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凱 董可海 王玉峰 馮佳晨 李金飛
[摘 要]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進步,信息技術已經被越來越多地應用在各個領域。針對導彈發(fā)動機構造與維護課程實踐性強、實裝數量少的問題,課程組教師開發(fā)了基于信息技術的課程教學軟件,將圖像、文字、聲音、視頻等多種信息融為一體,充分調動學員的視覺和聽覺,以加深學員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加教學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這種做法取得了良好的課程教學效果。同時,這種將CDIO教學理念引入課堂教學中的做法,增強了學員的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關鍵詞]信息技術;渦噴發(fā)動機;虛擬拆裝;CDIO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10-0068-04
隨著我國經濟和軍事實力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高技術武器裝備到部隊一線。作為重要武器裝備之一的導彈,目前已經成為我國海軍的殺手锏。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導彈所使用的動力裝置向遠射程、低油耗、小體積等方向不斷發(fā)展。目前,彈用渦噴/渦扇發(fā)動機作為長航程導彈的動力裝置,已經應用在多個海軍型號的導彈中。因此,掌握彈用渦噴/渦扇發(fā)動機的結構原理和工作過程,對于部隊使用維護導彈,提升保障部隊作戰(zhàn)能力至關重要。
導彈發(fā)動機構造與維護課程包含了海軍現役各種導彈動力系統(tǒng)構造與維護的基本內容,是導彈發(fā)動機專業(yè)學員崗位任職能力培養(yǎng)課程。課程屬于裝備構造教學范疇,實踐性強,特別是渦噴/渦扇發(fā)動機更具有部件多、結構復雜的特征。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多媒體演示為主,然后到裝備場所輔以少量的裝備構件進行講解,使用維護以現場操作、播放實際技術保障影片為主。因此,學員對發(fā)動機的內部結構、連接關系、工作過程和工作原理等知識點掌握不牢固,學習效果較差。
為解決上述問題,我們利用信息化手段開發(fā)制作了導彈發(fā)動機工作過程仿真軟件及教學演示系統(tǒng),將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信息融為一體,充分調動學員的視覺和聽覺,加深學員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增加教學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針對學員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差和團隊協作能力不足的問題,我們將CDIO(Conceiving Designing Implementing Operation)教學理念[1-2]引入課堂教學中,激發(fā)了學員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彈用渦噴發(fā)動機工作工程仿真軟件開發(fā)
準確掌握彈用渦噴發(fā)動機的工作過程,對于學員從整體上評估發(fā)動機的性能,理解發(fā)動機部件結構和整體連接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發(fā)動機的工作過程以壓氣機、燃燒室、渦輪等部件特性為基礎,利用部件匹配原理建立由轉子運動方程、流量平衡方程和壓力平衡方程等組成的動態(tài)模型,然后選擇各種迭代解法進行求解。
建立準確的數學模型是發(fā)動機工作過程仿真軟件設計的關鍵所在,數學模型要能準確反映出發(fā)動機在不同工況下的供油調節(jié)規(guī)律。軟件開發(fā)設計思路為在給定工作條件(飛行高度、飛行馬赫數、發(fā)動機轉速等)下,依據發(fā)動機各個部件在共同工作時的功率平衡,空氣流量平衡對發(fā)動機壓氣機增壓比及渦輪落壓比進行迭代,并進行誤差分析,直達參數符合設計精度。然后利用迭代出來的增壓比及落壓比等參數對發(fā)動機供油量,推力等參數進行計算,模型求解過程如圖1所示(見下頁)。在軟件開發(fā)的過程中,針對傳統(tǒng)迭代方法在求解發(fā)動機工作過程方程組過程收斂性差的問題,提出用粒子群算法對原算法進行優(yōu)化改進。為解決粒子群算法局部收斂問題,引入遺傳算法的變異思想,改善了經典算法的局部收斂問題,提高了求解發(fā)動機模型的精度。
按照圖1對所建立的發(fā)動機工作方程模型進行求解,學員能夠實時得到其重要的指標參數,比如發(fā)動機轉速、推力、耗油率等,并可以通過改變模型參數,直觀地分析研究各種輸入量對彈用渦噴發(fā)動機工作過程的影響規(guī)律,便于學員學習研究。
