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洋 吳中亞 張家良
腦動脈瘤是指腦動脈管壁因先天因素或后天管壁受壓升高而使動脈腔異常擴大而出現(xiàn)動脈壁突起,且是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的主要致病因素[1]。開顱夾閉術可快速緩解癥狀,但患者往往預后不良。而隨著醫(yī)學的不斷進步及影像學的快速發(fā)展,血管內介入栓塞術逐漸得到廣泛應用[2]。本研究通過對上述兩種術式對腦動脈瘤患者的療效、CRP,PCT等指標及預后的影響差異進行分析,旨在為進一步證實兩種術式的優(yōu)劣性提供臨床依據(jù)。
選取2017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的62例腦動脈患者,根據(jù)手術方式的不同分為研究組及對照組(各31例),其中研究組采用血管內介入栓塞術治療,男性16例,女性15例;年齡為59~75歲,平均年齡為(61.6±2.8)歲;Hunt-Hess分級:Ⅲ級5例、Ⅱ級16例及Ⅰ級10例; 病變部位:前交通動脈13例、后循環(huán)動脈5例,后交通動脈8例,其他部位5例;而對照組采用開顱夾閉手術方式治療,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齡為61~73歲,平均年齡為(60.8±2.2)歲;Hunt-Hess分級:Ⅲ級7例、Ⅱ級15例及Ⅰ級9例; 病變部位:前交通動脈15例,后循環(huán)動脈7例,后交通動脈6例,其他部位3例。
①所有患者影像學檢查診斷為初診腦動脈瘤患者且發(fā)病至手術時間小于3 d;②所有患者均具備手術適應癥;③所有患者排除肝、腎等臟器功能障礙者;④所有患者排除合并其他出血性腦血管疾病或腦血栓;⑤所有患者及家屬簽署手術知情同意書。
上述兩組患者術前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如降顱壓等。
1.3.1 (對照組)采用開顱夾閉手術方式治療 首先根據(jù)影像學結果對患者動脈瘤的位置、大小及形態(tài)進行初步評估,全麻后根據(jù)影像學資料定位腦動脈瘤位置,而后在側裂翼點處入路,顯微鏡下行弧形切開,然后將皮下組織及骨膜分離并將游離骨片取出及切開硬腦膜,這時順外側裂進入并暴露動脈瘤,然后用合適的動脈夾夾閉動脈瘤,術后檢查夾閉狀況并給予止血及無菌引流,然后縫合傷口。術后行抗感染治療,2天后拔引流管。
1.3.2 (研究組)采取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 首先術前行全身肝素化2 h,將收縮壓控制在100 mmHg之下,全麻后行造影明確腦動脈瘤位置、形狀及大小,而后憑借Seldinger 技術穿刺股動脈,插入動脈鞘及微導管,在DSA下將微導管移動至動脈瘤腔內,并用合適的彈簧圈栓塞,必要時給予支架輔助,直至不顯影后拔管。術后給予常規(guī)包扎止血,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
①對比兩組圍術期相關指標差異情況;②對比兩組手術前后炎性指標(C反應蛋白及降鈣素原)差異情況;③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3]及Baethel指數(shù)(BI)[4]比較兩組手術前神經(jīng)功能改變情況;④采用格拉斯哥預后評分[5]比較兩組術后1年的預后差異情況。
兩組患者分別在手術前后抽取空腹靜脈血4 ml,并用ELISA試劑盒測定兩組患者血清炎性指標水平。
應用SPSS 19.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而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
研究組圍術期相關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術期指標比較
術后研究組相關炎性指標明顯較對照組升高緩慢(P<0.05),見表2。
表2 兩組手術前后炎性指標差異情況比較
術后研究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較對照組受損較輕(P<0.05),見表3。
表3 兩組手術前后神經(jīng)功能改變情況比較
術后1年,研究組恢復良好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1年的預后情況比較(例,%)
腦動脈瘤破裂而引發(fā)的蛛網(wǎng)膜下腔出血是神外較為多見的急重癥之一,也是此類患者就診主要原因,其具有較高的病死及致殘率[6]。據(jù)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約1/4此類患者在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時死亡,而有1/2的存活者伴有較為嚴重的神經(jīng)功能障礙,此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均可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同時增加了患者的經(jīng)濟負擔[7]。因此在臨床上尋找一種安全高效的方式治療腦動脈瘤是十分必要的。而目前對于腦動脈瘤患者,因藥物療效不佳,臨床上仍以手術治療為主,其中動脈瘤開顱夾閉術及血管介入栓塞術是目前臨 床上治療顱內動脈瘤較為常見的術式[8]。本研究通過對上述兩種術式對腦動脈瘤患者的療效、CRP,PCT等指標及預后的影響差異進行分析,以期為進一步證實兩種術式的優(yōu)劣性提供臨床參考。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圍術期相關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此結果表明血管介入栓塞術治療腦動脈瘤的療效更加,分析原因為:①腦動脈瘤夾閉術屬開放性手術,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因此可能會導致蛛網(wǎng)膜下腔反復出血,且如動脈瘤位置較深,則手術空間受到限制,進而可能會導致手術操作復雜而延時手術甚至難以操作,因此影響療效;②而血管內介入栓塞術則是根據(jù)影像學來指導介入栓塞腦動脈瘤的,此為微創(chuàng)手術且程在血管內完成,可有效避免開顱夾閉術帶給的創(chuàng)傷,同時可有效保護腦組織,降低腦動脈瘤術后腦血管出血的概率及破裂風險[9]。另外,結果顯示,術后研究組相關炎性指標明顯較對照組升高緩慢(P<0.05),此從血清學角度進一步證實血管內介入栓塞術的微創(chuàng)性,從而對使得患者的損傷減小,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復。同時研究發(fā)現(xiàn),術后研究組患者的神經(jīng)功能較對照組受損較輕(P<0.05),分析原因可能與血管內介入栓塞術全程在血管內完成有關,進而可有效保護腦組織,并降低腦動脈瘤術后腦血管出血及破裂風險[10]。最后我們對兩組術后1年的預后差異情況進行了比較,發(fā)現(xiàn)術后1年,研究組恢復良好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此進一步體現(xiàn)了血管介入栓塞術治療腦動脈瘤的優(yōu)越性[11]。
綜上所述,血管內介入栓塞術對腦動脈瘤患者的療效更為顯著,不僅能減輕其炎性反應,同時還可改善其神經(jīng)功能,從而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復及改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