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鵬遠,張箭,杜金盼,崔晶晶
(吉林省腫瘤醫(yī)院 超聲科,吉林 長春 130000)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發(fā)病率高達25%,乳腺癌的發(fā)病高危年齡為40~60歲[1]。根據(jù)最新流行病學統(tǒng)計,女性患者發(fā)病年齡趨于年輕化,因此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診斷率對于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隨著乳腺彈性成像、乳腺超聲造影等新技術的應用推廣,乳腺癌的早期診斷率也較之前提高,本文通過分析研究乳腺腫瘤的二維超聲特征、彈性成像及增強模式來探討影響乳腺癌的高危因素,為后續(xù)診療提供重要參考價值。
收集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乳腺外科患者病歷資料,經(jīng)超聲診斷BI-RADS 4類患者99例,患者均為女性,最小年齡28歲,最大71歲,平均(48.6±10.8)歲;乳腺腫塊大小以最大徑線為測量標準,量取1.2~4.1 cm,平均(2.21±1.01)cm。
采用超聲診斷儀Philip iu22及線陣高頻探頭,患者平臥診療床,雙上肢上舉并充分暴露雙側乳腺,以乳頭為中心逆時針掃查,并記錄乳腺腫物形態(tài)、邊緣、有無鈣化、內(nèi)部回聲以及血流模式影像學特征,同時探頭加壓記錄彈性成像評分:1分-結節(jié)全部變形且顏色為綠色;2分-結節(jié)部分變形,即結節(jié)中心為藍色,周邊為綠色;3分-結節(jié)藍色、綠色部分接近相同;4分-結節(jié)幾乎沒有形變且顏色為藍色;5分-結節(jié)及結節(jié)周邊區(qū)域無形變且顏色均為藍色。1~3分為良性,4~5分為惡性,隨之應用Sonovue造影劑經(jīng)肘靜脈團注行超聲造影檢查,與灰階超聲做對比分析增強強度,低增強或等增強為良性,高增強為惡性。
應用SPSS 19.0軟件分析,對年齡、大小采取t檢驗分析數(shù)據(jù)是否符合正態(tài)分布,將各影響因素采用單因素卡方檢驗,對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數(shù)據(jù)應用二元Logistic分析并構建Logistic模型,結果均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99例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8~71歲,平均(48.6±10.8)歲;99例患者中乳腺腫塊按照BI-RADS分類4類以上96例單側96個,2例雙側各1個,2例單側腫塊2個,共計腫塊104個,腫塊按最大徑線測量1.2~5.6 cm,平均(2.21±1.01)cm。術后病理提示99例患者中4例患者腋下淋巴結轉移;104個乳腺腫塊中,良性腫塊40個,其中纖維腺瘤24個,良性葉狀腫瘤4個,乳腺腺病6個,漿細胞乳腺炎6個;惡性腫塊64個,其中浸潤性導管癌25個,浸潤性小葉癌17個,黏液癌9個,導管內(nèi)癌13個。
乳腺超聲征象中形態(tài)、邊緣、彈性評分及造影增強模式在乳腺良惡性之間存在顯著差異(P<0.05);而腫塊內(nèi)部回聲、鈣化、血流模式二者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乳腺癌的普通二維超聲與超聲彈性成像評分及超聲造影(n)
從單因素分析中看出乳腺超聲征象中形態(tài)、邊緣、彈性成像、增強模式對鑒別良惡性具有診斷意義,即構成乳腺癌的影響因素,以形態(tài)、邊緣、彈性成像及增強模式做為二元Logistic回歸變量,進行多因素分析,見表2。
表2 乳腺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分析結果
從表2中Logistic分析結果中建立回歸模型:Y=3.73+2.18X1+2.83X2+2.06X3+1.79X4,其中X1為形態(tài),X2為邊緣,X3為彈性評分,X4為增強模式,從各組OR值可以看出形態(tài)表現(xiàn)為分葉狀提示乳腺癌的幾率是橢圓形的1.13倍;而邊緣毛刺提示乳腺癌的幾率是邊緣光滑的5.8倍;彈性評分4~5分提示乳腺癌的幾率是1~3分的1.98倍;超聲造影高增強是低增強或等增強的1.67倍。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乳腺癌的早期診斷對后續(xù)治療與良好的預后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中普通灰階超聲在腫塊形態(tài)、邊緣征象方面對鑒別乳腺腫瘤性質(zhì)有統(tǒng)計學意義,原因在于惡性腫瘤常常脫離正常組織平面呈浸潤性生長而表現(xiàn)為分葉狀[2],乳腺癌邊緣毛刺的形成是癌灶擴散形成癌床帶、炎性細胞浸潤帶和結締組織增生帶[3],在超聲影像上表現(xiàn)為根粗尖細的齒狀致密影;本文在普通灰階超聲基礎上進一步探討腫塊及周圍組織的生物力學及血流微循環(huán)情況,彈性成像通過比較乳腺腫塊與周圍軟組織硬度來分析腫塊的良惡性,在普通灰階超聲基礎上通過外力壓縮作用引起腫塊位移及周圍軟組織密度的改變[4],并進一步分析結節(jié)硬度與腫塊內(nèi)部病理之間的聯(lián)系,并結合彩色編碼獲得的顏色變化來進行組織定性。超聲彩色多普勒可反映腫塊內(nèi)部血管情況,但對低流量、低流速的血流顯示欠佳,且腫瘤通過分泌促血管生成因子刺激內(nèi)部及周邊血管生成,超聲造影更能實時動態(tài)反映血流灌注情況及微循環(huán)狀態(tài),區(qū)分腫塊內(nèi)部壞死區(qū)域及活性成分[5-6],從而在增強模式上可以首先鑒別乳腺腫塊良惡性。
另外,本研究通過多因素分析乳腺癌的危險因素即乳腺腫塊的形態(tài)、邊緣、彈性評分4~5分、高增強模式來建立Logistic模型Y=3.73+2.18X1+2.83X2+2.06X3+1.79X4,X2腫塊形態(tài)診斷價值最大,即乳腺腫塊邊緣不清晰為清晰地2.83倍,由此惡性腫瘤侵襲的生物學特性更能突現(xiàn)在普通灰階超聲征象上,對于乳腺癌的初篩起重要意義,然而對于一些特殊類型惡性腫瘤如黏液癌、乳腺淋巴瘤、惡性葉狀腫瘤的灰階超聲征象通常表現(xiàn)為邊緣光滑及形態(tài)較規(guī)則[7],診斷難度增加;而彈性成像和超聲造影分別從基質(zhì)密度、微灌注角度進行評估,同樣提示乳腺腫瘤的性質(zhì)[8-9],除此以外,良性乳腺腫瘤的超聲影像征象與惡性腫瘤具有重疊之處,只有結合Logistic模型可綜合提高乳腺癌的診斷效能。
有文獻報道乳腺腫塊內(nèi)部血流模式、微鈣化對良惡性鑒別診斷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10],而本研究中統(tǒng)計學意義無明顯差異,可能與樣本量、特殊病理類型乳腺腫塊有關;對于彈性成像評分系統(tǒng)來講,由于外力因素存在個體差異而導致測量誤差較大;因此今后的研究中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并結合彈性成像中剪切波彈性模量定量方面以及超聲造影增強強度、增強時間來綜合評估乳腺腫塊影像學特征,構建更高診斷效能的Logistic模型,進而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診斷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