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因“誠信一生”“千里尋兄”“義釋曹操”等義舉成為人們共同敬仰的楷模。人們磕頭結拜一定要跪在關公像或是牌位前,才能成為“神明可鑒”的正規(guī)儀式。人們?yōu)榱吮苤M,關羽也被尊稱為關公,成為中國人崇信的英雄圖騰。
在中國層出不窮的歷史名人之中,被后世不斷地戴上炫目光環(huán)并尊之為“圣人”者,有兩位。一位是被尊稱為“文圣”的孔子,另一位就是被尊稱為“武圣”的關公。
關公的事跡在《三國志》中僅有900余字,人們大多是從《三國演義》小說中認識了這位策馬橫刀、馳騁疆場、征戰(zhàn)群雄,輔佐劉備完成鼎立三分大業(yè)最后戰(zhàn)死疆場的三國名將。
一千多年來,不論是朝代更迭,還是不同的民族統(tǒng)治中原,大多數(shù)帝王都對他頂禮膜拜,爭相敕封。一千多年來,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蓋到了州、府、市、縣,甚至達到了“村村有武廟”的程度。
關羽,這位三國名將,是如何成為“神”的?
《三國演義》成為關羽傳說的基礎
史書中對關羽的家世沒有描述,只說他“亡命走涿郡”,意為因不得已的原因離開家鄉(xiāng),可能是背負了殺人的命案。在涿州,他遇見了劉備和張飛,并與張飛一起擔任了劉備的武將。劉備后來成為蜀漢的開國皇帝。關張二人對劉備的態(tài)度始終非常恭敬。在以后艱難的歲月里,他們也始終如一地跟隨劉備。而劉備對關羽也非常信任。
締造魏國政權的曹操曾抓到關羽,因為欣賞他的能力,拜他為偏將軍,讓他為自己工作。但關羽始終惦念劉備,在報了曹操恩惠之后又去投奔劉備。關羽在劉備麾下屢立戰(zhàn)功,但最后被后來成為吳國皇帝的孫權派人殺死。
而在小說《三國演義》中有“桃園三結義”“千里走單騎”“義釋曹操”等關于關羽的很多故事,將他塑造為忠勇雙全的義將。為了突出關羽的光輝形象,書中對不少歷史細節(jié)做了修改。這些不實之處可能并不是作者羅貫中一人的創(chuàng)作,而是他根據(jù)當時的民間故事改編的,其中反映了民間對關羽的看法。故事雖然不是完全真實的,但是成為了后世關羽傳說的基礎,通過戲曲、小說、繪畫等廣為流傳。
為了激勵武將,從唐朝開始,不少皇帝給關羽加封號,為他修廟。明朝萬歷年間,皇帝封關羽為“協(xié)天護國忠義大帝”,這是將關羽稱帝的開始。自此他成為無上尊神。
集民間諸神之功能于一身
如今,關公崇拜早已走進了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深刻地影響著民族價值觀和待人處世的風格。因其忠心耿耿,被尊為“忠義”之神;因其勇猛果敢,被尊為“勇武”之神;因其信義俱全,被尊為“善財”之神……關公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信仰體系中僅有的觸角伸及各個領域的神。
在老百姓的心目中,關公扮演了懲惡揚善、驅邪除魔、主持正義的保護神的角色。民間年畫中的天地諸神、三界諸神或三教諸神畫像中,關公像常常置于正中,圖像比玉帝還要大,或者與玉帝同樣大小,說明關公在民間的信仰神殿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
民間還流傳著關公顯圣傳說及關公的各種故事,大多是在渲染關公忠孝節(jié)義、扶危濟困、行俠仗義、救民于水火的高尚品格,這既符合百姓對于關公忠義品格及神性的想象,也反映了舊時代弱勢群體生存的無奈,在孤立無援的惡劣環(huán)境之中,心理上自然渴望有一個保護神。于是,關公便集民間諸神之多種功能于一身,成了萬能之神。這正是關公信仰在民間經(jīng)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義”文化的起源與流行
有學者從當時的客觀歷史背景分析認為,關公崇拜是在唐朝末年開放茶禁,出現(xiàn)以茶葉和食鹽采購、運輸為主的流動社會而自發(fā)涌現(xiàn)的,是當時社會發(fā)展的需求。
從夏商到漢唐,中國經(jīng)歷了幾千年以農(nóng)耕文明為主的鄉(xiāng)里社會。在一鄉(xiāng)一村的社會環(huán)境中,宗族和鄰里之間多為親友和熟人,相互間知己知彼,和睦相處,“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甚至有“父母在不遠游”之說。很多人都是固守田園,終老一生。
但是,茶禁一開,許多人在利益的驅使下,要離開家鄉(xiāng),到千里之外的陌生環(huán)境中去買茶、販茶。唐詩中“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就是描述這樣的情景。同樣,江南的茶農(nóng)對這些遠道而來的商人也是一無所知,在陌生的地方見到陌生人,一切都改變了。
這時人們才發(fā)現(xiàn),出來混,就得有朋友。于是,原本是鄉(xiāng)里社會的“義”便走進了流動的陌生社會?!皩θ艘粤x”,莫過于使雙方互為“兄弟”,于是“結義”成為異姓兄弟就成為流行方式。史書記載,“結義金蘭”始于漢末,興于唐宋,大致無誤。
除了形式上的“結義”,還要找到“義”的效仿榜樣,于是東漢末年“涿州曾有三大賢,劉關張結義在桃園”,這句古老的唱詞說明了人們對結義的推崇。特別是關羽因“誠信一生”“千里尋兄”“義釋曹操”等義舉便成為共同敬仰的楷模。人們磕頭結拜一定要跪在關公像或是牌位前,才能成為“神明可鑒”的正規(guī)儀式。人們?yōu)榱吮苤M,關羽也被尊稱為關公,成為中國人崇信的英雄圖騰。
以劉關張結義為例:關羽是一個逃犯,數(shù)年過著貧賤的逃亡生活,劉備雖是貴胄,卻以織席販履維生,張飛是個屠夫。正是這些社會底層的人,才會覺得勢孤力單,才需要相互支援和幫助。所謂“兄弟同心,其利斷金”,只有他們心中才會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向往。
結義的流行改變了流動社會的人際關系,結義兄弟可以肝膽相照,也可以兩肋插刀,人與人之間不再是相互提防而是相互照應,這樣的氛圍促進了茶馬古道日漸繁榮和流動社會擴大??梢哉f,“義”字是當時商品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推動力之一,也是關公崇拜不斷深入人心的一個文化因素。
(《中國經(jīng)營報》 修萊榮/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