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試南,馬斌,阮平,李剛,蔣文勇,劉增韜
(廣東省云浮市中醫(yī)院 骨科,廣東 云浮 527300)
接骨板內固定手術是臨床上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主要方式,但因接骨板與骨面的匹配會直接影響到內固定的效果,因此在手術治療基礎上,還要求有良好的關節(jié)解剖復位以及生物力學,要確?;颊叩墓?、軟骨以及韌帶三重組織結的完整性,這樣才能夠促進關節(jié)的早期功能鍛煉以及康復[1]。本文采用3D打印技術輔助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而對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為我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34例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隨機分成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17例。試驗組中男11例,女6例;年齡25~65歲,平均(45.3±4.1)歲;致骨折原因:11例為交通事故,5例為高處墜傷,1例為重物砸傷;根據(jù)Schatzker分型:有3例為Ⅳ型,有8例為Ⅴ型,有6例為Ⅵ型。對照組中男10例,女7例;年齡24~66歲,平均(44.8±4.6)歲;致骨折原因:有10例為交通事故,5例為高處墜傷,2例為重物砸傷;根據(jù)Schatzker分型:有4例為Ⅳ型,有7例為Ⅴ型,有6例為Ⅵ型。本研究已取得本院醫(yī)學倫理會同意開展。本研究所有患者均知曉此次研究,并簽訂同意書。對于兩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對照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在手術前進行CT或X線等常規(guī)檢查,然后根據(jù)患者的檢查結果對手術方案進行制定,進行常規(guī)手術。試驗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進行3D打印技術輔助治療。具體操作為:對患者的骨折部位進行CT掃描,然后以DICOM格式將掃描的結果進行導入,通過Minics13.0軟件進行處理,對脛骨平臺骨折三維模型進行3D計算與構建,后開始實施手術。其中,兩組患者的入路方式均是根據(jù)患者的骨折分型結果進行選擇,包括:①內側入路。使患者取仰臥位,輕度外旋患者的患肢髖關節(jié),使膝關節(jié)約呈30°屈曲,自股骨內上髁跨域膝關節(jié)為手術切口,然后將筋膜層暴露的鵝足腱切開,切斷縱向部分,向后方牽開腓腸肌內側頭以及鵝足腱后半部分,將脛骨平臺內側緣、干骺端骨折線以及關節(jié)囊顯露出來,對半月板進行辨認后再在半月板和脛骨平臺邊緣之間將關節(jié)囊切開,進入關節(jié)腔后將塌陷的關節(jié)面顯露出來[2]。②后側倒“L”入路。使患者為俯臥位,墊高患者患肢踝關節(jié),輕度屈曲膝關節(jié),手術切口與腘窩皮膚褶皺平行,自股二頭肌后緣起到腓腸肌內側頭處轉向遠端,將全筋膜皮瓣從腓腸肌表面分離并掀開,要注意對靜脈、神經(jīng)以及腘動脈的保護[3]。③前外側入路。使患者取仰臥位,腓骨頭前緣和髕骨外緣之間的中點為手術切口,將脛骨前肌鈍性分離。
1.3 觀察指標。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膝關節(jié)HSS評分、手術時間、骨性愈合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關節(jié)僵硬、靜脈血栓、關節(jié)腔感染)、骨折恢復情況(良好:HSS評分>84分;一般:HSS評分為60~84分;較差:HSS評分<60分?;謴吐?(良好例數(shù)+一般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以及術中出血量進行對比。其中膝關節(jié)HSS評分由美國特種外科醫(yī)院(HSS)[4]提出,量表滿分為100分,分數(shù)越高,患者膝關節(jié)情況越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采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骨折患者膝關節(jié)HSS評分對比。對治療前后患者的膝關節(jié)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結果表明試驗組患者的HS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的HSS評分,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膝關節(jié)HSS評分(±s)
表1 對比兩組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膝關節(jié)HSS評分(±s)
?
2.2 兩組骨折患者手術時間、骨性愈合時間比較。結果顯示,試驗組的手術時間、骨性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骨折患者手術時間、骨性愈合時間比較(±s)
表2 兩組骨折患者手術時間、骨性愈合時間比較(±s)
?
2.3 兩組骨折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對比。對比兩組骨折患者的術中出血量,結果表明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骨折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對比(±s)
表3 兩組骨折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對比(±s)
?
2.4 兩組骨折患者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對比兩組骨折患者并發(fā)發(fā)生情況,結果表示,試驗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骨折患者的并發(fā)發(fā)生情況對比[n(%)]
本文通過對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進行3D打印技術輔助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試驗組患者的膝關節(jié)HS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結果對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且試驗組患者的手術時間、骨性愈合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患者,結果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另外,試驗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而在趙寧[5]等的研究之中,采用3D打印技術進行治療的骨折患者手術時間(82.4±11.2)min、術中出血量(88.00±39.00)mL、以及HSS評分為(91.3±2.8)分,均明顯優(yōu)于進行常規(guī)手術治療的骨折患者的手術時間(153.4±30.8)min、術中出血量(768.5±310.7)mL、以及HSS評分(78.6±6.7)分,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本研究的結果相一致性。
綜上而言,對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進行3D打印技術輔助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膝關節(jié)功能,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以及骨性愈合時間,減少患者的術中出血量,且具有較高的安全性。本文研究人數(shù)較少,若想獲取更為精準的數(shù)據(jù),還需擴大樣本量,以期獲得更為精準的數(shù)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