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放射科(安徽 合肥 230601)
2.北京積水潭醫(yī)院放射科 (北京 100035)
顧康琛1 王龍勝1 程曉光2 姚文君1,*
目前,糖尿病在全球的發(fā)病人數(shù)逐年上升,已經(jīng)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1]。2型糖尿病主要表現(xiàn)為胰島素抵抗和胰島β細胞凋亡,而胰腺的過量脂肪沉積會引起胰腺細胞的數(shù)量及功能減退,胰島素分泌減少,胰島β細胞凋亡,引起類似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進程[2]。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如果早期進行干預、減少胰島細胞周圍環(huán)境內(nèi)過多的脂肪,有可能恢復胰島素的正常分泌[3]。因此,需要一種精確、便捷的檢查方法來定量評價胰腺脂肪含量。MR魔鏡成像技術(shù)(MRI mDixon-Quant)能夠?qū)εK器的脂肪含量進行精確定量,且具有無創(chuàng)、掃描速度快及可重復性好等優(yōu)點[4-6]。因此,本研究應(yīng)用MRI mDixon-Quant測量普通人群胰腺脂肪含量,以期為研究2型糖尿病及代謝綜合征患者的胰腺脂肪含量提供可靠的方法學依據(jù)。
1.1 研究對象本研究的對象為大樣本的健康志愿者,通過回顧性觀察上腹部MR mDixon-Quant圖像,篩選出圖像質(zhì)量優(yōu)、無呼吸運動偽影及掃描范圍包含胰腺的被試者共237名,其中男性107名、女性130名,年齡21~79歲,平均年齡(50±15)歲。按年齡、性別分組,具體見表1。所有研究對象于掃描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受檢者分組、年齡分布及胰腺分布情況
1.2 檢查方法研究采用Philips Healthcare 3.0T MRI掃描儀。上腹部MR mDixon-Quant掃描參數(shù)如下:TR 9.1ms,TE 1.33ms,共6個梯度回波,回波間隔時間1.3ms,掃描視野180mm×140mm,翻轉(zhuǎn)角3°,分辨力2.5mm×2.5mm×3.0mm,敏感度編碼2,信號平均次數(shù)2,掃描時間共12.5s,掃描范圍上腹部(包括整個胰腺)。一次成像可得到六組圖像(正相位、反相位、水相、脂肪相、T?、R?圖像)
1.3 測量方法將納入的所有數(shù)據(jù)傳至ISP V7工作站(Philips Health-care,Best),由兩位有十年以上腹部放射診斷經(jīng)驗的醫(yī)師,在脂肪分數(shù)圖上獨立的測量脂肪胰腺含量(%),其中一名醫(yī)師于兩周后再測一次。
測量時,共放置三個感興趣區(qū)(regions of interest,ROI):胰頭(腸系膜上靜脈右側(cè)的胰腺組織)、胰體和胰尾(腸系膜上靜脈左側(cè)的胰腺均分成兩等份,近脾門為胰尾,反之則為胰體),ROI大小為100~130mm2。放置時盡可能居中,為避免容積效應(yīng)ROI邊緣有胰腺組織包繞,同時避開胰內(nèi)血管和胰管,見圖1。
1.4 統(tǒng)計學方法確認mDixon-Quant技術(shù)測量胰腺脂肪含量的可靠性:應(yīng)用兩因素隨機效應(yīng)模型(two-way randomeffects model)評估95%置信區(qū)間的組內(nèi)相關(guān)系數(shù)(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得出觀察者內(nèi)的ICC(重復性,同一醫(yī)師2次重復測量)和觀察者間的ICC(再現(xiàn)性,不同醫(yī)師重復測量)。ICC大于0.8為可靠性較好。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取胰腺頭、體、尾3個ROI脂肪含量的平均值作為整個胰腺的最終脂肪含量。采用SPSS 20.0(SPSS Inc.,Chicago,IL,USA)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2.1 結(jié)果可信度驗證觀察者內(nèi)的ICC分別為0.997和0.996,觀察者間的ICC為0.989,表明mDixon-Quant技術(shù)測量胰腺脂肪含量的可信度很高。
