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蘇龍
摘? ?要: 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是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國家安全觀、主動承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神圣使命和責任擔當的必要手段,也是涵養(yǎng)大學生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的教育活動。在大學生思政課教學體系中,融入和培養(yǎng)大學生國家安全知識和意識,有助于增強自覺參與保障國家安全行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于增強大學生堅定“四個意識”的自覺性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高校思政課“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最終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 大學生? ?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 ?思政教育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習近平同志圍繞總體國家安全觀發(fā)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把我們黨對國家安全的整體意識提高到了全新的高度和境界,是指導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和創(chuàng)新安全理論及實踐的強大思想武器。研究這一問題對于增強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于中國對內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宣傳國家主流思想意識,對外弘揚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國內相關研究現狀
就國內學術界而言,“國家安全”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領域。劉躍進的《國家安全學》主要結合現實對國家安全學的相關知識進行了系統(tǒng)、全面的闡述,對我國傳統(tǒng)領域和非傳統(tǒng)領域的國家安全問題、相關危害、保障體系、安全觀和戰(zhàn)略措施等方面做了詳盡的分析研究。他在本著作中認為:國家安全就是一個國家處于沒有危險的客觀狀態(tài),國家既沒有外部的威脅和侵害又沒有內部的混亂和疾患的客觀狀態(tài)。強調在國家安全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是國民安全。隨著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的設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國家安全戰(zhàn)略綱要》的審議通過、《反間諜法》和新《國家安全法》的頒布實施、首個全民國家安全日。劉躍進在國家安全研究領域的又一具有前瞻性的力作《為國家安全立學——國家安全學科的探索歷程及若干問題研究》,將國家安全的領域擴展到國民、主權、國域、資源、經濟、社會、生態(tài)、政治、軍事、文化、科技、信息等12個方面。相比之下,劉躍進對國家安全的研究體現了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更系統(tǒng)全面。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7月1日我國公布施行的《國家安全法》對國家安全的定義吸收了理論界關于國家安全“狀態(tài)說”和“能力說”兩種觀點,認為國家安全不僅包含安全穩(wěn)定的狀態(tài),還包含維護這種狀態(tài)的能力,可體現這一定義的理論自洽性和實踐性。
關于國家安全觀研究,我國學者對國家安全觀研究起步較晚,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尤其是“新安全觀”概念提出之后,這一研究領域才有了進展,出現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夏保成的《國家安全論》從不斷發(fā)展變化的世紀之交的現實出發(fā),闡述了國家安全要素面臨的問題和前景走向。叢鵬主編的《大國安全觀比較》是國內國家安全觀進行比較研究的第一部作品,該書在研究安全理論的基礎上,通過對美、俄、英、日等大國歷史和現狀的分析,闡述各國安全觀的基本內涵,并論述特點及動因。子彬的《國家的選擇與安全》將國家安全觀置于全球化進行考察,試圖從全新視角闡釋中國國家安全觀的歷史演變及重構問題。該書對全球化進程進行合乎邏輯的展望,以此作為建構中國國家安全觀的戰(zhàn)略背景,并對相關問題進行思考,聯(lián)系西方大國興衰的歷史與理論、對和平崛起進行分析。李小華在《中國安全觀分析(1982-2007)》一書中借鑒國內外成果,在深入探究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安全觀的獨特定義與理論框架,并從安全情勢、安全機制、安全預警、安全觀念和安全戰(zhàn)略等方面對中國國家安全進行了論述。認為國家安全觀就是一國對國際國內安全形勢的主觀認識,包括對國際國內安全威脅來源、內涵、條件、維護手段的要件的判斷。徐則平的《國家安全理論研究》共分為相互關聯(lián)的三個主要部分,從歷史的縱深和理論的高點切入,揭示國家安全理論研究轉化的基本規(guī)律,探討現實主義安全觀、自由主義安全觀和建構主義安全觀的理論特點。針對國家面臨的眾多安全問題進行理性思考,提出國家安全理論與實踐研究發(fā)展的新趨向。通過對傳統(tǒng)與非傳統(tǒng)國家安全觀的比較分析,以及“硬實力”與“軟實力”的辯證理解,綜合國力與國家安全關系的研究,進一步探討我國新安全觀和國家安全戰(zhàn)略問題。指出當今世界傳統(tǒng)安全觀繼續(xù)存在并發(fā)揮作用,而非傳統(tǒng)安全觀異軍突起,綜合國力構建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焦點。此外,論證了大國崛起與國家安全的關系,并對我國政治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科技安全、社會安全、文化安全、生態(tài)安全等安全范疇進行了研究和闡述,為建立國家安全防范體制和危機應對機制提供了參考。指出了中國的崛起完全是和平意義上的崛起,“中國威脅論”毫無道理,完成對本著作理論觀點的現實歸結。閆學通的《國際安全理論經典導讀》所選的16篇古今中外學者的經典論述,分為戰(zhàn)爭的性質、戰(zhàn)爭的原因與影響、安全戰(zhàn)略和軍事戰(zhàn)略等四部分。這些千年不變的認識有助于我們理解國際安全的本質是什么。王勇,陳森林的《國家安全危機管理研究》從國家安全危機管理行為角度,提出了國家安全危機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則、危機管理的方法與步驟,以及國家安全危機管理計劃的擬制和方案設計與評估中應把握的問題。還從戰(zhàn)略指導角度提出了提高應對國家安全危機管理水平需要解決的重點問題等。該書有助于增強學習者的國家安全危機管理意識,提高應對多種安全威脅的戰(zhàn)略籌劃水平。劉慧的《國家安全戰(zhàn)略思考》從戰(zhàn)略層面和高度,提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應采取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對策建議,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和咨詢價值,對于分析國際局勢與安全發(fā)展的趨勢,準確把握我國所處的戰(zhàn)略環(huán)境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為配合深入推進國家安全教育和學習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幫助各級黨員干部增強做好國家安全工作的責任感,提高能力和水平,由人民出版社公開出版發(fā)行《總體國家安全觀干部讀本》,該書全面介紹和闡述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豐富內涵、道路依托、領域任務、法治保障和實踐要求。該書的出版有助于人們認清中國國內國際安全形勢的發(fā)展演變,深刻地領會和把握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核心思想和精神實質。
