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良,錢忠心,葉樹銘,趙 鴻,劉向陽,鄭佳佳
(上海市浦東新區(qū)浦南醫(yī)院神經外科,上海,200125)
梗阻性腦積水發(fā)病率較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腦室-腹腔分流術是治療梗阻性腦積水的主要方法[1],但分流管腹腔端放置不精準可導致引流管包裹堵塞,盲視下置管容易對腹腔臟器、組織造成較大損傷;腹部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達13%~30%[2]。近年,隨著腹腔鏡技術與設備的不斷完善、發(fā)展,為提高療效、改善患者預后,我院采用腹腔鏡輔助腦室-腹腔分流術治療梗阻性腦積水,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xiàn)將體會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的44例梗阻性腦積水患者,應用電腦隨機表格法隨機分為腹腔鏡組與傳統(tǒng)手術組(開腹組),頭顱CT、MRI檢查顯示,兩組患者均有梗阻部位以上腦室系統(tǒng)不同程度的擴大,包括:(1)側腦室、三腦室呈圓鈍形改變,Evans指數(shù)>0.33;(2)側腦室額角、枕角等室周區(qū)在CT上顯示低密度水腫影或在MRI T2像上顯示為高信號水腫影;(3)側腦室顳角呈不同程度擴大[3]。通過CT、MRI檢查排除嚴重皮質萎縮患者。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颊咝g前均排除手術禁忌。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實施,組內患者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的比較
1.2 手術方法 腹腔鏡組行腹腔鏡輔助腦室-腹腔分流術,應用腹腔鏡及配套設備、手術器械,分流管為可調壓泵式腦室-腹腔分流管套裝。采用全麻,以側腦室額角為腦室端穿刺點,通過頸、胸、腹皮下遂道至劍突下2~3 cm處,將通條頂起的腹部皮膚切開0.5 cm,使通條穿出腹部皮膚,然后行側腦室額角穿刺,置入并固定分流管腦室端及分流閥門,連接抗虹吸裝置,順通條導出分流管腹腔端。建立CO2氣腹,壓力維持在8~10 mmHg,臍內做0.5 cm切口,置入腹腔鏡,分別在劍突下方通條穿出皮膚處與左鎖骨中線穿刺10 mm、5 mm Trocar,在腹腔鏡監(jiān)視下,根據(jù)患者腹腔內具體情況個性化將分流管放置于肝臟隔面,并固定于肝鐮狀韌帶,腹腔內留置長度為20 cm,見圖1、圖2。腹腔鏡下確認分流通暢后分別縫合頭部及腹部切口。開腹組采用常規(guī)腦室-腹腔分流術,于劍突下或臍旁做3~5 cm切口,打開腹壁全層,置入分流管,游離于腹腔內,不固定。
圖1 導入分流管 圖2 腹腔鏡下固定分流管
1.3 隨訪 兩組隨訪6~12個月,常規(guī)復查顱腦CT、MRI及腹部CT,對比兩組患者分流管腹腔端置管準確率、術后并發(fā)癥(分流管堵塞、感染)發(fā)生率,并采用Karnofsky評分法[4]對兩組患者遠期生活質量進行評分,評分方法見表2。
表2 Karnofsky評分法
腹腔鏡組分流管腹腔端置入時間短于開腹組(P<0.001);分流管堵塞發(fā)生率低于開腹組,分流管腹腔端置管準確率高于開腹組,術后Karnofsky評分高于開腹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的比較
梗阻性腦積水是神經外科常見疾病,腦室腹腔分流術是最常用的手術方法。腹部常用術式為剖腹(劍突下3 cm做3~5 cm切口)逐層分離腹壁組織至腹膜腔,非直視下將分流管腹腔段置入腹腔,創(chuàng)傷較大,置管不夠精準;并且容易損傷腹腔臟器,引起的腹腔炎性反應較大;術后容易出現(xiàn)分流管遠端堵塞、腹部感染及消化道癥狀等[5],影響患者預后。
