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曲被稱為酒之“骨”。中國大曲白酒所用的大曲原料一般為小麥、大麥等,互助青稞酒大曲原料中70%是青稞,30%是豌豆,使用豌豆是因為生青稞質地硬,粘結性差,豌豆的淀粉含量相對其它禾谷類糧食少,蛋白質含量高,黏度適中,在曲房培養(yǎng)時可克服青稞來火快、排水快的缺陷,有利于富集空氣和曲房中的霉菌、細菌、酵母菌等有益微生物。
青稞和內地制曲的大麥雖然同屬大麥屬,但也有差別,青稞是裸大麥,內地制曲大麥為稃大麥,兩種大麥成分不同,制出的酒曲自然也多有不同。
互助青稞酒制曲方法與清香型大曲相似,經過制曲機壓坯、入室、上霉、晾霉、起潮火、大火、后火、養(yǎng)曲、出房。
首先,青稞、豌豆在粉碎前必須進行篩選、除塵、除雜后方可進行破碎。粉碎時,先將豌豆進行一次初粉碎,再與青稞按照7:3的比例混合后采用輥式粉碎機進行粉碎,粉碎后通過12目篩孔的細粉不超過15%,整粒糧不超過0.5%。
再進行拌料,拌料用40℃左右的水,水分為26%—36%,拌料均勻后,原料溫度達到23℃—26℃,要求混合后以“手捏成團不粘手”為原則,采用機械攪拌,原料均勻吸水后,再采用機械制曲機壓曲。
青稞酒大曲有兩種,在冬春季節(jié)(11月到來年4月)制得的中低溫曲名為“白霜滿天星曲”;在夏秋季節(jié)(5月到10月)制得的中高溫曲名為“槐瓤曲”?!鞍姿獫M天星曲”,曲塊的斷面茬口生長的菌絲為白色,恰似“白霜”,曲塊表皮有色澤一致的白色斑點酵母菌落,猶如夜空中的“滿天星”,曲香濃郁撲鼻。其原料配比為青稞70%、豌豆30%,培養(yǎng)周期為24—26天,冬季大火階段曲坯品溫通常達44℃—46℃。“槐瓤曲”,因曲心區(qū)域有灰黃色或黃色如槐花而得名,大曲斷面茬口周圍顏色呈麥仁青色,中間部位呈金黃色或淡黃色,曲香清香純正。它的培養(yǎng)周期為24—26天,夏季大火階段曲坯品溫通常達48℃—52℃,曲心溫度60℃以上。
兩種曲塊的重量基本都在2.4公斤左右,槐瓤曲略重些。兩者最大的不同是制曲水分不同,槐瓤曲的制曲水分大一些,曲塊也厚一些,槐瓤曲的厚度是7±0.5cm,白霜滿天星是6±0.5cm。兩種曲的長、寬一樣,長24cm,寬16cm。
大曲成型之后入曲房,入室之前要灑水,再鋪糠皮,防止曲塊的水分被地磚吸走,曲房頂鋪有草簾,防止房梁上的水蒸氣凝結后滴下來弄濕曲塊。曲房內有通風道、窗戶、暖氣、電熱爐等各種控制曲房溫度的設備。
在上霉、晾霉、起潮火、大火、后火、養(yǎng)曲等階段中,穿衣上霉約是2—3天時間,晾霉期1—2天,潮火期要3—4天,潮火期曲心溫度控制在44℃—50℃;大火期時間在4—5天,曲心溫度42℃—48℃;到了后火期,微生物基本已經長入,曲塊里面的水分隨之被消耗,最后是養(yǎng)曲,大概兩三天時間。
大曲從曲坯入房培養(yǎng)到培養(yǎng)結束,整個培養(yǎng)周期控制在24—26天,在曲房中要進行6—7次翻曲,前三次翻曲方式大概一致,第四次翻曲進入大火期,后火期翻曲時會撤走每層曲塊之間起間隔作用的竹板,最后養(yǎng)曲時再翻一次。發(fā)酵培菌中把好“三關”,即上霉關、大火關、收火關;遵循“兩則”,即“冷熱對調、輕重對調、軟硬間調、軟曲放頂層、熱曲放兩邊、冷曲放中間”的翻曲原則和“前緩、中挺、后緩落”的升溫控制原則。
曲坯的要求為六面光滑、四角飽滿無缺角,無白心和干面點,軟硬適宜,手按曲坯不松散,結實,薄厚一致。曲塊掛衣良好,微生物由表及里不斷挺進且生長良好,曲心水分蒸發(fā)干后進行入庫貯存、陳放。按理化指標和感官標準進行分級后入庫。
為使培養(yǎng)的大曲排除多余水分、淘汰產酸菌等雜菌,出房的大曲需要適當貯存、陳放一段時間,一般成品曲貯存陳放時間為3—4個月最為適宜。然后投入生產,在釀酒時按一定比例混合使用。青稞酒在用大曲釀酒時,中低溫曲的產酒量比較高(出酒率比較高),而中高溫曲的產香產酯較好(酒質比較好)?;比壳桶姿獫M天星曲兩種曲混合使用,既能保證產酒的“量”也能保證產酒的“品質”。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區(qū)一些獨特的微生物在青稞酒整個發(fā)酵過程中也對代謝作用產生一定的影響,在發(fā)酵過程中使青稞酒產生了一些獨特的風味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