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海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 百年 社會動員 基本經驗
【中圖分類號】D25 【文獻標識碼】A
社會動員,主要是指政黨憑借多種動員方式與人民群眾建立互動渠道,通過整合資源、發(fā)動群眾、激發(fā)信心、凝聚力量,達到政黨使命實現的目的。社會動員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的內在優(yōu)勢和重要本領。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百年史,也可以說是一部成功進行社會動員的奮斗史。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正是借助多樣化的社會動員方式,充分發(fā)動了人民群眾,領導中國人民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站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點上,吸收和傳承中國共產黨社會動員的百年基本經驗,用好社會動員的方式手段,對于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意義重大。
利益滿足是社會動員的核心驅動,是黨依據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設定奮斗目標,驅動和激勵人們投身實踐,完成政黨使命的重要方式。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利益滿足是人們進行實踐活動的現實基礎和重要動力,“人們?yōu)橹畩^斗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①。列寧在動員人民群眾參加俄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也十分關注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所有黨的機關和蘇維埃機關特別注意這個問題,并且立即采取一系列的措施,竭力改善工人的生活狀況,減輕他們的困苦”②。這都為中國共產黨在社會動員中注重利益滿足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根據。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通過“發(fā)現和表達不同個體共同的利益訴求和目標愿景,形成群體利益訴求和群體目標理想”③,從而充分發(fā)動人們?yōu)楣餐睦婧湍繕硕鴬^斗,提升了社會動員的實際效果。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提出:“我們的責任,是向人民負責。每句話,每個行動,每項政策,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雹苓@一時期,中國共產黨爭取民族獨立的奮斗目標與人民群眾尋求解放和生存的利益訴求高度一致。黨通過動員和團結人民群眾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以滿足人民群眾翻身做主人的殷切意愿和合理權益,為實現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站起來”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人致力于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鞏固新生政權、完成國民經濟恢復、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等活動彰顯了黨為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而奮斗的赤誠之心,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擁護。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主要著眼于實現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富起來”。鄧小平同志認為,要保障人民利益和生活權益的落實,“不講多勞多得,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⑤。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南巡講話中將“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納入評定改革成敗的重要標準,再次印證了中國共產黨將人民群眾的利益需求牢記心間,為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實現人民群眾共同富裕不斷匯聚合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踏上了實現中華民族“強起來”的偉大征程,更加關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習近平總書記將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貫穿于治國理政的全過程,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⑥。在實現“強起來”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讓改革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推進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新時代黨關注人民群眾利益訴求發(fā)起社會動員的有力證明。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既為了實現人們的物質利益而奮斗,又借助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滿足人們的精神利益需求。早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同志就將文藝工作定位為黨的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指出“發(fā)揚蘇維埃的工農大眾文藝……這是你們偉大的光榮任務”⑦。中國共產黨借助歌曲、話劇、地方戲等形式各異、生動形象的文藝活動反映人民群眾在現實生活中的迫切訴求,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在激勵人民艱苦奮斗、響應黨的動員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百年歷史深刻啟迪,中國共產黨注重物質文化利益滿足,既是提升自身群眾組織力的寶貴智慧,又是進行群眾動員的制勝之道,還是實現黨和人民奮斗目標的關鍵所在。
回顧黨的百年歷史進程可以看到,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是我們黨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關注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滿足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中國共產黨百年來開展社會動員、匯聚社會力量的根本之策。中國共產黨不僅著眼于人民群眾物質利益的訴求,更關注其精神世界的滿足。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自改革開放之初黨中央提出小康社會的戰(zhàn)略構想以來,我們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幾代人一以貫之、接續(xù)奮斗”。2021年3月發(fā)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tǒng)一”。作為社會動員的核心驅動,人民群眾的利益需要是否得到滿足,既關系著人們對社會號召的響應程度,又決定了社會動員的實現效度。中國共產黨只有堅持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關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物質利益和精神文化的需求,才能達成廣泛的社會動員,才能真正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磅礴偉力。
理論宣傳是社會動員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黨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思想教育和理論學習,加深人民群眾對黨的方針政策的認同,凝聚人民群眾的思想共識,使其積極投身于實現政黨使命的活動的重要方式。無產階級政黨必須做好理論宣傳,因為“就單個人來說,他的行動的一切動力,都一定要通過他的頭腦,一定要轉變?yōu)樗囊庵镜膭訖C,才能使他行動起來”⑧。這都為中國共產黨在社會動員中注重理論宣傳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和實踐依據。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通過理論宣傳,“使社會成員認識和探尋自己的義務和使命,構建國家、社會與人民群眾之間的共識”⑨,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社會動員。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以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報刊電臺、宣傳講演和口號標語等形式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普及宣傳,將人民群眾救亡圖存的愛國精神轉化為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實踐。毛澤東同志認為,要想贏得革命戰(zhàn)爭的勝利,首先要進行理論方面的工作,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⑩。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通過報刊、文藝活動、宣傳標語等多種途徑進行理論宣傳,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主導地位,激發(fā)了人民群眾參與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人更加重視發(fā)揮理論宣傳在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罢胬順藴蚀笥懻摗薄澳戏街v話”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有力地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進程。同時,進行四項基本原則的理論宣傳,也是黨在新時期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要內容,鄧小平同志明確提出“在思想政治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是實現四個現代化的根本前提”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