模型算法開發(fā)編程采用FORTRAN語言實現,為了便于學員實際操作,我們開發(fā)了相應發(fā)動機工作過程仿真軟件界面,如圖2所示。該軟件使用方法簡單,只需在界面左下方的參數輸入區(qū)輸入飛行參數,包括飛行高度、飛行馬赫數和發(fā)動機轉速等參數,然后將左上方的開關點擊到開始端,軟件將開始進行模型的仿真計算。當需要改變飛行參數時,在輸入區(qū)重新輸入新的參數,并點擊藍色按鍵即可開始新的計算,計算結果會動態(tài)實時的輸出。通過使用該軟件可以有效解決在講授彈用渦噴發(fā)動機原理時,學員對發(fā)動機各種輸入技術參量認識抽象,不能理解這些參量變化對發(fā)動機整體工作性能有何影響的問題。
另外,為了更好地揭示發(fā)動機在導彈飛行中的整個工作過程及工作原理,增加直觀性,我們開發(fā)了相應展示視頻動態(tài)展示軟件。該視頻軟件可以展示:彈用渦噴發(fā)動機從點火到達到巡航狀態(tài)的整個動態(tài)工作過程,包括壓氣機、燃燒室、渦輪等分部件的工作過程,也包含燃油供應系統(tǒng)、滑油供應系統(tǒng)和附件系統(tǒng)的工作過程。
二、彈用渦噴發(fā)動機虛擬拆裝軟件開發(fā)
虛擬現實技術是指利用計算機技術生成的一個逼真的、具有三維交互功能的虛擬環(huán)境,是一種高級的交互式計算機模擬形式。從20世紀90年代起,美國率先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于軍事領域,主要包括:虛擬戰(zhàn)場環(huán)境、單兵模擬訓練、諸多兵種聯合演習以及指揮員訓練等[3]。迄今為止,美軍在全球已經興建了30多個大型實驗室和虛擬訓練系統(tǒng)。最為典型的是美軍在內利斯等訓練基地進行的模擬仿真演習,為海灣戰(zhàn)爭中“沙漠風暴”行動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4]。為了使學員更加直觀地掌握彈用渦噴發(fā)動機各部件的基本構造和它們之間的連接裝配關系,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設計開發(fā)彈用渦噴發(fā)動機虛擬拆裝軟件。該軟件可有效解決實裝教學中只能觀察彈用渦噴發(fā)動機外部結構,而對其內部結構不清楚的問題,也能使學員掌握發(fā)動機各組成部件之間的連接關系。
(一)三維實體模型
三維建模的目的主要是將現實中的物體在虛擬空間中展示出來,所以測量模型的各種參數是最為重要的第一步。為了有效增加模型的逼真性,必須要等比例地將物體在場景中構建出來。這就需要對物體外形的幾何參數進行準確測量。參數的測量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內容:1.主要部位的尺寸;2.連接部位的校準;3.特征參數的測量。其中最為關鍵的是連接部位的校準,為了使模型與實際相符,校準的誤差必須要足夠小。
彈用渦噴發(fā)動機模型結構較為復雜,小部件較多,而三維建模軟件主要通過點、線、面的方式來表現模型。為了保證較少的面片數以及防止切割時導致點和線的錯位,在建模時主要采用布爾疊加的方式,即分別構建各個微小部件,再將各個小部件塌陷為一個整體。這種方式既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工作量,也可以盡可能地避免模型變形。
采用上述三維建模的原則方法,建立某彈用渦噴發(fā)動機的壓氣機、燃燒室、渦輪、噴管等部件的三維模型。其整體結構組裝圖如3所示,建立三維模型后可以對其分部件進行三維結構展示,便于學員掌握其內部結構。
(二)虛擬拆裝軟件開發(fā)
三維交互是指在計算機中創(chuàng)建三維模型,然后通過交互設計軟件設定程序,使用戶可以通過鼠標、鍵盤等外接設備實施人機交互的技術[5]。采用三維交互軟件開發(fā)發(fā)動機虛擬拆裝軟件,軟件界面如圖4所示。
該軟件主要用于學員進行某渦噴發(fā)動機的拆卸與裝配演示。
1.拆卸演示:以動畫的形式演示某渦噴發(fā)動機的拆卸過程,在此過程中用戶可以通過鼠標操作來調整任意一個部件的位置,可以改變觀看的角度,并可調整每一個部件的尺寸大小,這可以讓學員觀察各部件的內部細節(jié),便于學員對發(fā)動機部件結構的認識學習,如圖5所示。
2.裝配作業(yè):可實現并訓練操作人員的虛擬裝配,要求操作者必須認識每一個部件,掌握部件之間的連接關系,進而能夠按照正確的安裝順序將發(fā)動機的各個部件裝配到正確的位置,如圖6所示。
3.部件的三維展示:可以根據需要,將發(fā)動機中的任意一個部件取出,讓操作者進行三維觀察,掌握其結構,并附帶相應的部件原理說明文字,便于學習研究。
三、基于信息技術的CDIO課程教學實踐
利用信息化技術手段開發(fā)的軟件系統(tǒng),可以有效地將理論計算、模型展示、結構拆裝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員學習效率。同時也可以與現場實裝教學結合起來,激發(fā)學員學習的內動力。在整個學習過程中,要使學員的認知將書本理論知識與實物聯系起來,使學員更深刻地理解工程理論和原理,提高教學效果。這種教學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學員的認知需求,提升了課堂教學質量,但是學員對知識的系統(tǒng)掌握還是不夠牢固,團隊協作能力較差,不能滿足部隊對新型軍事人才的需求。
