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標
提起作文,學生害怕,教師頭痛。教師指導得有板有眼,從選題一直到開頭結尾,語言車載船裝,但學生作文依然是假話連篇,更是干巴巴的,讓人沮喪??吹竭@些習作,仿佛面對著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視不到學生那朝氣蓬勃的影子。我認為這是傳統(tǒng)習作教學遠離學生生活禁錮學生個性,忽視習作教學中人文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實踐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棄傳統(tǒng)習作教學。讓習作教學成為師生積極的生命互動,讓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自信”。才能喚起學生對習作的興趣。
一、習作指導生活化,讓學生愿寫、能寫
1.突破時空,走進學生的生活。小學現(xiàn)行課程安排一周僅有兩堂習作課。于是小學傳統(tǒng)的一篇作文教學往往是分兩課時完成。要求學生八十分鐘內于教室完成,指導擬稿,修改、謄寫。似乎學生習作所需的信息全部貯存于大腦之中,習作時只要提取后稍作加工即可,這顯然是不現(xiàn)實的。因此我們習作教學首先打破“一篇習作教學就是兩課時的習作教學”這沿襲了幾十年的做法,而讓我們的習作時空飛出課堂,走進學生的生活。因此我們習作指導首先要做“為學生的自主寫作提供有利條件和廣闊空間?!?/p>
2.關注學生情感體驗,活化生活積累,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傾吐欲望。在一次“六一”慶祝前夕,在與學生交談后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學?!傲弧睉c祝活動的安排頗有微詞,我靈機一動,便舉行一次“六一”應這樣慶祝的習作練習,結果果然不出我所料:就是那些平平常常默默無語的學生所寫的文章,也由“兔尾”變成“豹尾”,洋洋灑灑三頁多,且言辭中肯,感情強烈。當然激活學生情感也不是件易事,其基本因素必須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師生間必須是零距離,其次激發(fā)學生對選題的興趣,再者便是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
3.習作方法指導堅持以學定教,讓學生能寫。在與學生的座談中,我了解到好多學生都是憑著感覺走筆,一個環(huán)節(jié)該寫與否,該詳與否,全然不知,這無疑給我們教者敲響警鐘——習作指導不得法,或者說教師的習作指導學生消化不了,那么,我們應如何進行習作指導呢?在實踐中,我初步探索出一種“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以學定教的習作指導策略,建立以評改為中心環(huán)節(jié)的作文教學模式,學生初寫→師生評點習作→互評→自改成互改→謄寫→再改……,這樣把習作前的觀察與構思,擬稿與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中完成。
二、實施動態(tài)指導性評閱,讓學生樂寫
新課標要求我們教學評價的不僅甄別與篩選的功能,而應能促進學生發(fā)展的發(fā)展性評價。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則要我們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獨立體驗與感受,結合自己的實踐,筆者認為當前習作評價應注意以下四點。
1.尊重主體的獨立感受:評閱學生的習作時,我們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經驗來看待評價孩子的表述,這方面有同事曾經介紹一個例子:她任教的班上有個學生寫了句:“原來阿姨是女的”這句話,這句話不是一句大廢話嗎?但她在批改時并沒要求該學生刪去。她說,因為這個孩子以前并不知道阿姨是女的,現(xiàn)在她發(fā)現(xiàn)了,并要將這個發(fā)現(xiàn)與同學老師一同分享,這難道錯了嗎?多么細心的呵護啊,孩子當然愿望對李老師“寫自己心里的話,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更“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p>
2.分層而評,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翻開一個班的作文本便可發(fā)現(xiàn),得“優(yōu)”的老是那幾個學生,得“中”甚至“差”的總是跳不出“中”與“差”的圈,一個習作總是得“中”或“差”的學生,他們的習作自信在被一個接著一個的“中”與“差”中擊得粉碎,而遠離成功的彼岸。因此在實踐中我采取了分層而評的策略,增強各層次學生的習作自信心,讓他們每人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面對全體學生分層而定,不同層次的學生,評定等第的標準不同。對一個學生的要求則循序漸進的,如我對一個習作后進生最初得優(yōu)的標準是:頂格不寫逗號、句號、問號等標點符號,接下去得優(yōu)的標準是:“要分段”……這樣逐步提高,一步步將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指導性批閱,促進學生再發(fā)展。 從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過程來看,批閱作為一篇作文教學的終節(jié)環(huán)節(jié),從而使這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功能僅是“評定包改”甄別優(yōu)劣,學生在這一教學的環(huán)節(jié)幾乎沒有收獲,僅得優(yōu)者受到鼓勵而己。而低等第者反而再次受到打擊,削弱習作的信心。 那么“批閱”這一環(huán)節(jié)如何更有效地發(fā)揮其教學的功能,促進學生發(fā)展呢? 批閱這個習作教學環(huán)節(jié)應是:根據(jù)習作的具體情況,采取恰當?shù)男问接枰栽僦笇?,然后,讓學生根據(jù)指導、再改、再練、再提高的過程,而不是對習作作個簡單的評定而己,更不能為了保持作文本的“清楚”“清潔”而使學生的習作失去質量再提高,習作體會內化升華的最佳時機。 那么這種“恰當?shù)男问健币话阌心男┠兀孔钇毡槭峭ㄟ^批注,指導學生再修,再提高,這就要求我們的批注面對學生,具有指導性與可操作性。而那些“中心突出,語句通順”之類的套話,學生看了不知所措,也得不到任何受益更不能激發(fā)學生去思考與行動的評語早就該銷聲匿跡了。再一種形式就是面批,當面指導。其次就是再次對具有典型性的習作進行集體點評。
4.動態(tài)評定,讓學生對習作充滿希望。 習作等第的評定不能一錘定音,應實施動態(tài)性的等第評定,促進優(yōu)生更“優(yōu)”,差生變優(yōu),具體做法是:得“良或優(yōu)”的習作,經學生成功的修改后,我們可以把這篇習作重新評定為“良 ”或“優(yōu) ”(與學生約定中 =良,良 =優(yōu),優(yōu) =特優(yōu)),學生若再作修改,習作還可以再作評定。直到學生自我滿意為止。這樣動態(tài)性的評定,對于習作后進生來說,給了他們很容易的“得優(yōu)”的機會,對自己的習作充滿希望與信心。
總之,讓習作教學成為師生積極的生命互動,讓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自信”,才能喚起學生對習作的興趣。
(作者單位:茂名市茂南區(qū)金塘鎮(zhèn)中心學校,廣東 ? 茂名 ? 5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