2.2 胰腺內(nèi)脂肪分布差異胰腺頭、體、尾部脂肪含量無統(tǒng)計學差異。
2.3 典型病例圖像分析237位被試胰腺總體脂肪含量為3.33%(25分位值1.82%,75分位值6.16%),見圖1。不同年齡段及性別的胰腺脂肪含量見表1。
胰腺位于腹膜后,穿刺過程中存在穿孔、損傷其他臟器、出血和感染的可能,風險較高,且局部穿刺存在取樣誤差,故雖然組織學檢查是精確定量其脂肪含量的“金標準”,但仍無法在臨床上廣泛應(yīng)用。氫質(zhì)子磁共振波譜(hydrogen 1 magnetic resonances spectroscopy,1H-MRS)被被普遍認為是無創(chuàng)性量化腹腔臟器脂肪含量的“金標準”[7],準確性最高,但其掃描時間較長,操作復雜,同時測量時VOI需要足夠大,得到的譜線才具有較高的信噪比、結(jié)果才較為準確。由于胰腺體積較小,VOI如果過大則容易超出胰腺范圍或受周圍血管、胰管及腹腔脂肪容積效應(yīng)的影響,因此MRS定量胰腺脂肪目前應(yīng)用較少。相對于MRS,MR mDixon-Quant技術(shù)的主要優(yōu)點有[8]:1)MR mDixon-Quant定量脂肪精確度高,可媲美活檢和MRS結(jié)果;2)一次屏氣即可完成檢查,耗時短,且后處理檢查易操作;3)直接提供脂肪百分比,可任意測量全臟器動態(tài)范圍(0~100%)的脂肪含量;4)無輻射,適用于體檢、長期隨訪及早期篩查;5)受呼吸和運動偽影的影響較小,較MRS更適合小臟器的脂肪測量[9]。近幾年,國內(nèi)已有學者利用Dixon技術(shù)對肝臟及骨髓的脂肪定量做了相關(guān)研究[8,10-12],但胰腺脂肪定量方面的研究較少。
本研究選擇的ROI范圍參考了既往文獻[9,13],定為100~130mm2,且在放置時盡量避免貼近胰腺邊緣。先前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由于胰腺體積較小,容易受到呼吸及運動偽影的影響,且腹腔脂肪容易滲入到胰腺邊緣的小葉內(nèi),如ROI較大,則可能導致結(jié)果偏高[14]。有學者評價了兩種不同大小的ROI測量胰腺脂肪含量的高低,結(jié)果得出較大ROI測出的脂肪含量明顯高于較小的ROI,提示較大的ROI測出的脂肪值包含了胰周的脂肪[13]。
目前普遍觀點認為胰腺脂肪的沉積是均勻分布的,但也有少部分學者認為胰頭前部的脂肪沉積最多,胰頭背部及鉤突不易受累,存在一定爭議。本研究將胰腺分成了3個區(qū)域(胰頭、胰體、胰尾)分別測量,結(jié)果顯示三個部位的脂肪分布無差異,與既往大部分研究結(jié)果一致[15-16]。此外,若胰腺完全被脂肪組織替代,則為病理性改變,往往伴有胰腺的外分泌功能障礙。
有學者通過文獻復習,推測出影像學診斷普通健康人群胰腺脂肪含量的上限為6.2%[17]。本研究中個別數(shù)據(jù)略高于6.2%,推測原因可能為:(1)Singh等[17]納入的參考文獻包括了幾種不同的MR脂肪定量方法,不同方法的原理和參考標準均不同,結(jié)果存在偏差;(2)Singh等[17]所納入文獻中的個體BMI均低于30kg/m2,而本研究納入人群的BMI范圍較大,這也提示了BMI可能是胰腺脂肪沉積的影響因素之一。
既往也有學者利用CT來評估胰腺的脂肪沉積情況,例如通過比較胰腺與脾臟CT值差值的方法[18],該研究還同時把CT值的衰減與組織學分級和糖代謝受損情況進行了相關(guān)性研究,然而這種方法依賴于脾臟自身的CT值,而脾臟的CT值又存在個體差異,故研究受到了限制。此外,還有學者利用超聲對胰腺做了大樣本的研究[19],但超聲對脂肪沉積只能定性診斷,不能對其定量。
近年來,國內(nèi)對MR脂肪定量的研究較多[20],本研究樣本量較大,且按照不同年齡段進行了分組,利用mDixon-Quant技術(shù)對志愿者胰腺脂肪含量進行定量測量,操作簡單、耗時短且重復性高,可為研究2型糖尿病及代謝綜合征患者的胰腺脂肪含量提供可靠的方法學依據(jù)。由于涉及倫理問題,未能與“金標準”進行對照,是本研究的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