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張老師計劃在周一下午的班會課上組織一次班級活動,他吩咐值日小組在課間把課桌椅重新擺放整齊。交代好后,張老師就到辦公室做準備去了。結果,班會課快開始的時候,課桌椅才擺好了一半。這讓張老師頗為意外:上次班會課,值日組長一個人就擺好了桌椅,這次怎么全組好幾個人上陣,反而沒擺好?
其實,這是班級管理中社會惰化效應的表現。
什么是社會惰化效應
社會惰化效應說的是群體共同完成任務時,個人會變得惰性化,也就是個人所付出的努力會比單獨完成時減少的現象。例如,團體拔河比賽的時候,雖說團結起來力量大,但就單個同學來說,即便不是故意偷懶,也沒有單獨拔河時使出的力氣大。
最早發(fā)現社會惰化現象的是法國人林格曼,他專門做過類似拔河比賽的實驗。
實驗中,他先讓被試單獨拉繩子,然后在人數逐漸增加的情況下拉繩子,用儀器測量被試的拉力變化。結果發(fā)現,隨著被試人數逐漸增加,每個被試平均使出的力氣卻逐漸變小了。
拉坦、威廉姆斯和哈金斯等人在研究中發(fā)現:被試認為自己和大家一起叫喊或鼓掌時的聲音,要比他一個人鼓掌時的聲音小三分之一。就是說,自己單獨鼓掌時更用力,而大家一起鼓掌時都有所懈怠。有意思的是,所有被試都承認懈怠了,但是,沒有一個人承認是自己制造了懈怠。這告訴我們,社會惰化現象不是故意的,而是在不知不覺中發(fā)生的,是一種潛意識作用。
這種社會惰化現象不僅在實驗室里可以看到,在日常生活中也很普遍。大家耳熟能詳的“三個和尚”的故事,就是社會惰化效應生活化的體現。
社會惰化和社會助長都是因為受到他人在場的影響。二者的不同點是,社會惰化現象中,在場的他人也是活動的參與者,活動由大家共同完成;社會助長現象中,在場的他人只是活動的旁觀者,活動由自己單獨完成。由此,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社會惰化現象產生的原因了。
產生社會惰化的原因,一是因為評價焦慮減弱。由于許多人共同完成活動,個人不用顧及被單獨評價,行為的動力也就減弱了,也就不愿付出更多努力了。于是,社會惰化現象出現了。二是因為活動責任分散。由于許多人共同活動,責任由大家來分擔,個人的努力會淹沒在群體中,得到的獎勵也會被群體分享,因而不愿付出更多的努力。
班級管理中社會惰化效應的預防
不言而喻,無論是對班級群體管理,還是對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社會惰化效應都是有害無益的,都是應該避免的。怎樣避免呢?社會心理學研究發(fā)現了可以減少社會惰化效應的因素,我們在班級管理中可以借鑒。
一是對個人單獨評價。
研究發(fā)現,把活動任務具體化明確化,讓個人的努力可以單獨鑒別,個人的成績可以單獨測量,知道自己的作用是無可替代的,這樣的單獨評價,讓人保持應有的被評價焦慮,從而激發(fā)強烈的行為動機,也就減少了社會惰化。教育實踐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各班承擔學校不同衛(wèi)生區(qū)的值日,甲班的衛(wèi)生做得既慢且差,乙班的衛(wèi)生做得既快又好。原因可能就在于,甲班班主任對值日的學生沒有分工,而乙班班主任對值日的學生有明確分工。
二是增強群體凝聚力。
研究發(fā)現,群體凝聚力與社會惰化效應密切相關。如果群體成員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有較強的凝聚力,有較強的責任感,大家彼此認同,齊心協力,個人也就會付出更多努力,較少出現社會惰化。班級有些工作很難分工到人,總需要幾個學生協作,這時候,是否會出現社會惰化,就看班級群體的凝聚力了。有時候,利用非正式小群體完成某些班級工作,效果往往比較好,就是因為小群體之間有較強的凝聚力。
三是增強對活動任務的認識。
研究發(fā)現,活動任務的性質也會影響個人的努力程度。如果認識到任務目標的挑戰(zhàn)性和吸引力,較好地調動個人的卷入狀態(tài),也能有效減少社會惰化。因此,我們讓幾個學生同時完成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如果老師善于做好“戰(zhàn)前動員”,善于調動學生的卷入狀態(tài),也可以避免社會惰化效應。
四是控制群體規(guī)模。
杰克森和威廉姆斯總結了49個有關社會惰化的研究,發(fā)現共同完成任務時的群體規(guī)模越大,個人的努力程度越低。當群體規(guī)模達到8人時,個人的努力程度僅為單獨工作時的80%。在一定范圍內,群體規(guī)模增大,個人努力還在繼續(xù)下降。因此,在需要學生共同完成任務時,班主任要注意活動小組的劃分,控制小組規(guī)模,一般情況下,3~5人一組。
五是采取適當的獎勵措施。