本研究中,腹腔鏡組行腹腔鏡腦室-腹腔分流術,術后療效明顯優(yōu)于開腹組,且分流管阻塞及感染率也低于開腹組。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輔助下腦室-腹腔分流術具有以下優(yōu)點:(1)傳統(tǒng)手術因腹部分離時間長,手術切口及創(chuàng)傷大,術后極易發(fā)生炎性腹腔粘連,從而導致分流管腹腔端堵塞;而腹腔鏡手術切口小,創(chuàng)傷小,術后康復快。支文勇等[6]認為,手術時間縮短也會減少術后感染的發(fā)生。本研究中,腹腔鏡組腹腔段置入時間平均為(20.9±2.5)min,短于開腹的(33.0±2.6)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感染率為4.5%,低于開腹組(31.8%);創(chuàng)傷小、操作時間短可能是術后感染率降低的重要原因。(2)腹腔鏡下腹腔解剖結構顯露充分,尤其肥胖患者,暴露腹腔困難較大,既往開腹手術時曾發(fā)生過將分流管置于腹膜外的病例;而腹腔鏡可視化操作,可避免分流管腹腔端穿入皮下組織或其他腹腔臟器內,可自由調節(jié)分流管末端的朝向及置入長度[7],避免因引流管在腹腔內卷曲纏繞從而引起腸道梗阻、引流不暢等并發(fā)癥。(3)腹腔鏡手術視野開闊,可對腹腔進行廣泛多角度探查,有效避開粘連部位,避免了腹腔臟器的損傷。有研究報道[8-9],右肝膈面是腦脊液最大吸收面,肝膈間隙是引流管腹腔端最理想的放置位置,鐮狀韌帶是雙層腹膜皺襞,自肝連至膈與臍以上的腹前壁[10],因其解剖學特點,是分流管的最佳固定點,分流管末端被精準固定在肝膈間隙,不易被大網膜包裹,降低了分流管腹腔端阻塞及腹部感染發(fā)生率[8]。本研究中腹腔鏡組分流管腹腔端均固定于鐮狀韌帶,置管準確率(100%)高于開腹組(68.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4)。(4)對于曾行分流手術腹腔端阻塞的患者,可在腹腔鏡協(xié)助下將腹腔端分流管由包裹的大網膜中分離出來,確定通暢后重新放置,并可在術中切除部分大網膜,有效避免再次阻塞的發(fā)生。本研究中1例患者分流管堵塞,腹腔鏡探查發(fā)現(xiàn)為大網膜假性囊腫,予以切除后重新調整分流管位置,患者獲得滿意療效。
作者體會,行腹腔鏡輔助腦室-腹腔分流手術時需注意:(1)術前嚴格評估患者腹部情況,行腹部B超或CT檢查,排除相關疾患,尤其肝膽胰臟器的嚴重感染與腫瘤。(2)腹腔鏡輔助置管時先于鏡下仔細探查腹腔內有無隱匿性病灶,選擇最合適的部位精確置管。(3)有學者提出[9-10],腹腔鏡腦室腹腔分流術中CO2氣腹會對顱內壓產生一定影響。本組于皮下隧道建立后開始建立氣腹,可有效縮短氣腹時間并在氣腹建立后立即通過呼吸機監(jiān)測呼氣末二氧化碳的濃度,適度過度通氣,從而減少氣腹并發(fā)癥的發(fā)生。(4)關于分流管末端的固定方法,有學者提出了以肝鐮狀韌帶作為天然支撐點,利用剪刀或電凝棒在鐮狀韌帶上鉆出2~3個小孔,再將分流管穿過其中,這種方法無需夾子、縫線的固定,減少了腹腔粘連的發(fā)生[5,11]。然而這種在鐮狀韌帶上鉆孔的方法可能損傷血管、神經,從而引起并發(fā)癥;也有學者使用保護性穿刺器、可撕脫導管鞘進行置管[12],改良的穿刺器能有效避免腹腔臟器損傷,但需要使用額外器械。我們的固定方法是使用操作鉗挑起肝鐮狀韌帶[13],選擇無血管神經的區(qū)域用縫線固定分流管(圖2)。
本研究結果顯示,腹腔鏡下完成分流管腹腔端的置入具有創(chuàng)傷小、手術時間短、視野開闊等優(yōu)點,能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術后Karnofsky評分明顯提高,值得應用。