關于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和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對大學生開展國家安全教育,一般要對現狀進行分析研究。沈浩洪在《大學生國家安全意識的喜與憂》中指出,當代大學生維護國家安全的意識較為強烈,但缺乏明確的行動指向,國家安全情感體驗炙熱,不同群體分化嚴重。能主動加強對國家安全的認知,但認識模糊不清。李妮在《當前高校國家安全教育現狀及亟待提升環(huán)節(jié)分析》中指出,當下高等教育院校的國家安全教育工作存在如下問題:國家安全理論重視不足,教育渠道狹窄。教育媒介利用不足,授課內容淺顯零散,缺乏對國家安全教育長效機制的探討。楊明明在《加強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芻議》中認為國家安全教育主要包含兩個方面:教育引導學生把握我國國家安全道路的理論內涵,祝大學生樹立“安全自信”;增強學生維護國家安全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引導他們樹立“安全自覺”。這些研究針對性地分析了教育現狀,并提出了應對之策。張文忠,周阿亞的《當代大學生國家安全教育芻議》,認為面對當代大學生相對淡薄的國家安全意識現狀,我們要教育大學生樹立新的國家安全觀,進行民族憂患意識教育,構建高校國家安全教育的獨立體系。
二、當前相關研究動態(tài)及存在的一些問題
就國內學術界而言,近年來,有關國家安全觀、總體國家安全觀和大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等問題一直是學術界研究的重點。并就國家安全問題、相關危害、保障體系、安全觀和戰(zhàn)略措施等方面做了詳盡的分析研究。但也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從理論階段來看,目前針對大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研究仍處于詳細闡述事實階段,未能把大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研究融入思政課教學體系中進行研究,忽略相關理論的深度分析和思政教育規(guī)律的探索;二是從研究內容上看,已有的研究僅僅立足于單個視角探討大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的內涵和特點及現狀,對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缺少思想觀念變動的社會基礎和類型結構,缺乏社會學和心理學視野分析;三是從研究范圍和視域來看,現有大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缺少港澳地區(qū)大學生的案例補充,未能全面反映我國大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和國家意識認同的研究現狀,忽視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的背景因素及運轉機制的社會心理學深刻闡釋;四是從研究方法來看,目前的研究較多地停留在單一理論和學科角度,缺乏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對于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的特點,以及密切相關的領域和背景因素,如社會心理和國際關系格局變動等缺乏多學科理論深層次的考察和分析。
三、運用的理論工具和研究方法
本研究借鑒和運用《2017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基礎設施示意圖,以建構主義、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ARCS動機學習模型與技術接受理論及習近平總體國家安全觀思想,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的教學模式理論,建構混合型教學結構、具體流程系統(tǒng)框架。從客觀學術層次審視和詮釋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的發(fā)生機制,將開放性多模塊學習環(huán)境融入教學設計及運行機制。
由于本研究的特殊性,除了定量與定性、結構與要素、歸納與演繹等方法之外,還采用了如下方法:
1.文獻研究法。借助圖書館、數據庫和網絡資源,收集和查閱有關理論的文獻資料,并進行整理、概括和總結,收集與本課題有關學校會議和總結報告、生源匯編、成績統(tǒng)計等第一手資料。通過分析和梳理,把握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相關研究的歷程,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起本研究的理論框架和研究內容,使研究建立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
2.行動研究法。在本研究中,負責人以本校和其他高校2017級和2018級本科生班級為對象,通過參與教學輔導開展行動研究,找出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原因,探尋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的具體實施策略及效果。
3.問卷調查法。本研究在對相關理論進行研究之后,選定10所高校和30個班級進行問卷和訪談調查,設計相關問題,調查內容涉及總體國家安全觀知識水平、對總體國家安全觀的認知,對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教師隊伍的評價及建議、大學生對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實施效果的滿意度等。通過對結果進行整理,分析實施的效果、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對策及實施路徑策略,為進一步研究提供依據和基礎。
四、結語
總體國家安全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指導國家安全實踐的強大思想武器,也是做好新時代國家安全各項工作、防范化解重大國內外風險和安全隱患的基本遵循。大學生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是國民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重要內容。在思政課教學體系中融入和培育大學生國家安全知識和意識,有助于增強自覺參與保障國家安全行動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對于增強大學生“四個自信”和堅定“四個意識”的自覺性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高校思政課“立德樹人”和“全方位育人”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劉躍進.國家安全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2]叢鵬.大國安全觀比較[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4.
[3]李小華.中國安全觀分析(1982-200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閆學通.國際安全理論經典導讀[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徐則平.國家安全理論研究[M].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09.
[6]劉建飛.中國特色國家安全戰(zhàn)略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