經過幾次教學實踐后,我們將CDIO[6-7]的課程教學理念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即基于項目或產品研發(fā)過程,進行構思—設計—實現—運行。這種教學理念強調“做中學”。“做中學”是杜威在批判傳統(tǒng)學校教育的基礎上,建立在實用主義思想之上的教育思想,它強調學員的本能和興趣?!皬淖鲋袑W”也就是從實踐中學、從經驗中學,使學校里習得的知識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系起來。杜威認為,“從做中學是比從聽中學更好的學習方法”,符合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8]。
在CDIO教學模式下,我們對導彈發(fā)動機專業(yè)2016級至2018級學員的導彈發(fā)動機構造與維護課程進行了相應的教學改革實踐。在實踐過程中重點加強對學員的知識綜合應用能力、團隊意識、合作能力等方面考核,并適度采用學員自評和學員互評以提高學員的自主意識和能力。另外,在教學條件方面,教員要為學員搭好平臺,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課程第一堂課就以自愿組合方式進行分組,每個小組4~5人,由組員選出一位小組長。小組長的選取采用公開競聘的方式進行,確保其公平、公開和公正。小組長選定后,其可以根據項目實施方案的具體要求,在征求組內每個人意見和考慮組員每個人的能力特點后,進行相應任務分工,并確定每個人的完成時限和標準要求。
下面以具體微型發(fā)動機設計為例進行簡單說明。教員首先提出任務方案,即為某型航空模型設計一款微型渦噴發(fā)動機。各小組在組長的帶領下,查閱相關國內外技術資料,確定關鍵的技術指標,并形成初步技術方案,該方案經小組充分討論修改后還必須經過項目式評審。在評審過程中,由教員和其他組學員擔任評審專家,對其方案的正確性、可行性進行評估,如果評估不合格,必須重新設計、論證和評審,評審通過后才能進行相應的具體部件的設計和加工,并對發(fā)動機進行相應的組裝拆解演示。
四、基于信息技術的CDIO課程教學效果評價
經過三年的教學改革實踐,我們對參加完CDIO教學模式的導彈發(fā)動機專業(yè)學員進行了問卷調查,廣大學員總體上對CDIO模式下的教學改革持積極的支持態(tài)度。約90%的學員認為CDIO理念可以應用于導彈發(fā)動機構造與維護課程教學,并認為CDIO課程改革模式值得推廣。可見,學員對此項導彈發(fā)動機構造與維護課程教學改革的認可度非同一般。隨著現代技術和觀念的不斷變化,軍隊院校的教員要積極轉變觀念和教學方法,適應新一代學員的學習需要。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導的“一言堂”教學模式已無法被學員接受,以學員為中心的、以能力培養(yǎng)為目標的教學模式更受到學員的喜愛。
通過改革實踐,約有92%的學員認為CDIO導彈發(fā)動機構造與維護教學提高了他們的綜合知識運用能力和溝通能力,約96%的學員肯定CDIO導彈發(fā)動機構造與維護課有利于培養(yǎng)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是CDIO教學模式中最重要的能力素質指標,可見采用這種教學模式是可行有效的。導彈發(fā)動機構造與維護課程教學應該徹底從“應付考試的教學模式”中解脫出來,把教學的重心放到培養(yǎng)學員的溝通能力、交際能力和合作能力等素質教育上來。
通過對比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CDIO教學模式下學員的理論考核成績,我們發(fā)現采用CDIO教學模式后學員的平均考核成績明顯高于前者。特別是理論分析類和綜合計算類題型,學員的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提高幅度約為20%。由此可見,學員對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有了明顯的提升,他們不單單掌握了知識本身,更能將理論知識與具體的裝備結合起來,特別是能將前序課程的相關知識系統(tǒng)串聯起來,增強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過改革實踐,后續(xù)課程的所有任課教員,特別是本科畢業(yè)設計的指導教員普遍反映,參加過CDIO教學模式改革的學員相比其他學員,具備更強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強的動手能力、更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這些能力在學員的畢業(yè)設計中體現得尤為突出,使得不少學員的設計被評為學校優(yōu)秀畢業(yè)設計。通過教學改革提高學員課堂參與度,有效鍛煉了學員的學習能力,培養(yǎng)了學員的思維習慣和綜合素質,為他們能夠適應部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五、教學改革實踐后的思考
(一)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加強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
