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琪 魯文軍 蘭海龍 丁 斌 呂東軒
(中建鐵路投資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53)
本橋主梁采用(60+100+60)m預應力混凝土連續(xù)梁,采用單箱單室直腹板斷面。橋梁寬度為12.6 m,橋梁建筑總寬為12.9 m。橋梁全長為221.5 m,中間支點中心線的梁高為7.835 m,跨中10 m直線中心的梁高和橫向寬度15.75 m的梁高為4.835 m,梁體的下端根據(jù)二次拋物線而變化。
正裝結構分析是預測結構初始變形量的關鍵方法,將現(xiàn)場測量值與理論值進行對比分析,應用參數(shù)識別技術,得到具體的設計參數(shù),向計算模型中代入識別的結構參數(shù),按照該方法重復正裝分析過程[1]。
得到調整后的計算變形量后,將其與原始理論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分析,生成具有適用性的最佳高程調整方案。應用最小二乘法調整誤差,為后續(xù)分段提供立模高程值。為了獲得最佳的線性控制效果,需要在現(xiàn)場調整箱梁模型高程,使用最小二乘法調整誤差。通過識別和修改設計參數(shù),預測值可以更接近實際值,數(shù)據(jù)量越多,結果準確性也越高?;舅悸肥荋實際撓度=A×H理論計算+B×T實測+C,使用最小二乘法的參數(shù),結合線性回歸方法,可以得到與之相對應的回歸系數(shù),并通過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預測未知數(shù)。
每個墩箱的上表面布置有11個施工控制參考點,0號塊頂面策略基準點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0號塊頂面測量基準點布置(單位:cm)
根據(jù)各墩的基礎結構特征,建立測量控制網(wǎng)絡,作為箱梁懸臂梁施工中的控制依據(jù)。結合工程進度,適時移動接收器的控制點,將其精準地轉移至0號塊處。
通過高精度全站儀的應用,構建平面控制網(wǎng)絡,根據(jù)已建立的配置靈活地控制該網(wǎng)絡。
對于高程控制網(wǎng)絡的構建,改變設備的高度,在每個墩臺上放置一個高程控制點,完成0號箱形梁后使用0級和吊鋼尺方法移動到0號塊的頂部或將其構建到全站儀。0#塊的水平點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是懸臂結構的高程控制點,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
依據(jù)圖紙要求,精準確定各墩0#塊梁上表面的控制參考點,有效控制各點的距離,保證點位間距一致性,差值不可超過10 mm。
0#塊中心基準點具有重要參考價值,可以利用Ф16 mm的直螺紋鋼筋制作。鋼筋外露2 cm(超出混凝土頂面的部分),對該外露端磨圓,再刷涂紅漆。
懸臂節(jié)段梁的測點布置如圖2所示。
圖2 懸澆階段梁測點布置(單位:cm)
標高觀測點可用于測量箱梁的撓度值、觀察箱梁是否存在扭轉變形的現(xiàn)象。5個測點對稱設置在箱梁中央線上,觀測點與段的正面端面相隔20 cm。設定標高測量點后,正確設定斷面梁底面的標高關系,測定結果遵循梁底面的標高。測量點的標記由16 mm直徑螺紋鋼筋組成。
鋼管在箱形梁的混凝土表面上各暴露3 cm,裸露的邊緣涂有紅色油漆。設置懸掛式箱梁段的測點后,可以將其作為箱梁中點線平面位置的測點,也可作為箱梁的撓度觀測點以及仰角控制點,具有多種作用。
嵌入觀測點時,應注重位置的準確性以及測點自身的穩(wěn)定性,且不能阻止吊籠前進。箱梁第0塊的參考點和懸架澆鑄件的變形觀察點嚴格埋在指定位置,每個點位置的填充誤差和距離控制在10 mm以內。埋入式鋼筋的測量點必須與箱形梁頂部上方和下方的鋼筋緊密焊接,并將鋼筋的底部推向底板的底部模板。
箱梁的零塊基準點和懸掛的鑄造部的撓度變形觀測點需要嵌入指定位置,嵌入的加固測量點需要與箱梁屋頂?shù)纳舷落摪舫浞趾附樱露诵枰獕涸诘装宓撞康哪>呖蛏稀?/p>
