用研究中認為,小麥和黃豆輪作能夠改善黃豆的連續(xù)種植重茬的毒土問題。北方地區(qū)一年一熟的農作方式,使小麥和其他早熟作物收獲后產生約3個月的土地閑置期,造成大量的光、熱、水資源浪費,在無植被保護下,耕地長期裸露,土壤風蝕嚴重,生態(tài)環(huán)境嚴重惡化。畢影東等(2019)在對飼用油菜品種篩選中,在機械播種的條件下,金油158、飼15-P15和飼12-P38的產量較高。本試驗在中性土壤條件下,進行第二季播種,前一季為西瓜種植地,華油雜62和華協(xié)11的油菜產量最好,適合在中性土壤的輪作生產中應用。
3.2 不同品種油菜在堿性土壤條件下的生產性能情況 2014年的衛(wèi)星遙感數據顯示,吉林西部的鹽堿地總面積145.38萬hm2,其中輕度鹽堿為72.12萬hm2、中度為41.34萬hm2、重度為31.91萬hm2。2000年的數據顯示,總的鹽堿地面積為146.83萬hm2,近14年的治理中并沒有顯著效果(閻玉偉等,2014)。主要是因為農作物在鹽堿地種植效果不好,應優(yōu)選優(yōu)質抗堿的牧草和經濟作物進行種植,現在應用效果較好的有羊草、披堿草、小麥、燕麥、黑麥等作物。但這些作物生育期短,在收獲后地表造成裸露,使地面受到風沙侵襲,土壤沙漠化嚴重(Wei等,2020)。在吉林白城地區(qū),應用地下水灌溉水稻,可有效控制地面堿的含量,但是因為水資源短缺,長期使用地下水進行農業(yè)灌溉,會造成生態(tài)破壞(湯潔等,2019)。所以為了有效利用鹽堿地,直接開發(fā)成水稻田或者種植小麥等作物,減少鹽堿地無法利用的損失。劉卓等(2018)總結出吉林省西部地區(qū)種植堿茅改良鹽堿地技術,詳細闡述了品種選擇,篩選出多個適合鹽堿地種植的牧草品種。劉勇等(2020)采用油菜與牧草混播的方式播種后發(fā)現,混播可以提高牧草的產量,提升土地生產力。本研究對燕麥收獲后的堿性土地開展飼用油菜種植后發(fā)現,華油雜62號在鹽堿地種植中的總體性能明顯優(yōu)于其他油菜品種,如果生產干草選擇華油雜62和華協(xié)11均可。
3.3 不同品種在沙化土壤條件下的生產性能情況 2017年吉林省土地統(tǒng)計報告中指出,風沙土地總面積為105萬hm2,主要分布于白城市、松原市、四平市三個地區(qū),占全省土壤面積5.63%。在沙化土壤的改良治理上,吉林主要是采用育林和牧草補播的方式,雖然生態(tài)效益顯著,但經濟效益不高,對土壤的土質沒有起到較好的改良效果。為了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率,實行兩季種植的方式,可以顯著提高土地收獲指數和經濟效益(武志海等,2007)。本試驗采用的華油雜62和華協(xié)11的產草能力均較好,可以在風沙地生產。在裸露的風沙地種植油菜,可以減少土地裸露,防風固沙,同時作為飼料,還可解決冬季牧草緊缺的問題。
吉林西部地區(qū)土地的鹽堿化、沙化、退化草原地存量較大,飼用油菜作為短期生長的作物,可以快速覆蓋裸露的地面,減少風沙侵襲,起到防風固沙、改良土壤的作用。同時本研究表明,在中性土壤、鹽堿地、風沙地中華油雜62、華協(xié)11均有較好的生長及生產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