隨著信息化技術的不斷進步,教員必須不斷將新的技術手段應用到課堂教學中來,必須結合各種新興技術的特點和課程教學實際,開發(fā)適合學員學習的教學軟件平臺,將學員的精確學習和訂單化學習變?yōu)楝F實。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應該把先進的信息化技術作為激發(fā)學員學習熱情的有力武器,并實時將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引入課堂教學中,不斷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和培養(yǎng)學員的綜合能力素質。
(二)課程教學必須堅持以學員為中心
以學員為中心,必須站在學員學習和思考的角度來組織教學活動。英國小說家懷特(Patrick White)曾說過:“我忘了別人教我的東西,我只記得我學的東西?!敝挥杏行У丶ぐl(fā)學員的學習欲望和熱情,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基于信息技術的CDIO課程教學實踐,恰恰體現了這一教學理念,學員不是教會的,是學會的,學員的能力是在實踐中培養(yǎng)出來的。項目的形式使每一名學員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獲得了成就感和自我認同感,從而保證了持續(xù)學習的動力和信心,并且極有可能激發(fā)其繼續(xù)學習的動力和熱情。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以發(fā)動機結構原理為基礎,充分結合信息技術和CDIO教學理念,把專業(yè)所需的知識、各種能力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把彈用渦噴發(fā)動機從工作原理到結構組成,再到性能評估,形成知識認知的不斷深化,有效增強學員學習的主動性,必將會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加強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員的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教員要將CDIO理念應用于課程的實踐教學中,以培養(yǎng)學員的應用知識能力為“核心”,將CDIO理念的“構思—設計—實現—運作”與學員認知能力培養(yǎng)思想有機結合,使學員能“看中學”“做中學”“用中學”。在實踐環(huán)節(jié)將學員分組形成多個團隊,使學員在團隊中通過實踐環(huán)節(jié)中的合作、交流,培養(yǎng)團隊協作精神和交流溝通能力。這三個層次的實踐環(huán)節(jié)能使學員形成共享知識、應用知識、總結知識和傳播知識的能力。這樣的改革實踐,必將能夠培養(yǎng)出未來戰(zhàn)爭所需的高素質軍事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顧佩華,沈民奮,李升平,等.從CDIO到EIP-CDIO:汕頭大學工程教育與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20.
[2] 王天寶,程衛(wèi)東.基于CDIO的創(chuàng)新型工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與實踐: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的工程教育改革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25-31.
[3] 劉忠.現代軍用仿真技術基礎[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6.
[4] 何江華,郭果敢.計算機仿真與軍事應用[M].北京:國防工業(yè)出版社,2006.
[5] 楊春,李昌國,劉成,等.Virtools虛擬現實技術基礎與實例教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
[6] 王剛.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讀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9(5):86-87.
[7] 工碩旺,洪成文.CDIO: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教育的經典模式:基于對CDIO課程大綱的解讀[J].理工高教研究,2009(4):116-119.
[8] 梅怡,梁貴萍,林蕓,等.CDIO教學模式在“液壓與氣壓傳動”課程教學改革中的實踐[J].貴陽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4):71-77.
[責任編輯:劉鳳華]
[收稿時間]2020-05-27
[作者簡介]曲凱(1980-),男,山東鄒平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導彈動力系統(tǒng)技術狀態(tài)監(jiān)測與壽命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