在一項研究中,甲組學生被告知,如果他們所在的群體針對某一問題能夠想出的解決方案越多,就可以越早離開。對乙組學生也要求完成同樣的任務,但是沒有可以提早離開的獎勵。結果,甲組沒有出現社會惰化現象。這啟示我們,如果學生的活動時限可以靈活掌握,就不要統一要求,可以哪個小組完成任務哪個小組就提前休息。比如,有位老師也采取了這種適當獎勵的方法,讓提早完成學習任務的小組可以在教室里看課外書,從而避免了社會惰化效應,激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性。
正確對待學生中的旁觀者效應
與社會惰化效應相關的,還有個旁觀者效應。
心理學家達利和拉坦請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當被試,對此進行了實驗研究。研究者讓被試分兩種情況填寫問卷:有的被試單獨在一個房間填寫,有的被試3人一組在同一個房間填寫。在被試埋頭填寫問卷的時候,突然出現緊急情況:墻角的通風口開始冒濃煙。實驗要看的是被試的反應。
結果發(fā)現,單獨填寫問卷的被試在5秒內就發(fā)現了濃煙,并采取行動,即刻出去報告情況。3人一起填寫問卷的被試,則專于填寫問卷,大多數人到20秒后才發(fā)現濃煙,而且大多數人沒有任何行動,8個組中,只有1人在4分鐘前報告了情況,實驗持續(xù)到6分鐘結束時,濃煙到了讓人揉眼咳嗽的程度了,8個組中也僅有3個組里有人去報告。
還有心理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讓一個學生假裝癲癇發(fā)作。結果發(fā)現,現場只有一個人時,他得到幫助的概率是85%,當有5個人在場時,他得到幫助的概率只有31%。
生活中也常有類似的情況。
2011年10月13日,2歲的小悅悅在佛山市南海區(qū)黃岐廣佛五金城相繼被兩輛車碾壓。7分鐘內有18個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離去。最后一位拾荒阿姨上前施以援手,但小悅悅最終因傷勢過重,經搶救無效離世。2011年10月23日,廣東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發(fā)地點悼念小悅悅,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
從心理學角度說,這些現象不能僅歸因于人的冷漠,而應歸因于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是指在特殊或緊急情況下,由于有他人在場產生了對救助行為或利他行為的惰化作用,從而導致群體坐視不管的冷漠行為的現象。而且旁觀者越多,旁觀者效應越嚴重。可以說,旁觀者效應是社會惰化效應的一種特殊表現。
學生群體中也會出現旁觀者效應。
我們先看第一個案例。一位老人在上學的時間摔倒在某中學門口。最先看到老人的幾個學生站在一旁猶豫,很多學生隨后趕到,也跟最先看到的學生一樣,站住觀望。直到有學生告訴了門衛(wèi),摔倒的老人才得到幫助。這時候,很多學生也來幫忙了。
我們再看第二個案例。開學沒幾天,一個高中女生十分不情愿地被換到新的宿舍。當晚把鋪蓋放到床上,她開始獨自飲泣。剛開學不久,宿舍的幾個女生還不太熟悉,面對突如其來的情況,她們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這個女生感到宿舍的人很冷漠,于是提出再換宿舍。
什么原因導致旁觀者效應?
一是責任分散。在緊急情況下,由于有他人在場,救助的責任就會分散到他人身上,不去救助所產生的罪惡感和愧疚感等也會分散到他人身上。個人的責任就會減少,個人不去救助的心理壓力也會減少。因此,出現了旁觀者效應。
二是社會比較。緊急情況下,由于有他人在場,個人在行動之前會把自己準備做出的反應與他人的反應進行比較。比較的結果是,當他人都沒有采取利他行為時,就產生了對利他行為的惰化作用。于是,導致了旁觀者效應。
三是從眾心理。在緊急情況下,人更容易出現從眾心理。就是說,由于在場的他人沒有行動,個人更容易表現出與他人一致的反應。由此,這樣也容易出現旁觀者效應。
當學生中出現類似旁觀者效應的時候,我們不能簡單地進行道德評判,而應正確對待,具體分析,恰當引導。
比如第一個案例,心理疏導的工作重點應放在施助的一方。
首先,我們要表示學生出現的旁觀者效應,不要簡單斥責學生沒有愛心;接下來,引導學生在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不要猶豫,應及時主動伸出援手;最后,對及時向門衛(wèi)報告以及隨后參與助人的學生,給予充分肯定和贊揚,減少和預防學生的旁觀者效應。
再如第二個案例,心理疏導的工作重點就要放在受助一方了。
首先,我們要引導該女生正確對待,讓她領會有關旁觀者效應的道理,不再盲目抱怨同學冷漠無情。同時,我們要指導她學會求助,教她在類似的情況下,不要盲目抱怨,最好是向某一位合適的同學直接請求幫助。這樣,既能得到幫助,又能和諧同學關系,遠比盲目抱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