(1)箱梁懸掛部分的掛籃若已經提前安裝到位,配套全站儀,利用經緯儀穿線法以及盤左盤右法有效控制箱梁截面段,根據(jù)箱形梁的垂直模板的高度安裝底部模板、水平模板和頂部模板。先調節(jié)吊鉤的高度,待其具有合理性后,再抬起掛籃和底部,保證底模標高的合理性,使頂板底模精準就位,高程誤差不可超過±10 mm。
(2)在箱梁的各個部分懸臂的形成過程中,應進行撓曲測量和高度控制測量:掛籃安裝后;向箱梁內灌注混凝土前;混凝土灌注后;在垂直的預應力鋼梁上施加張力后。
(3)箱形梁懸索澆筑工作中的撓度觀察通常采用封閉的水平通道予以觀察。為有效減小因溫度變化產生的變形量,應確定合適的觀察時間,得到準確的觀察結果,必須在上午8:00前完成實地調查。應在注入混凝土后的隔天早晨測量箱形梁的變形。
(4)在現(xiàn)場測量中,如果梁截面的測量值與預測的仰角的計算值之差超過15 mm,或箱形梁與平面中心線的測量位置差超過5 mm,則需要檢驗測量結果,若確實存在測量值偏差過大的情況,應分析原因,采取控制措施。
(5)在箱形梁懸臂結構控制觀測中,墩基的觀測至關重要,需要將觀測點設在各墩平臺,要求每個平臺均有4個對稱布置的測點。為保證測點的穩(wěn)定性和測量結果的準確性,采用承臺埋置式測點。
(1)測量點的放置是為了觀察承臺的沉降,各設置4個測量點在上、下部旋轉工作臺上。
(2)測量條件在蓋結構完成后測量初始值,墩和A1梁段完成后測量一次,卸下支架并轉體之前測量一次。在高精度水平上觀察沉降變形。
在轉體的過程中在箱梁懸臂端監(jiān)控4個控制點(每個懸臂端有2個)的標高變化。測量點位于A3梁段前端的上部。在轉體過程中,需要在各頂程結束后測量測量標高,確認轉體后的標高與旋轉前相同,誤差在5 mm以下。需要可靠的轉體裝置和安全對策保證結構的安全性。
混凝土澆筑在梁段前控制各控制點的梁底標高,即底模的控制標高。誤差不大于3 mm。澆筑混凝土后以及張拉預應力鋼束后分別測量各控制點的標高,為使得檢測方便,將各測點放置到梁的上頂面。
連續(xù)箱梁系統(tǒng)的轉換和閉合是橋梁整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線性控制的重要方面。為了確保建筑物懸臂的緊固精度,箱形梁平面軸的位置誤差必須在10 mm以下,且懸臂末端的高度差區(qū)間在-5~15 mm以及-5mm以下。更換每個孔系統(tǒng)并構造一個封閉截面前,測量T形懸臂箱梁的高程。
測量合龍段的高度觀測:模板安裝前;灌注混凝土前;混凝土灌注后;對垂直的預應力鋼束進行拉伸處理后;各預應力鋼束擰緊后。
合龍采用壓重技術時,應密切監(jiān)控緊固部分混凝土結構的變形情況。
受箱形梁的重量或其他建筑載荷的作用,掛籃易出現(xiàn)變形,具體括彈性變形和非彈性變形兩種形式。確定具體的變形量時,需要根據(jù)掛籃的形狀、梁自重、施工負荷等因素選擇具有可行性的變形計算方法。根據(jù)現(xiàn)場施工情況,預載試驗選用外部荷載法和內部荷載法。
可以通過分段加載方法執(zhí)行預加載測試,逐步加載時間和負載,盡可能地接近梁段,每段的負載加載時間需要大于30 min。在載荷預載荷試驗中,觀察主要材料的變形和懸架的應力結果。通過掛籃的預載荷試驗,繪制載荷變形曲線,得到各梁結構中掛籃的垂直變形值。
為保證支架的穩(wěn)定性,使用前先進行靜載荷測試(具體采用傾斜載荷),每個階段的載荷需要持續(xù)30 min或更長時間,最后一個階段持續(xù)24 h,完成后逐漸消除負載,并在每個階段測量支架和梁的變形值。
支架的靜態(tài)載荷測試中的最大載荷是設計載荷的1.2倍。在支架靜載荷測試過程中,每執(zhí)行一次加載和卸載作業(yè)后,均可以得到支架、梁兩部分的變形數(shù)據(jù),用于判斷各自的變形情況。
對大跨度連續(xù)梁橋進行的設計與其結構密切相關。施工過程中,環(huán)境溫度場和高度直接影響橋梁的布置和內力,施工參數(shù)與設計參數(shù)也存在一定差異。施工期間必須以科學的方法收集材料,經過參數(shù)識別后,結合識別結果展開計算,得到理論值,根據(jù)現(xiàn)有結構指標建立規(guī)劃結構指標。在施工過程中進行監(jiān)控、收集數(shù)據(jù),進行最佳控制,實現(xiàn)對梁橋的線形控制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